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震信息服務小程序上線 包含震情速報等模塊
金羊網 作者:鄭少玲 2020-05-13
近百年來,廣東及近海發生過11次6級以上地震;國家預警中心廣東子項目建成後將實現省內重點地區秒級預警。
近百年來,廣東及近海發生過11次6級以上地震;國家預警中心廣東子項目建成後將實現省內重點地區秒級預警
羊城晚報訊 記者鄭少玲報導: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為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技能,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防震減災的良好氛圍,廣東省地震局在線上舉行了防災減災周系列科普宣傳活動發布會。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廣東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存在濱海斷裂帶等一系列強震構造。近百年來,廣東及近海發生過11次6級以上地震(其中2次7級以上)。
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高樓大廈林立,重要生命線工程縱橫交錯,隨著「雙區驅動」國家戰略的持續推進,對地震安全保障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廣東省是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項目的重點實施地區之一,項目在廣東設置1個國家備份中心。
據介紹,國家預警工程廣東子項目建設完成後,將實現全省分鐘級儀器地震烈度速報與省內重點地區秒級地震預警,將依託電視、廣播、網際網路、新媒體、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地震預警信息終端系統等多渠道,為各級政府、社會公眾、中小學校、行業企業等不同用戶提供原地報警、災害性地震預警、警戒性地震預警、遠場大震預警、地震參數速報、地震烈度速報、地震動參數速報等產品信息服務。
記者從本次發布會上獲悉,廣東地震信息服務小程序,目前已在微信城市服務平臺上線。這廣東防震減災信息發布及對外服務的集約化系統,服務範圍覆蓋全省21個地市,系統主要包括震情速報、區劃查詢、科普宣教以及異常上報等四大模塊。市民可在微信搜索「城市地震安全信息服務」小程序,或者在「城市服務」功能中的「氣象環保」子菜單找到「地震」信息服務入口。
救援人員將「被困人員」救出
連結
21支重型地震救援專業隊比武競技
5月11日至14日,廣東省消防救援總隊在江門舉行全省消防救援隊伍地震救援技能會操,來自全省各地21支重型地震救援專業隊共1000餘名指戰員參加競技比武。
據了解,此次比武會操分三批進行,設有「生命跡象搜索」「高空T型救援」「高空纜車救援」「山嶽崖壁救援」「泥石流坑道救援」等15個必考和選考科目,模擬了地震導致群眾被困深谷、管道,以及建築物整體式坍塌傾斜、山體滑坡造成群眾被埋民房亟待營救等地震災害事故真實複雜的救援環境,救援任務難度大,專業技術要求高。
11日下午17時許,第一批參加演練的救援隊伍已陸續到達現場。然而,在距離演練現場1公裡處,所有的車輛都被現場指揮部攔下,他們需要卸下車上的器材,徒步行進一公裡將器材運送至目的地,這也是本次會操的第一項任務。
江門消防工作人員介紹,現場模擬交通道路中斷,救援隊伍都需要徒步運輸救援裝備至比賽現場,每支隊伍45名指戰員,需要一次性運輸800餘件器材裝備。每名指戰員除了身上背著幾十斤重的背囊外,還要推著滿載著裝備的運輸車向目的地挺進。
11日晚,各批救援隊伍突破重重障礙終於到達江門消防訓練基地時,突然狂風大作,隨即下起暴雨,救援任務難度大大增加。經過短短幾小時的休整後,12日早上,廣州消防地震救援專業隊迎來第一個科目演練——橫向破拆深井救援。據介紹,該項目需要救援隊員在深井中準確探測破拆點位並判破拆方法,在極度受限空間內,綜合應用繩索和急救技術。救援隊員將繩索固定好採取作息懸垂的方式,從4層樓的高度向下12米,破拆鋼筋網和木板障礙。最後,當救援人員到達被困人員方位時,現場包紮後用擔架成功救出被困人員。
截至12日下午16時,第一批救援隊員已經連續奮戰近24小時,基本完成指揮部下達的任務科目,同時迎接第二批輪換的救援隊伍。
據了解,本次會操場地江門市西環路特勤消防救援站是目前廣東省建成的專業綜合救援培訓基地,依託山地等地形建成設施齊全的專業訓練場地。廣東消防救援隊伍利用場地內複雜模擬環境,高度模擬地震救援現場複雜情況,通過開展比武演練有效測試裝備器材實戰性、檢驗施救措施、提升專業能力、歷練戰鬥作風,進一步提升全省消防救援隊伍在應對地震災害方面的綜合實戰救援能力。
文/圖 付怡 粵消宣
497名新招錄消防員被授予消防救援銜
羊城晚報訊 5月12日上午9時,廣東省消防救援總隊在廣州舉行2019年首批新招錄消防員授銜儀式,全省497名新招錄消防員被正式授予消防救援銜。省消防救援總隊領導、廣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新招錄消防員和指戰員代表在主會場參加儀式,全省各地消防指戰員在電視電話視頻分會場參與授銜儀式。
授銜儀式在嘹亮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現場宣讀授予消防救援銜命令,為新消防員代表佩戴消防救援銜,消防員們身著嶄新的「火焰藍」制服,精神抖擻。據悉,497名新招錄消防員通過層層篩選,經過一年的嚴格培訓、考核和崗位實習後,被正式批准成為廣東消防救援隊伍中的一員。未來,他們將奔赴基層一線,接受執勤訓練、滅火應急救援的全新考驗。
(付怡 粵消宣)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