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三葉蟲死因竟是遭遇「連環殺」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關注新華網

距今約4.97億年的晚寒武紀發生了一次全球規模的碳同位素偏移事件,在200萬—400萬年期間,碳同位素偏移的幅度達6‰。伴隨著這次碳同位素偏移,全球海洋中生活的三葉蟲發生了種族滅絕。但碳同位素為何會發生偏移,偏移又為何會導致三葉蟲消失,一直是過去30年研究爭論的焦點。

「主謀」:海洋缺氧

近日,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沈延安教授團隊在寒武紀三葉蟲滅絕事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最新出版的國際權威地球科學期刊《地質學》上。

採用新的研究思路,沈延安教授團隊對寒武紀海洋淺水和深水沉積物分別進行了高精度的碳同位素測試。沈延安介紹說:「研究揭示了碳同位素的時、空變化特徵以及晚寒武紀海洋淺水和深水存在的顯著差異,有力證明了晚寒武紀海洋與現代大洋化學結構的不同。研究表明驅動晚寒武紀海洋碳同位素時、空變化的原因在於當時海洋的深部缺氧,而大規模的海洋缺氧直接導致了全球海洋中三葉蟲的滅絕。」

「同謀」:重金屬上升

但這裡有一個疑點:雖然海水缺氧可以殺死一部分海洋生物,但畢竟還有很多生物生活在很淺的海域,通過與大氣的氧交換,這裡並不缺乏氧氣,那麼這些生物是怎麼被殺死的?難道氧氣「劊子手」還有別的同謀?

最近的幾項新研究發現了蛛絲馬跡。現代工業將大量重金屬排入大洋,無論是非必需元素還是過量的必需元素,都成為導致海洋生物畸變的隱形兇手,從微型浮遊生物到大型魚類無一倖免。

但是4億多年前的地球沒有人類活動的幹擾,這時的海洋還能富集重金屬嗎?答案是能,而且比現代海洋的重金屬含量高得多。這些金屬從何而來呢?其實它們一直都在。

海洋剛剛誕生時,曾經充滿了各種可溶的低價金屬離子;但是數十億年前光合作用生物的興起,令海洋中增加了一個新成分——氧氣。氧氣和還原性低價金屬是不共戴天的,經歷幾億年的化學反應,鐵、錳和幾乎所有其他重金屬離子都變成了不溶的氫氧化物沉澱下去,封印在海底。

可是有一種情況可以打開封印,使這些金屬重獲自由,那就是缺氧。海水一旦缺氧,鐵、錳氫氧化物被還原,各種金屬以離子的形式被放歸海水。它們跟隨著洋流流經大洋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淺海浮遊生物的棲息場所。這些高含量的重金屬抑制了生物正常的生長與繁殖,深海環境與淺海生物滅絕之間的鏈條最終被搭建完畢。

「幫兇」:硒下降

硒,在所有動物及絕大多數植物的生命活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微量元素,抗氧化酶和硒蛋白的構成都少不了硒元素。

海水中硒的一大來源是陸地上的巖石風化。這些曾經被埋藏在海底的沉積巖,在漫長的地質過程中被抬升到陸地上接受風化,正常情況下高價態的硒離子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釋放。高價硒離子易溶於水,於是它們搭著河流的「順風車」回到海洋中。

但是寒武紀末,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隨著海水中浮遊植物的相繼死亡而下降,在氧氣不足的還原條件中,硒以低價態形式存在,這些低價硒不溶於水,自然也就很難重新進入海水中。海洋中的生物渴望攝入硒卻不可得,這可能是包括三葉蟲在內的海洋生物滅絕的另一個原因。(記者 吳長鋒)

相關焦點

  • 它叫範特西,來自寒武紀,是長著「兔耳朵」的三葉蟲
    寒武紀(距今5億年前)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三葉蟲在寒武紀達到了其分類多樣性的最高峰,但相比較而言,寒武紀早中期的三葉蟲缺乏群落與生態分異,展現出較「保守」的形態面貌,直到奧陶紀中晚期,三葉蟲才隨著生態範圍的大幅擴張而達到形態分異度的巔峰。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2014-07-03 13:57:08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奇蝦、三葉蟲、撫仙湖蟲、蠕蟲……在遙遠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曾經活躍著這樣一群生物,它們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為關鍵的演化環節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多年努力,在雲南昆明發現的一處新的軟軀體化石產地,再現了雲南東部地區5.3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多達3000多塊古生物化石,或將釋疑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因。
  •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為寒武紀三葉蟲家族又添一新成員:5億年前...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自己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孫智新在論文中寫道:屬名來自古希臘語phantasis,既英語fantasy的詞源,指的是這類三葉蟲奇幻的外骨骼,也是取材於歌手周杰倫的專輯《範特西》。
  • 四川興文發現三葉蟲化石 專業人士稱有幾億年歷史
    10多天前,宜賓市興文縣居民楊先生路過石海鎮平寨村金家洞(小地名),看見路邊有很多帶有花紋的石頭,便隨手撿了一塊相對完整的石頭,他回家上網查詢,這塊石頭竟是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  專家確為三葉蟲化石  楊先生撿到的這塊石頭,是不是三葉蟲化石?是否很罕見?昨日,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諮詢了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二○二地質隊的專業人士。  「中國三葉蟲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劃分和對比寒武紀地層的重要依據。
  • 【動物進化】節肢動物門|寒武紀海洋中的「小強」——三葉蟲
    你不能預見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1958年4月15日,我國發行了一套《中國古生物》郵票,這套郵票共三枚,而其中一枚郵票為蒿裡山三葉蟲。(如圖)。這是世界上首枚以三葉蟲為主題的郵票,而郵票上的三葉蟲正是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孫雲鑄先生在1924年命名的蒿裡山蟲Kaolishania的頭部和尾部。
  • 三葉蟲化石
    本報訊 (記者李鳳虎 通訊員王曉慧)一塊距今約5億年的三葉蟲化石,5月18日在登封市民陳懷玉家中展出。  陳懷玉說,這塊化石是他前幾天在登封附近一處巖壁上發現的,後經專家鑑定為形成於距今5億年左右的寒武紀三葉蟲化石。
  • 花木草蟲:大明名鼎鼎的三葉蟲你就了解多少?
    到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對「蝙蝠石」進行了科學研究,終於弄清楚這原來是一種名為三葉蟲的化石。在距今5億多年以前的寒武紀時期,陸地上是一片荒涼,沒有動物,沒有森林,甚至連一根草都沒有,到處是光禿禿的巖石。雖然陸地上毫無生氣,但海洋裡已經生氣勃勃了!海水裡充滿了海藻以及千千萬萬的動物,其中主要是無脊椎動物。
  • 三葉蟲的「兔耳朵」 或為迷惑天敵及捕食
    它們與其它三葉蟲生活在一起,但是卻特立獨行;它們生活在海底,卻長著「一對長長的兔耳朵」;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的一筆……科技日報記者11月23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孫智新、博士曾晗和研究員趙方臣,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
  • 生物大探索——寒武紀
    (圖文/垚哥說動物)寒武紀,是一個特別的地質年代,距今約5.5億—4.8億年,大致分為早中晚三期。與著名的侏羅紀、白堊紀、冰河世紀相比,寒武紀不常為人所知,但它卻是生命的開端,被喻為生命大爆發的起點,是生物史上最重要的一頁。在寒武紀中,生命首次出現並大量繁衍。
  • 沉於時間長河的三葉蟲
    如果說巖石是一頁頁記錄著地球變遷的史書,那麼三葉蟲就是這本史書中的一個篇章 三葉蟲是距今5.43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遠古生物,屬於節肢動物。
  • 只因一對「兔耳朵」,這種三葉蟲踏入進化「死胡同」
    ,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發現一類獨特的三葉蟲。因循守舊的「怪脾氣」讓人猜不透 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遠古動物,半圓形的頭部、紋理分明的肋葉,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的武士。 它們是寒武紀的霸主,有科學家把寒武紀稱為「三葉蟲的時代」。
  • 遊記:前寒武紀!
    洪荒海洋;從前寒武紀海洋開始,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拉開帷幕。前寒武紀:地球誕生~約,前古生代。疊層石見證地球第一次出現氧氣、原核生物等。想起幾代人幾十年種的樹被人幾天推平的新聞………澳大利亞南部埃迪卡拉生物群代表化石:距今約,埃迪卡拉生物群滅絕後,迎來寒武紀初生命大爆發。生命海洋;古生代海洋。
  • 最早稱霸地球的生物——三葉蟲,為何突然間全部滅絕?
    三葉蟲是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的一種無脊椎動物,它們被認為是最早稱霸地球的生物,誕生於大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是寒武紀裡數量最多的動物,約佔化石保存總數的60%。在那個時代,三葉蟲還沒有遇到有力的競爭對手,也因此稱霸了整個寒武紀,然而,它們卻在2.5億年前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全部消失。這是為什麼?三葉蟲與蝦、蟹是同類,都屬於節肢動物,它們雖然體型不是很大,但是數量非常多並且分布廣泛。它們的身體背面的背甲是一種非常堅實的骨骼,腹部很柔軟,長有兩排細長的腳,就像今天的蝦一樣。
  • 長得像,但三葉蟲和鱟不是親戚
    原標題:長得像,但三葉蟲和鱟不是親戚 長得像就是一家的?那可未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古生物所)近日通過研究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的化石,發現已滅絕的三葉蟲和與節肢動物門有顎類的動物親緣關係更近,而不是傳統觀點所認為的與三葉蟲「長得像」的螯肢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寒武紀標誌生物三葉蟲的「現世親屬」
    新華社昆明5月18日電(記者 許萬虎)近日,中國科學家針對寒武紀早期三葉蟲——宜良紅石崖蟲的一項研究表明,三葉蟲與節肢動物門有顎類的親緣關係更近。這為長期存在爭議的三葉蟲演化問題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資料。
  • 它們存在時間短暫 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的一筆
    它們與其它三葉蟲生活在一起,但是卻特立獨行;它們生活在海底,卻長著「一對長長的兔耳朵」;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的一筆……科技日報記者11月23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孫智新、博士曾晗和研究員趙方臣,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
  • 5億年前的三葉蟲為何長著「一對兔耳朵」?
    它們與其它三葉蟲生活在一起,但是卻獨立特行;它們生活在海底,卻長著「一對長長的免耳朵」;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的一筆……記者11月23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孫智新、博士曾晗和研究員趙方臣,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
  • 「寒武紀大爆發」的謎底,離我們越來越近
    澄江生物群生態復原圖澄江生物群發現的微網蟲化石三葉蟲化石生命究竟怎樣起源的?原始的脊椎動物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人類一直在探索。近日,130餘名國內外專家學者聚首雲南澄江,共同紀念澄江生物群發現35周年,交流寒武紀大爆發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澄江生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再次引發關注。
  • 中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1953年盧衍豪、董南庭重新觀察了張夏、崮山一帶寒武紀標準剖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B·維裡斯和E·布萊克威爾德的饅頭頁巖自下而上再分為饅頭組、毛莊組、徐莊組,並把前兩個組置於下寒武統,把後一個組歸入中寒武紀,炒米店灰巖再分為鳳山組及長山組,將張夏地區寒武系確定為7個單位和17個三葉蟲化石帶。
  • 研究生用周杰倫專輯命名5億年前三葉蟲:範特西蟲
    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2018年,孫智新與導師趙方臣研究員等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發現一類獨特的三葉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