獵豹是陸地上的「速度之王」,它的最快奔跑速度可達110公裡每小時,而且關鍵是它從0-100公裡每小時的加速時間僅需要3秒就可以完成,秒殺現在許多的主流超跑。但是,在如此速度的背後,獵豹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這讓獵豹的一生充滿了坎坷,甚至很難「壽終正寢」。下面我們就淺談一下獵豹的一生。
獵豹
獵豹是貓科動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之一,原因就是它有著陸地上「舉世無雙」的速度。許多小夥伴喜歡把獵豹與豹混為一談,其實,這是錯誤的哈。因為,我們說的豹,其實是貓科豹亞科豹屬花豹種下所有動物的總稱(9個亞種),而獵豹則是貓科貓亞科獵豹屬下的唯一物種,因此,獵豹不是豹。
雖然獵豹與花豹的長相非常相似的,但是它們最大的不同點一眼就能看出來,那就是面部的特徵。獵豹的臉上有兩道黑色的毛髮,看起來像淚痕一樣,而花豹則沒有。
從分布上看,獵豹最早在非洲、亞洲以及北美洲都有分布,在北美洲生活的獵豹叫驚豹,意思就是「令人驚奇的獵豹」,根據獵豹的化石看,早在距今500萬年前,驚豹的一個分支就從北美進入了亞洲和非洲,因此才有了之後的印度獵豹和獵豹(非洲獵豹)。
但是,早在1.5萬年前生活在北美的驚豹就已經滅絕,之後,印度豹也相繼野外滅絕,因此,現存的獵豹僅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
獵豹的生存環境
非洲大草原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這裡有著數百萬頭野生食草動物,這為食肉動物的生存提供了先決條件。因此,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肉動物個個都是「狠角色」,比如有著「草原之王」之稱的非洲獅、有著「掏肛二哥」之稱的斑鬣狗以及有著「非洲三哥」之稱的非洲野犬等,而且還有雖然沒有稱號但是依然兇猛的花豹。
在以上這些非洲常見的猛獸中,非洲獅單挑就能秒殺獵豹,而斑鬣狗與獵豹的戰鬥力也是六四開,就算是最小的非洲野犬都是群居動物,它們都能對獵豹構成很大的威脅。而且作為獵豹「同門師兄」的花豹都經常與獵豹搶食,甚至殺死獵豹。
再加上獵豹還是獨居動物,即使雌性獵豹也是獨自撫養後代的,捕獵的威脅程度和所處環境的危險程度,讓列獵豹的幼崽成活率不足30%,因為一旦雌性獵豹死亡或者喪失捕獵能力,亞成年的獵豹成活率幾乎為零。
獵豹的唯一「王牌」-速度
獵豹的生存環境非常的惡劣,因此,它必須要進化出一種保命的能力,就像花豹進化出極強的爬樹能力一樣,獵豹的進化方向是速度。平均高達10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讓草原上的其他動物望塵莫及,因此,全盛狀態下的獵豹是任何食肉動物都無法捕殺的。但是,獵豹的最快速度最多只能持續3分鐘,超過3分鐘,獵豹就可能因為身體過熱而死。所以,獵豹在追逐獵物時,它必須要在1分鐘內捕獵到獵物,因為超過一分鐘,獵豹就會進入極度虛弱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即使一條非洲野犬都能讓它受傷甚至是死亡。
除此之外,為了追求極致的速度,獵豹的身體進化的非常纖細型,平均兩米的全身長,僅有不足50公斤的體重,而相對纖細的身體證明它的力量也比其他相近體長的貓科動物要小得多。而且為了讓自己高速奔跑時抓地力更強一些,獵豹的爪子進化的無法伸縮,這一點與其他貓科動物都不同,而對於貓科動物來說,尖利的爪子通常佔總戰鬥力的50%,所以,大多數的貓科動物將爪子放在了爪鞘裡,這樣能夠讓爪子時刻保持鋒利,減少與地面的摩擦。但是,爪子無法伸縮的獵豹由於爪子與地面摩擦,變得比較的鈍。這顯然也不利於自己的捕獵和戰鬥。
總的來說,獵豹為了追求極致的速度,捨棄了太多貓科動物專屬的能力,這使得它們的生存「雪上加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化的死角」。而正是這些局限性,讓獵豹的獵物變的單一化,為了減少與其他食肉動物的衝突,以及減小在捕獵時受傷的機率,它選擇了體型相對較小,而且奔跑速度最快的食草動物-羚羊。
獵豹的一生
獵豹與大多數的貓科動物一樣,都是獨居動物。從呱呱落地開始,小獵豹會與雌性獵豹共同生活1年左右的時間,其中有2個月左右的哺乳期,哺乳期結束後,小獵豹依靠雌性獵豹捕獵回來的食物生存,到了半年以後,小獵豹會學習捕獵。到12-14個月後,小獵豹成年就會獨自生活。
在這期間,小獵豹的危險係數是最高的,因為,雌性獵豹外出捕獵時,它們只能藏在雜草中,一旦遇到其他食肉動物,它們很難逃脫。終於熬到成年後,獵豹又在「夾縫中求生存」。
通常野生的獵豹壽命都在7年左右(意外死亡除外),對於獵豹來說5歲之後,就相當於老年了,此時,它們的奔跑速度下降,被其他食肉動物捕殺的機率大幅度提高。
因此,獵豹很難做到「壽終正寢」。
總結
總的來說,獵豹可以說是貓科動物中最脆弱的存在了,雖然它有著極致的速度,但是持續時間短,虛弱期長都是它的致命傷,而且為了追求速度,獵豹的進化已經走入了「死角」。所以,無論是什麼年齡段的獵豹,生存對於它們來說都是不易的。
最後,獵豹到了年邁之後,確實很難壽終正寢,而它最後的命運要麼餓死,要麼是捕獵時受傷而死,要麼被其他食肉動物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