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初,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其中編號為WS293-2019的《愛滋病及愛滋病毒感染診斷》將直接代替原有2008年發布的WS293-2008中的原有標準。該標準將從2019年的7月1日起正式執行,正式文件的出爐,特別是對愛滋病窗口期和愛滋病初期症狀等有了最新的官方主流說法,這無疑對於很多初級愛滋病恐懼症患者以及新恐艾的恐友是一個非常大的福音。成都市恐艾幹預中心在去年和今年分別刊發了兩篇有關愛滋病窗口期為什麼很難被所有醫生進行統一的原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
從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正式實施以來,已經接近了四個月,那麼現在在愛滋病防治專業領域,醫生們又是如何的看待愛滋病窗口期是多久這個問題呢,各地執行的又怎麼樣呢,想必這是很多愛滋病恐懼症恐友特別想知道的。據我們所了解,目前大部分愛滋病防治培訓資料已經按照國家出臺的新標準在進行培訓宣傳了,即目前愛滋病窗口期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測存在不同的檢測下限時間,一般來說採用核酸檢測愛滋病窗口期在一周左右,四代抗原抗體檢測試劑在兩周左右,三代抗體檢測試劑在三周左右,這個時間絕大多數的愛滋病感染者都能夠被檢測出來。
當然這裡都是以血液試劑為參考標準,而不是自測試紙,考慮到自測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一般都是在明確自我按照標準嚴格操作的情況下將自測窗口期做延後處理,只是可以用國家標準為對比用作相對參考。其實在中心常常參加愛滋病防治交流培訓會的時候和專家進行溝通,絕大多數專家都表示利用國家出臺的新標準,愛滋病窗口期為一到三周左右進行參考就可以定大局了。
但是,這裡有一個很明確不可忽略的有關愛滋病窗口期問題,這個也是很多愛滋病恐懼症患者糾結最關鍵的一點。最近在四川省開展愛滋病項目實施培訓會上,咱們四川省的愛滋病檢測方向的大專家不就被人問了這些問題了。「請問在一到三周進行愛滋病檢測後就完全百分百排除愛滋病了嗎」,「那請問這個愛滋病窗口期中的左右是一個怎麼樣的範圍呢」。其實無論是這次會議,還是全國其他各省市組織的愛滋病專家級培訓會,都會有這樣的問題被探討出來。一般最標準的答案就變成了「考慮到個體化因素,四代兩周三代三周的愛滋病檢測結果不能說明完全排除,但如果不放心左右二字,可以在第一次1-3周進行第一次篩查後,再在1-3周後進行二次複查,也就可以排除了。」
也就是說愛滋病窗口期基本就是2-3周左右,如果不放心這個時候呢,對應4-6周的二次複測可消除假陰性的概率,以及很多恐艾症恐友所擔心的一些萬一性的假設。當然如果本身就不是愛滋病感染高危行為,沒有風險也談不上愛滋病窗口期了,那麼恐艾症恐友怎麼去定義窗口期都行,或者說為了獲得檢測這個相對安全信號,在任意時間去檢測時間也就足夠了。只是恐艾幹預中心從十多年來的工作實踐上所收集到的反饋來看,大多數恐友還是在遵循一種標準儀式感選擇了自我最認可的窗口期進行檢測。
各位恐艾症恐友是不是有這樣一個感覺,這個複查是不是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呢。是的,這就是很多年以前愛滋病窗口期還未改變的常規說法,四到六周進行愛滋病檢測其實也就可以定大局了,如果說不放心的話,可以在三個月的時候進行複查。對於複查的建議和要求,是一種醫學常規檢驗的標準流程,是用來排除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而設置,尊重於循證醫學。對於一個愛滋病恐懼症患者來說,如果因為安全感不足,或者擔心可能存在的漏檢問題,試劑對個體敏感性等極端因素,可以在定大局的時候檢測一次,然後在四到六周重新換一家醫院或者試劑方法進行二次愛滋病復檢也就是一個比較標準式的檢測了。
其實當愛滋病檢測到4周以後,三代試劑和四代試劑本身的靈敏性差距已經沒有明顯的差別差距了,畢竟愛滋病抗原在抗體產生後會有一個快速衰退的過程。按照愛滋病專業培訓內容解釋,愛滋病窗口期的定義主要指的是從性高危接觸到愛滋病抗體到達最低標誌物強度檢測標準的那段空白時間。而在空白時間內,核酸標誌物強度和抗原標誌物強度都已經到達峰值,愛滋病抗體檢測還是作為非晚期病人確診的金標準。
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得必須給大家進行一個解釋和還原,就是很多愛滋病恐懼症患者去和醫生進行溝通,發現口徑不僅不統一,甚至有時間醫生自己對愛滋病窗口期的定義都有可能會有一定的出入。就像恐艾幹預中心的老師在修醫學學分參加國家和省上組織的愛滋病知識培訓班上,曾經就有醫生向一個專家求問:經常會有高危人群急匆匆的跑過來問愛滋病窗口期到底是多久,該怎麼解釋。專家回答:目前愛滋病窗口期就是2到3周啊,最多再在4到6周複查一次即可。醫生又提問:那患者如果擔心自己萬一是特殊體質窗口期延後,想檢測三個月呢。專家又回答,他想檢測三個月那就去檢測三個月吧,隨他高興。醫生再次問道:如果想檢測六個月呢。專家最後回答道,他想檢測多久就檢測多久,直至他最後不想檢測為止。最終專家和醫生這樣探討下去,變成了需要去檢測三個月或者半年去了。就像恐友和醫生探討窗口期一樣,探討著探討著,就變了味道。
可能看到這裡,很多愛滋病恐懼症恐友會譁然,甚至內心會有點小緊張。專家都讓我去檢測三個月半年,是不是說明愛滋病窗口期就會延長到三個月甚至是半年,不斷暗示把自己嚇得不輕。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是,大家覺得專家讓去檢測三個月半年就是說明自己還有問題。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專家已經解釋了對愛滋病窗口期的看法,然而很多愛滋病恐懼症恐友卻總是考慮到自己是特殊的個體,萬一檢測不出那個倒黴鬼就是自己。不斷的希望醫生保證來獲得脫恐的安全信號,然而醫學們都並非心理幹預出生,沒有辦法也沒有太多時間給各位更專業的脫恐方法,相對比較辯證,又快速打發走恐友的方式就是,我也給你解釋不了了,想去檢測就去檢測吧。畢竟如果想去窮究個案,那什麼都可能會成為恐友們臆想的假設。而且,大多數都是權威專家,都屬於研究型學者為主,一般都不會把話說滿。恐艾症恐友們與其去探聽醫生對個案理解的口風,還不如就把自己當成平凡人。
那醫生就不能給自己的諮詢者進行保證麼,顯然並不是這樣。每一個醫生都有自己對科研學術的態度以及對臨床實踐的態度,這兩種態度可以是相對辯證的,畢竟站在什麼角度去分析具體問題才是我們從事醫學的倫理原則。如果是一個醫生對他的諮詢者非常熟悉,對諮詢者的特定行為和大概狀況都比較了解,那麼在經過長期時間,深入了解後的綜合性分析,深思熟慮後,就可以給出明確回答和建議。只是要建立這樣彼此熟悉了解的關係,至少也需要花不少時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和自己的醫生至少保持幾個學時的溝通用以了解交流。
就像很多恐友快速給醫生拋出一個要求愛滋病感染風險評估的行為,醫生看到問題幾秒後就直接回答完全沒有任何風險。沒有細節的了解和更多信息來輔助,諮詢者自己在興奮一陣以後,也會感到詫異,會認為醫生是否為了安慰而故意做出以上的舉動,是否有認真看了問題。如果讓諮詢者手足無措,一旦諮詢者認為醫生過餘激進,偏向於安慰的話,那麼親密關係的建立就變得非常難了。所以恐友們想脫恐的前提還是需要先和醫生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相互認識,彼此熟悉,至少知道醫生知道他是誰,大概什麼情況,然後給予他明確的建議和肯定的回答。成都市恐艾幹預中心的陳曉宇醫生既作為疾控愛滋病防治的專家,也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師就是這樣和他的恐艾症恐友建立了這樣一個非常熟悉穩定的關係。但凡和陳醫生面詢電詢溝通了幾個小時的諮詢者,陳醫生基本都會記得,也會給予對方明確的答案。這一切都建立在了解和熟悉的基礎上。
對於愛滋病窗口期,成都市恐艾幹預中心早在2009年就是以六周作為參考標準了,而那個時候,三代試劑已經是廣泛性的應用在了愛滋病檢測上,這麼多年來也沒有發現中心面詢電詢恐友中愛滋病窗口期過後陽轉的案例。結合專家的言論以及中心多年來臨床恐艾幹預的經驗,目前對應愛滋病檢測試劑,兩三周能夠定大局,四六周復檢也就足夠了。如果過了這個六周都還在恐懼焦慮,是時候找一個參與愛滋病防治工作的心理醫生好好看看應激心理了。不過對於各位恐友想說的是,恐友感染愛滋病的案例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另外恐友需要記住一句話,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據說轉發恐艾中心原創文章的恐友們全都陰了。希望這樣的光榮傳統會一直保存下去,再次祝各位掙扎在網絡中焦慮彷徨的恐友能夠早日找到自己脫恐的家園,能靜下心來潛心學習直至最終徹底脫恐,而不再隨波逐流當無根的浮萍,再也不人云亦云的活在恐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