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解釋專欄 | 王東海:以動態維度解釋運用刑法規定

2021-01-18 轉型中的刑法思潮



以動態維度解釋運用刑法規定

王東海

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

重慶市江北區檢察院金融檢察部檢察官

本文原載《檢察日報》2018年9月13日

刑法解釋動態觀源於法律解釋動態觀,要求解釋者運用發展變化的動態思維和眼光對刑法規定和案件事實進行審視,充分考量刑法規定的修訂和文義的變動,案件事實的發展,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的變革以及價值觀念的變遷等,作出合乎法理、情理和社會共同體價值的解釋結論。


當下,我國關於刑法解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解釋和實質解釋之分,前者側重從文詞規定和形式邏輯的角度進行解讀,後者側重從當下意蘊和實質價值的角度進行闡釋。但兩者均未能有效解決刑法解釋達到「天理、國法、人情」相統一的問題;司法實踐中,更是出現了機械司法、「刻舟求劍」式解釋適用法律的案例,內蒙古王力軍收購玉米案、天津大媽趙春華非法持有槍枝案、許霆案、於歡案、鸚鵡案等就是明證。為此,應當倡導和踐行刑法解釋動態觀,即刑法解釋要以刑法規定為起點,以規範邏輯和情理價值為主線,以多元主體參與、歷時性和共時性相結合為支撐,將抽象的刑法規定與特定的案件事實涵射對應,得出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的司法結論。


刑法解釋動態觀既是一種立場觀念,也是一種具體方法。在理論研究和司法實務中,應當從四個維度對刑法解釋動態觀進行理解運用:


主體認知動態性維度。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的辯證發展過程,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規律。刑法解釋作為一種認知過程,也是一個總體趨勢上不斷深化的動態過程。一方面,表現為解釋者在個人場域認知的動態性,即解釋者在螺旋式上升認知規律的支配下,對刑法規定和案件事實進行從具體到抽象、從形式到實質、從粗淺到精細的認知,不斷地向刑法規定所內涵的正義理念靠近。另一方面,表現為不同的解釋主體通過溝通交往和博弈,不斷修正完善自我認知,實現視界交融,形成「重疊共識」。其中,個人場域的認知是基礎,主體間互動的認知可以對個人場域的認知進行修正,個人場域的認知必須通過主體間的互動而不斷完善。因為,個人場域的刑法解釋,只是解釋者個體的自我認知,雖然解釋者在解釋刑法時要受到規範邏輯和情理價值的雙重製約,但不爭的事實是這一自我認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偏見、有限理性、個人閱歷、法治意識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對刑法解釋的不全面、不周延,也使得不同的解釋者得出不同的解釋結論;同時,刑法解釋過程是一個經由偵查、起訴再到審判的過程,甚至還會引起全民討論,不同主體的不同認知促使解釋者不斷反思自我認知、合理吸收他人觀點,這一過程是多個主體進行博弈最終達致「重疊共識」的過程。


解釋對象動態性維度。刑法解釋對象即刑法解釋的標的,儘管關於刑法解釋對象是什麼在理論界還存在爭議,但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刑法解釋的對象包括法律規定和案件事實兩個方面,正如有觀點認為,刑法解釋「包含著用法律解釋事實和用事實解釋法律之兩面」。刑法規定和具體案件事實都處在動態的變動之中。從刑法規定來看,刑法典的不斷修訂、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的不斷更新、空白罪狀中相關行政法規的不斷變化,都決定了刑法規定的動態性;另外,即使某些刑法規定自製定後並沒有經過修訂,相關的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也未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闡釋,但是隨著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以及價值觀念的變遷,相關刑法規定用語的含義也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從案件事實來看,隨著偵查的深入,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在數量上不斷充實,在證明程度上不斷趨向完善,經由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不斷接近真實,解釋者也會隨著案件事實的不斷完善而調適對案件事實的認知;甚至是對於已經偵查完結客觀上已經定型的案件事實,解釋者對其認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間、空間等客觀情勢以及情緒、認知等主觀情況的變動,對案件事實進行動態性的歸納總結和賦予意義。


解釋過程動態性維度。刑法解釋是一個將紙面上的刑法規定與具體的案件事實進行涵射進而得出結論的過程,也即司法三段論推理的過程。過程是發展變化的,過程即動態。在刑法解釋這一推理論證過程中,解釋者需要運用動態性的思維方法,將目光不斷往返顧盼於作為大前提的法律規定和作為小前提的案件事實之間,將刑法規定適用於案件事實,用案件事實來對應刑法規定。這一往返顧盼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不斷的循環往復,呈現出一種動態的過程——即使對於簡單的案件可以一次性完成刑法規定和案件事實之間的涵射對應,也並不能否定一次性往復也是一個動態過程這一事實。通過目光與思維的不斷往返,以探求所選取的刑法規定與待處理的具體案件事實是否在規範邏輯與情理價值上相契合。通過不斷衡量調適,最終形成符合形式邏輯和社會情理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刑罰輕重的結論。當然,刑法解釋過程或者說司法判斷過程也存在「直覺」,但是「直覺」得出的結論必須經過事後的規範邏輯和情理價值的論證與檢驗,並通過相應的法律文書進行說理,即從終局意義上來說,解釋結論的形成最終還是要通過說理的形式回歸到三段論推理的過程,呈現出刑法解釋過程的動態性。


解釋結論動態性維度。刑法解釋結論,是解釋主體對刑法規定和具體案件事實進行三段論推理所形成的結論。解釋結論生成的三個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解釋主體、作為大前提的刑法規定和作為小前提的具體案件事實。前已述及,解釋主體認知的過程具有動態性,作為解釋對象的刑法規定和案件事實具有動態性,將刑法規定和案件事實進行涵射的三段論推理過程也具有動態性。元素的動態性和過程的動態性,決定了解釋結論不可能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主體認知的變化、刑法規定和案件事實的變化、推理過程的變化處於動態性的變動之中。當然,強調解釋結論的動態性,並不是說刑法解釋結論是虛無縹緲,不可把握、不可預測的,只是說它會隨著主體認知、刑法規定、案件事實等因素的變動而變動,目的在於提醒解釋者要採用動態的思維進行刑法解釋,而不可盲目遵循「原旨主義」「形式主義」機械地解釋刑法。而一旦主體認知達到一定程度,刑法規定用語含義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收集固定完畢,則經過三段論式的循環往復推理,且充分考量了社會情理價值等因素所形成的解釋結論也就相對確定。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本文為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刑法解釋基本原理」之系統歸正研究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張明楷:憲法與刑法的循環解釋
    不管是什麼樣的合憲解釋,都需要在憲法與刑法之間進行解釋循環,亦即,既需要從憲法到刑法的解釋,也需要從刑法到憲法的解釋,或者說,既需要自上 憲法 而下 刑法 的解釋,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解釋。既需要從憲法規定發現刑法的真實含義,也需要從刑法規定發現憲法的真實含義。因此,不管是刑法學者還是憲法學者,都需要將目光不斷往返於憲法與刑法之間。01.
  • 「存疑有利於被告人」的刑法解釋規則之提倡
    1810年,法國完成近代第一部刑法典,其第4條明確規定,沒有在犯罪行為時以明文規定刑罰的法律,對任何人不得處以違警罪、輕罪和重罪。[23]在德國,面對惡劣的刑法審判,費爾巴哈推動了1813年巴伐利亞刑法典,也宣示了「無法無刑,無法無罪」的罪刑法定主義,並稱之為「刑法的最高原則」。
  • 民間高利貸行為的刑法評析
    我國《刑法》第96條規定,"本法所稱違反國家規定,是指違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決定,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措施、發布的決定和命令。"由此,我國刑法明確了"國家規定"的制定主體只能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除此之外的中央部委制定的規章及命令、決定等規範性文件均不屬於國家規定,地方立法機關及行政機關所出臺的相關法規規章等更不能認定為國家規定。
  •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蝴蝶效應
    對非法經營藥品的影響2014年兩高《關於辦理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藥品解釋》)第七條規定,違反國家藥品管理法律法規,未取得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藥品經營許可證,非法經營藥品,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 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的區分
    【摘要】生態刑法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生存和發展都建立在其與既存的環境刑法之間的區別之上。文章從「生態」與「環境」概念上的異質性,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研究對象上的異質性入手,闡述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的區別,論證生態刑法較環境刑法更加符應生態系統健康有序發展的需要,更加能夠幫助人類避免生態危機的產生。
  • 刑法中的「三字」趣談
    這一比賽規則被運用到刑法中,成為針對慣犯、職業犯等具有再犯人身危險性的罪犯的強制性量刑規則。主要內容是要求大幅延長對犯三次以上重罪累犯的監禁時間。例如,德克薩斯州的「三振出局法」即規定,「對第三次犯重罪者處以25年以上99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立法者把強姦所導致的重傷或死亡作為加重犯罪構成予以規定,其規範目的為保護婦女性的自主權和附隨的生命與健康權。在立法中關於故意殺人罪的規定中,被他人剝奪生命才是保護的範圍。因此,強姦致受害人自殺的情形中,強姦行為與受害人的自殺結果之間不應當評價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因為受害人自殺結果的出現並不曾再次體現出婦女性的自主權受到侵害,也非性自主權受侵時的附隨現象。
  • 侵犯商業秘密的商業秘密認定及刑法懲罰
    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入罪標準「重大損失」包含商業秘密自身價值損失,合乎司法解釋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責任要件只能是故意,《刑法》219 條第二款關於「應知」的規定並非屬於過失犯罪的「應當預見」,而應當理解為「推定明知」。
  • 論刑法上的禁止重合評價原則
    其內容包括:在刑事立法方面,將原來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根據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的變遷與發展而取消;在刑罰適用解釋上,根據不溯及既往原則的例外規定,準許適用事後法的從輕原則;在量刑方面,可輕可重,可定罪可不定罪,則不作為犯罪處理,用保安處分代替,可宣告執行刑也可宣告緩刑的,則宣告緩刑,可假釋,也可不假釋的,則假釋。
  • 法律移植與和諧刑法的構建
    一、和諧刑法的概念及內涵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和諧是指「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從哲學上看,和諧是指是合乎邏輯或規律的狀態,是事物的內在的必然聯繫。和諧是事物之間或者事物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和諧、協調、協同的關係,即不同的事物構成一個協調的統一體,也就是「不同而和」。而按照權威教科書的定義,刑法是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
  • 【法考乾貨】陳永生帶你歸納刑法重點必考點綱要,精華中的精華!
    好了好了,我不問了 關於刑法的重點內容陳永生老師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 碼住留用吧~ 刑法乾貨:第一章、刑法概說 一、每日速記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具體些說,也就是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範的總和。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 | 比較法研究202006
    如《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24條規定,生產或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致使他人……自殺、自殘造成重傷、死亡的」,以及《關於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3條規定,均構造了介入被害人行為進而導致傷亡後果情形下實行行為與危害後果間的因果關係。  其四,獨立競合行為—損害結果。
  • 2017年4月自考刑法學考試真題完整版
    選擇題部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1.下列不屬於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基本內容的是A.平等地保護法益 B.平等地認定犯罪C.平等地裁量刑罰 D.平等地享受特權2.刑法理論一般將刑法的解釋方法分為
  • 公考備考—每日一練(刑法1)
    ,下列證據應當予以直接排除的是:A.採用刑訊逼供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B.收集犯罪嫌疑人貪汙所得現金不符合法定程序的C.收集合同詐騙罪涉案支票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D.收集盜竊自行車不符合法定程序,不會影響司法公正,但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的1【答案】B 【答案解析】B 項正確:按照《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
  • 淺談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刑事法律中找到「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影子,下面筆者簡單列舉一些:  (1)《刑法》第28條之規定:「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2)《刑法》第134條之規定:「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由於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法律用語的相對解釋
    [2]該定義是從刑法解釋角度來下的,定義的核心內容是「將相同用語作不同解釋」,之所以做不同解釋的目的是「為了闡明刑法用語的真實含義」。本文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下個適用範圍更廣的定義:相對解釋是指對法律用語的解釋應當與法律規定的行為性質或法律效果相適應。
  • 期待可能性為刑法注入溫情
    如果在案發當時的特定情形下缺乏期待可能性,即不能期待或者難以期待行為人在當時情形下作出適法的行為,那麼就不能對行為人進行法的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其實,學術界對此不乏討論,爭議焦點是能否將其作為超法規的責任阻卻事由,直接實現出罪目的。而司法實踐中鮮有僅因行為缺乏期待可能性就直接作出法定不起訴或者判決無罪的案例。這種現象說明司法實踐沒有充分重視期待可能性法理運用。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比較法研究202006
    如《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24條規定,生產或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致使他人……自殺、自殘造成重傷、死亡的」,以及《關於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3條規定,均構造了介入被害人行為進而導致傷亡後果情形下實行行為與危害後果間的因果關係。 其四,獨立競合行為—損害結果。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此說主張刑法因果關係研究的對象是客觀上違反刑法規定的符合犯罪客觀要件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且認為此因果關係,是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  第四種觀點認為,刑法因果關係是刑事違法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合乎規律的聯繫。此說認為刑法因果關係的原因只能是違反刑法規範的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等都不是刑法因果關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