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理科:緊跟學科前沿

2021-01-10 清華大學新聞網
無標題文檔清華理科:緊跟學科前沿

科技日報 2004-4-15 記者 仇方迎 通訊員 楊悅

 

生物系:49位學術精英捷報頻傳

  清華生物系在短短20年時間內,取得了令清華人為之驕傲的成績。49位教師多為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學術精英,在清華園裡緊跟國際生物科研前沿,人均科研經費、人均發表論文數均在全國各高校同行中領先,所發表的論文數和顯示論文質量的平均影響因子在全國高校生物院系中也位居榜首。該系程京教授領導的博奧生物晶片研究成果已經進入被美國《財富》雜誌評出的世界18強。在2003年全國「生物學」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清華總分名列高校第二。

  該系在現代生物學發展的各個領域優勢十分明顯。目前主要研究目標聚焦於重大國際科學前沿和對國民經濟與國家安全有重大影響的技術領域,在蛋白質科學、生物物理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和生物晶片、生物材料、基因工程藥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先後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二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和多項省部級一、二等獎。

  該系95%以上的教師曾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博導29人、「長江學者」8人,香港「求是傑出青年獎」得主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4人,清華大學「百人計劃」8人。學生生源好,拔尖人才脫穎而出。例如1990屆本科畢業生劉湘軍獲得了2003年度100名世界頂尖青年創新者。據悉,他是此次評選中唯一獲得該稱號的中國大陸科學家。

  物理系:輝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清華物理系有輝煌的歷史。1999年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9位清華物理系的本科畢業生(王淦昌、錢三強、彭桓武、王大珩、趙九章、陳芳允、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還有1位(郭永懷)曾在物理系工作過。據統計,共有7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曾在清華物理系學習或工作過,此外還有多位國外院士系友。

  該系現聘有教授45位,其中中科院院士8位(李家明、王崇愚、陳難先、李惕碚、顧秉林、鄺宇平、朱邦芬、範守善);博士生導師34位;1人獲得長江學者成就獎;2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人為長江特聘教授;5人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獲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物理),5人入選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劃」;2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位國家「863計劃」專家組成員等。

  該系學科布局齊全,包含物理學和天文學2個一級學科,含物理全部7個二級學科及天體物理1個二級學科,其中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為全國重點學科,是全國唯一擁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和「國家工科物理教學基地」的單位。落戶清華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將在2004年秋季學期直接為物理系新生講授大學物理。

  該系範守善對於氮化鎵納米線和碳納米管定向生長的研究,先後於1997年和1998年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前者在2002年一年內被引用102次,榮獲2003年度我國單篇論文被引用次數第一名,被列入《SCIENCE》1997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和1998年中國十大科學新聞。2002年,該系博士生薑開利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連續碳納米管長線及其應用」,成果入選2002年度全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04年1月,清華—富士康納米科技研究中心啟用,該中心將致力於發展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納米科研基地。清華被SCI收錄的物理學科論文,2001年以339篇名列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第三;2002年以374篇躍居全國第一。

  數學科學系: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雙峰聳立

  該系教師多從國外引進或在國外進修過,學術觀念、思維方式、科研課題等多與國際接軌。其中有6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人獲求是基金(傑出青年學者獎),2人獲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7人獲清華大學百人計劃基金。有14人為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正式成員或負責人,在全國高校數學系中名居前列。

  該系具有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運籌學,概率統計等專業有很強實力。在代數和數論,動力系統,拓撲和幾何,應用數學,數學物理等方面尤為突出。2002年,「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雙雙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去年本科畢業生2/3左右免試讀研。

  化學系:交叉學科顯神威

  該系現有教師68人。其中兩院院士2人,長江特聘教授2人,教授3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清華「百人計劃」引進人才7人,還聘請了國內外十多位著名學者擔任雙聘教授、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一批高水平中青年教師隊伍已成為化學系發展的主力軍。

  該系現有兩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命有機磷化學與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有機光電子與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方向不僅涵蓋了現代化學的各主要方面,而且也包括了21世紀化學發展的最新生長點。目前該系的有機電子學已成為校內最成功的交叉學科之一。2002年,該系邱勇教授等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款全彩色有機發光顯示屏」,標誌著我國在OLED顯示技術方面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近年來該系每年科研經費均保持了較高增長速度,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部973、863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生物學研究後來居上 深圳的秘訣是學科交叉融合
    深圳在生命科技研究方面並不是基礎最好、資源最豐富的學科領域,但近年來能夠緊跟世界前沿、後來居上,離不開政府部門敢於「下重力」、科研機構積極「往前走」、產業主體「緊跟上」。「下重手」「往前走」「緊跟上」的成果有很多。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學科前沿專場報導
    核心提示:專場聚焦不同腫瘤領域的診療前沿進展,包括新書發布會、年度進展、名醫功夫茶、診療前沿和綜合治療等多個單元。會議內容精彩紛呈,各位名家大咖共同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學科前沿專場於11月14日下午在琶洲會展中心C區隆重舉行。本專場聚焦不同腫瘤領域的診療前沿進展,包括新書發布會、年度進展、名醫功夫茶、診療前沿和綜合治療等多個單元。會議內容精彩紛呈,各位名家大咖共同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科研機構 作者簡介:   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健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方面,緊跟時代需求,不斷更新觀念,勇於創新,學科體系建設展現出蓬勃生機。  體現時代特徵與中國特色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領域,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學科,共同構成了現代學術意義上的系統學科體系。
  • 2014年清華大學首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舉行
    2014年清華大學首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舉行  清華新聞網5月14日電 5月10日,2014年清華大學第一屆生命科學前沿交叉學科論壇在理學院報告廳開幕。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在開幕辭中提到,生命科學發展到今天,任何一個實驗室都在做著交叉學科的工作——當一項新技術進入新領域並成為交叉學科後,它將引發一場革命並不斷演繹出新成果,施老師還鼓勵與會師生在思考科學問題的同時,也要多思考研究技術手段。
  • 基礎醫學院教師參加第四期機能學科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
    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時間:2020-11-2511月20日至11月23日第四期機能學科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暨中國病理生理學會第二屆機能實驗教學工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雲南大理召開,基礎醫學院汪江波老師參加了此次研修班。
  • 科學網—以重大科技前沿問題為牽引打造學科高地
    穿行於64載風雨鐫刻的時光隧道,以科教興國為己任的華南理工大學(下稱「華南理工」),始終著眼於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戰略需求,始終著眼於重大科技前沿問題,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揚帆致遠,打造出一批高水平優勢學科群,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高地,躋身為推動創新中國戰略實施的生力軍。
  • 院士專家齊聚研討作物學科領域前沿問題
    本網訊 9月22日,恰逢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趙振東、陳溫福、萬建民、張洪程、胡培松、官春雲、印遇龍、鄒學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謝道昕;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等12位院士,20餘名國內作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湖南農業大學,研討作物學科前沿問題,共同探討加強作物學學科在科技創新引領中的作用,為切實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獻計獻策
  • 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開展安全綜合檢查工作
    2020/04/18 信息來源: 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 編輯:白楊 | 結合春季和疫情防控期間消防安全管理的特點,根據北京大學《關於開展春季消防專項檢查的通知》部署要求
  • 從分子生物學到帝國理工基因醫學,看Peter同學如何打通前沿學科之路!
    從分子生物學到帝國理工基因醫學,看Peter同學如何打通前沿學科之路! 這位年輕的理工學霸 可謂是對前沿學科尤為痴迷 不論是本科階段所學的分子生物學
  • 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立90周年暨復建9周年慶祝大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以科學視角把握地學研究
  • 鯨魚堡在線教育學院+技能復訓落地,緊跟品牌步伐走在市場前列
    行業不斷發展,鯨魚堡在技能服務、課程體系方面也不斷更新迭代,確保走在行業前沿、引領市場發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品牌唯有具備不斷更新發展的能力
  • 北京大學設置數據科學智能科學專業 瞄準前沿科技優化學科布局
    加強思政實踐課程建設,近千名研究生組成83支實踐課程團隊,深入革命老區、改革開放前沿接受思想洗禮。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講師團,以「新時代 新使命 新青年」為主題,制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現實」「馬克思主義與青年」「形勢與政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五個專題的理論宣講體系,加強對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學習和傳播。
  • 《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發布
    《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發布中國多領域表現突出,但學科領域發展不平衡光明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齊芳)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
  • MPlant在線講座—學科前沿系列(一)Soybean Genomics and Green Revolution
    為促進學術交流、分享植物科學最新進展,Molecular Plant 和 Plant Communications 編輯部聯合組織了「MPlant在線講座—前沿技術系列」,已邀請了10多位知名專家在線講解了最新技術進展、與年輕學者和研究生分享和交流了許多技術細節。
  • 學科前沿.2020| 生態與環境科學
    由於在節能降耗和環境友好上的獨特優點,厭氧氨氧化技術被公認為目前最具應用前景的生物脫氮技術,自發現以來一直是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其研究不斷深化,相關研究主題連續兩年入選本課題研究的熱點前沿。該熱點前沿的核心論文有 28 篇,主要集中在 4 個方向:(1)不同厭氧氨氧化工藝的探索;(2) 碳氮比、溫度等因素對厭氧氨氧化技術處理汙水效 果的影響;(3)厭氧氨氧化菌的生理學、微生物組學、 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4) 厭氧氨氧化顆粒汙泥中胞外多聚物的成分、結構、 作用及控制策略等。
  • 清華地學學科90周年慶祝大會
    清華地學學科90周年慶祝大會「我們要在科學上把握地理」來源:《中國科學報》2018-12-4 卜葉 許悅「我們不要從文史上談論地理,我們要在科學上把握地理。」這是1928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的一句話。近日,在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立90周年暨復建9周年慶祝大會上,這句話再次被地學界重申。
  • 齊魯細胞入選濟南市院士專家工作站,青島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
    李長明教授作為青島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際薄膜學會會士,湯森路透、科睿唯安和愛思唯爾全球材料和交叉學科高被引科學家。有高影響力SCI文章等頂尖雜誌670餘篇,專利200餘項,出版專著8部。
  • 《研究前沿》的「啟發」價值在哪裡
    中科院多家單位已連續6年共同發布《研究前沿》報告,報告遴選出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熱點前沿和新興前沿——《研究前沿》的「啟發」價值在哪裡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已連續6年共同發布《研究前沿》報告。
  • 聚焦科學研究前沿 中科院等機構發布《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彭韻佳)中科院等機構13日發布《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在主要科學領域的研究活躍程度進行評估。由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的《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在11大學科領域整體層面,美國整體仍最活躍,以研究前沿熱度指數281.11分居全球首位,中國得分151.29,繼續穩居第二,英國、德國和法國跟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