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人工智慧——核物理與粒子物理領域的新生力量

2020-10-05 科技行者

粒子物理學中的標準模型,已經成功描述了所有已知基本粒子以及控制整個宇宙的全部四大基本力中的三種(除重力以外)。而這三種基本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簡稱強電力行業)與弱相互作用力(簡稱弱力)——不僅控制著粒子的形成,也決定了粒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逐漸衰減。

然而,在這套框架之內研究粒子與核物理仍然非常困難,需要依賴於大規模數值研究。例如,強力中的不少問題都需要在質子大小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晶圓之上,對動力學進行數值模擬,因此回答關於質子、中子以及原子核基本性質的相關問題。

物理學助理教授Piala Shanahan表示,「最終,我們在使用晶格場理論的質子與核結構研究中遭遇到計算能力的限制。對於很多有趣的問題,我們只知道如何在原則上加以解決,但即使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超級計算機也不足以提供必要的算力容量。」

為了突破這些限制,Shanahan領導了一支將理論物理學與機器學習模型相結合的小組。在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基於等變流的晶格場論採樣》(Equivariant flow-based sampling for lattice gage theory)當中,他們展示了如何將物理理論的對稱性納入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架構當中,藉此為理論物理帶來更快的算法。

Shanahan解釋道,「我們使用機器學習不是為了分析大量數據,而是希望以不損害方法嚴格性的方式加速第一原理理論。這項特殊工作表明,我們可以構建內置有粒子與核物理標準模型的某些對稱性機器學習架構,並在當前面對的採樣問題中實現量級式的計算速度提升。」

Shanahan與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Gurtej Kanwar以及來自紐約大學的Michael Albergo共同發起了這個項目。隨著項目擴展,理論物理中心博士後Daniel Hackeet與Denis Boyda、紐約大學教授Kyle Cranmer、谷歌Deep Mind團隊精通物理學的機器學習科學家Sébastien Racanière與Danilo Jimenez Rezende也紛紛被吸引進來。

近日發表的論文旨在實現目前在計算層面難以解決的理論物理學研究課題。作為系列文章中的一篇,Kanwar在論文中表示「我們的目標是為理論物理領域的關鍵數值計算部分開發新的算法。這些計算使我們深入了解到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即最基礎的物質理論)的內部工作原理。相關計算結果能夠與粒子物理實驗(例如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比較以帶來至關重要的啟示,同時更精確地約束模型,進而發現模型中的哪些部分無法成立、需要向更深層次的基本原理進行擴展等。」

研究非擾動狀態下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唯一已知的系統可控方法,就是基於真空中量子漲落快照的採樣。通過測量波動的特性,我們可以推斷出粒子特性及其碰撞傾向性。

但Kanwar解釋道,這項技術的實施面臨著諸多挑戰。「相關採樣工作非常昂貴,我們正在努力探索,嘗試使用受物理學原理啟發的機器學習技術提高樣本採集效率。機器學習在生成圖像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例如,英偉達最近的工作就是通過神經網絡生成「想像中的」人臉圖像。如果將這些真空快照視為圖像,相信其也有望幫助我們以類似的方法解決研究問題。」

Shanahan還補充道,「根據目前的量子快照採樣方法,我們優化出一套模型,能夠幫助我們由易於採樣的空間過渡到目標空間:利用這套經過訓練的模型,我們只需要在易於採樣的空間中進行獨立採樣,再由該模型對採樣方法進行轉換,即可極大提升採樣效率。」

具體來講,該小組引入了一套框架以構建機器學習模型。該模型完全尊重「規範對稱性」這一對於研究高能物理至關重要的對稱性原理。

作為原理證明,Shanahan及其同事使用自己的框架訓練機器學習模型,在二維空間之上模擬理論並與現有技術進行結果比較。可以看到,其執行效率迎來了數量級層面的提升,同時也能根據場論做出更精確的預測。這一切,都為使用物理信息支持下的機器學習技術、大大加速對自然基本力體系的研究工作鋪平了道路。

該小組還在之前的幾篇合作論文中討論了如何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簡單的晶格場論,並以緊湊連通歧管為基礎開發出新的方法,可用於描述比標準模型更為複雜的場景論用例。現在,他們正努力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最新計算方案當中。

Kanwar表示,「通過過去一年的努力,我們已經證明將物理知識與機器學習技術相結合確實擁有光明的發展前景。我們正積極考慮如何使用這套方法實現全面模擬,藉此解決剩餘的障礙。希望這些方法能夠在未來幾年中首次在大規模計算中一展身手。如果能夠成功克服最後的障礙,我們在有限資源下的工作能力將得到顯著增強,我也迫切期待著在實際應用中探索那些超出現有最優物理理解範疇的事物,為其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穎見解。」

該團隊將這種基於物理信息的機器學習概念,總結為「從頭算起型AI」。這一概念,也成為最近剛剛由麻省理工學院成立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人工智慧與基礎交互研究所(IAIFI)設定的一大關鍵主題。而Shanahan本人在其中擔任物理理論研究協調員。

相關焦點

  • 精確人工智慧――核物理與粒子物理領域的新生力量
    然而,在這套框架之內研究粒子與核物理仍然非常困難,需要依賴於大規模數值研究。例如,強力中的不少問題都需要在質子大小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晶圓之上,對動力學進行數值模擬,因此回答關於質子、中子以及原子核基本性質的相關問題。物理學助理教授Piala Shanahan表示,「最終,我們在使用晶格場理論的質子與核結構研究中遭遇到計算能力的限制。
  • 中國粒子加速器研究「加速」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今天從此間開幕的第二屆亞洲粒子加速器會議上獲悉,中國正在為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加速」。  蘭州重離子冷卻儲存環、合肥同步輻射裝置二期工程等大型加速器工程,已在緊張進行當中。
  • 粒子物理及核物理相關問題暨高崇壽教授科研教學思想研討會舉行
    2018年5月26日,「粒子物理及核物理相關問題暨高崇壽教授科研教學思想研討會」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西202召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葉靜漪出席會議。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高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等單位近百名教授學者就會議主題進行了研討。
  • 核物理去哪兒了:一次期刊分區風波
    法治周末記者 王京仔面對外界「分區不科學」「外行指導內行」等批評聲,3天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文獻中心發出官方說明解釋二級學科粒子物理與核物理的「合與分」之爭,然而,再度遭到多位專家的集體抗議。在此次發布的期刊分區表中,「核物理」在「物理與天體物理學」這一大類中不再獨立為二級學科,而是合併至粒子物理,致使核物理學科公認最好的幾本期刊被劃分到了3區和4區。
  • 元子說無悖論新概念物理的階段性成果三:核物理
    關鍵詞:核能 普朗克能量子 電磁橫波 電磁橫波光速動能 系統科學系統邏輯元子說新概念物理的階段性成果分場物理、光物理、核物理三章講。都因與現象學現代物理學存在不容無視的是非原則問題,都是涉及物理不容含糊的真偽問題!元子說分別在場物理、光物理、核物理三大領域向現代物理學來進行挑戰。
  • 單個質子磁矩最精確的測量記錄誕生
    單個質子磁矩最精確的測量記錄誕生2017-12-05 09:27 來源: 科技日報 質子是原子核中帶正電的粒子,單個質子的磁矩不可思議地小,但仍可以量化,質子的基本屬性對於理解原子結構和精確測量宇宙中的基本對稱性,特別是在解釋物質和反物質間的不平衡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十多年前,物理學家就已開始對其進行測量了。德國美因茨大學、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GSI重離子研究所和日本理化研究所物理學家仍在進行實驗,探索測量的極限。
  • 李政道在物理學領域的研究……
    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李和合作者發起了高能中微子物理學的重要領域。 1964年,李分析了與零靜止質量粒子相關的分歧,並描述了一種稱為KLN定理的一般方法來處理這些分歧,這些分歧在QCD的當代工作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無質量,自相互作用的膠子。
  • 精確測量弱力的物理哲學依據
    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託馬斯·傑弗遜加速器實驗室的物理學家5月9日在《自然》雜誌發表了最新的「Q—實驗」成果,他們測量到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弱力」數據,世界各國的科技媒體紛紛報導了精確測量「弱力」的成果、實驗的意義和對粒子物理學的影響。
  • ATLAS實驗首次發現希格斯粒子到正反底夸克對衰變道信號
    觀察到這一衰變過程將填補對希格斯粒子認知的一大空白,對於進一步證實解釋夸克質量的希格斯機制、深入理解並測量希格斯粒子到費米子的湯川耦合係數、驗證標準模型湯川耦合係數的預期及探索可能存在的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中國ATLAS組各單位對此次H→bb衰變道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 德測得迄今最精確電子質量 比目前數據精確13倍
    德國科學家宣布對電子質量做出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估算,精度比目前採用的數據提高了13倍。研究人員稱,該成果對基礎物理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為科學家探索物質世界提供了一個更為精確的工具。相關論文發表在2月19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電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在原子中圍繞原子核旋轉,帶負電,質量極小。
  • 從文明奇觀到千家萬戶——粒子加速器菜鳥筆記
    可以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科技的發展已經正式進入了「大科學」(Mega Science)時代,為推動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變革、帶動多個領域的突破,需要花費巨額的投資、組織數以百千計的研究人員、經過漫長的周期、完成海量的工作,因此非一個單位所能完成,甚至需要多國合作。當前,諸多重大科學工程和研究計劃已成為各主要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核心支撐力量。
  • 【自動保存】無悖論真實光物理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無疑...
    光物理的粒子性由牛頓實驗的肯定,波動性則由惠更斯的實驗肯定。光的粒子性和波動性悖論存在至今已有四個世紀;當然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真實的光物理,沒有認識到真實光速不變的物理,沒有認識到麥克斯韋的波速形成於能夠產生電磁現象的光傳輸媒質的物理,這媒質的電磁屬性是怎樣決定了電磁波波速就是光速的物理!當然也就沒有認識到光物理的無悖論波粒兩象性的真實物理!
  • 誰來拯救「玩不起」的高能物理 光纖雷射點亮未來粒子加速器
    在不斷發展的高能物理隧道的盡頭,光還會是光嗎?該領域對更強大加速器的追求正在與社會為其支付費用的意願相衝突。 高額投入帶來困境 瑞典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中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擁有27公裡長的圓形隧道,探測器和教堂差不多大,其費用有將近100億美元。
  • 李政道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Chikuma Kato出任ATLAS國際合作組希格斯物理組物理驗證項目負責人
    Chikuma Kato博士將為ATLAS所有與質量起源粒子希格斯相關的物理分析課題提供全面的物理模擬驗證、數據分析格式與框架開發的技術支持與維護,該工作對保證目前基於ATLAS實驗二期完整數據的希格斯物理分析的順利完成及相關文章的最終發表至關重要。這也是首次由ATLAS中國組成員出任希格斯組物理驗證項目負責人。
  • 這很物理,既然不確定,為什麼還說量子力學是精確的?
    量子力學是對物質行為包括行為細節描述的一種物理學理論,尤其是對發生在原子尺度上的事件的精確描述。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是不確定的,怎麼量子力學卻是精確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了解物理學家們是如何對微觀粒子進行測量的實際問題。
  • 德測得迄今最精確電子質量
    原標題:德測得迄今最精確電子質量 正在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示意圖)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小龍)德國科學家宣布對電子質量做出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估算,精度比目前採用的數據提高了13倍。研究人員稱,該成果對基礎物理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為科學家探索物質世界提供了一個更為精確的工具。相關論文發表在19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電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在原子中圍繞原子核旋轉,帶負電,質量極小。1897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湯姆遜在稀薄氣體放電的實驗中首次證明了電子的存在,並測定了電子的荷質比(帶電體的電荷量和質量的比值)。
  • 中意「牽手」高能物理研究 六大合作項目值得期待
    中新網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已與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新籤署合作協議,鼓勵發展雙方在理論物理、實驗物理、核物理、亞核物理
  • 中國在世界頂級刊物PRL發表的實驗核物理文章
    當時,國際上物理研究的競爭已經在重離子物理研究領域展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已經相繼建成了大科學裝置,在這種背景下,擴建多用途重離子冷卻儲存環成為重離子加速器實驗室的新任務。在CSR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原子核質量測量一直是其重要的物理研究目標,王猛說,「那時候還沒有現在的CSR精細核譜學研究組,當時,CSR剛剛建立,近代物理所就抽調各方力量從事相關研究,我們就從那時開始原子核質量測量的研究工作」。當時,夏佳文和詹文龍負責CSR的設計和建設,徐珊瑚領導的青年物理室承擔了基於CSR的核物理實驗研究任務。
  • 楊振寧為何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原因有兩個
    大型粒子對撞機大型粒子對撞機是一種高能物理設備它的主要作用是積累並加速相繼由前級加速器注入的兩束粒子流,到一定束流強度及一定能量時使其在相向運動狀態下進行對撞,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粒子。對撞機在高能粒子物理-凝聚態-粒子天體物理方面有很重要的建造意義。大型粒子對撞機擁有改變現有物理格局的能力,在世界上,誰先掌握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核心技術,誰就能在核物理學保持絕對領先的優勢。
  • 物理的確很難,物理到底難在哪裡?
    物理的確很難。物理之難,難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廣度,其二是深度。所以物理學形成了一個包括範圍很大的領域。比如運動學、力學、光學、熱學、聲學、電磁學等等經典領域,以及原子分子物理、核物理、粒子物理、天體物理、生物物理、凝聚態物理、表面和界面物理、低溫物理、超導物理、高能物理、雷射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等等現代的新領域。在中國物理學會下面,就開設了三十多個分會或專業委員會。由此可見物理學大領域有多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