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祝賀陳洪淵院士、王洪學博士當選2017年ACS Fellow

2020-12-03 儀器信息網

  ACS Fellows 簡介

  ACS Fellows 是美國化學會所設立的極高榮譽,用於認可和表彰會員在科學和專業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支持學會工作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ACS Fellows 遵循提名推選制,對提名人/組織和被提名人均有嚴格的規定。選舉工作由美國化學會前任理事長所推薦的選舉委員會負責,最終由專業與會員關係委員會(P&MR)進行任命,同時P&MR通過ACS Fellows監督委員會對整個過程予以監督,以保證選舉的公平與公正。由於選舉標準很高,通常每年只有幾十位科學家當選。

  2016年共選舉出57位ACS Fellow,僅有一位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張希院士獲此殊榮。

  6月19日美國化學會通過旗下 C&EN 雜誌公布了2017年新增 ACS Fellow 名單。2017年共有65位科學家當選 ACS Fellow,其中兩位科學家來自中國:陳洪淵院士(南京大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王洪學博士(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他們除了在專業領域擁有巨大成就外,也為化學科學、學會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今天讓我們來了解陳洪淵院士的卓越建樹吧!

  2017美國化學會新晉會士之陳洪淵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現任: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化學化工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質譜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長。長期兼任國家、部、省級科教社會團體和高校學術機構的各種職務,為國家科教事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效力。

  專業建樹

  陳洪淵院士是一位著名的分析化學家和教育家, 致力於電分析化學的科研和教學50多年,在電分析化學基礎與應用的多個前沿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微電極理論和應用方面,解決了一系列複雜體系電流的求解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了「穩態反應-擴散層」概念,解決了電化學基礎理論中複雜體系數理方程求解繁瑣,或無法求解的困難,研究論文被國際著名電化學家AJ Bard引用在其所著的《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經典教科書中,影響廣泛。陣列微帶電極的理論成果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採用,納入總結自1976年提出微電極概念至2000年期間,該技術發展的官方「技術報告」中;開創了在場效應管絕緣柵界面的納米組裝,研製成國際上第一支納米粒子橋聯的場效應管生物傳感器。在生命分析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核酸、蛋白質(酶)、輔酶等生物分子高靈敏、高選擇的分析方法;發明的晶片電泳安培法既檢測電活性物質又檢測非電活性物質,拓寬了晶片實驗室的應用範圍。迄今,已在Chem. Rev. 、PNAS、Nat. Biomed. Eng.、JACS、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等SCI期刊發表論文800餘篇,SCI他引25500餘次,H-index 81;合著編譯書8冊,授權專利15項;大會報告400餘次;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2017, Elsevier)。

  在分析化學學科面臨發展瓶頸和嚴重挑戰的年代,率先提出「生命分析化學」新理念,拓寬並開創了新的分析領域;建成創新群體,創建了「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推動國內這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形成和發展,並成為引領國際分析化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7)、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2006)、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2 項 (2001, 2006); 榮獲: 全國模範教師(2004)、全國先進工作者(勞模)(2005)、《Nature》傑出導師終身成就獎(2015)、第五屆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2016)等。他也是一位戰略科學家,主持和參與國家、部委等科技發展規劃和戰略的制定,及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的評定;多年擔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參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連續1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及重大項目的評審。

  學會貢獻

  陳洪淵院士是美國化學會現(曾)任Analytical Chemistry和ACS Sensors期刊的顧問編委。多次組織和主持了多個分析化學和生物-化學傳感器、微流控晶片全分析系統(μ-TAS)等方面的國際會議和研討會,並擔任大會的主席、名譽主席,或學術委員會主席。特別是在他任全國分析測試學會副理事長期間,為推動中國BCEIA機構與美國PITTCON 的交流合作,促進中國化學工作者積極參加PITTCON會議及其它學術會議和中美學者雙邊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7美國化學會新晉會士王洪學博士

  王洪學博士同時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

  王博士是國際高分子材料領域富有成就的創新專家和科學家,已經獲得了350多項授權國際專利包括116項授權美國專利,在高分子領域國際領先,並發表了130多篇學術論文和國際會議報告。發明的創新產品應用於北美洲、亞洲、歐洲和南美洲市場,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又促進了新材料領域的技術進步。為表彰其對高分子材料科學與技術和高分子科學領域的傑出成就,王博士分別於2013年和2014年當選為美國化學會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會士(PMSE Fellow)和高分子化學會士(POLY Fellow),是全球工業界首位當選ACS Fellow、PMSE Fellow和POLY Fellow的 「三會士」。

  1991年王博士以全優的成績獲得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3年在美國雪佛龍化學公司發明和工業化了多個系列的合成材料產品。1994年至2014年在美國金佰利公司中央研究院工作,回國前擔任公司戰略科學家,領導該跨國公司的環境可持續高分子材料研發,發明和工業化了多項綠色低碳新材料技術,成功地應用於3個「十億美元級」著名國際品牌的創新產品,獲得了終生成就獎、發明獎、最佳論文獎等數十個獎項。王博士在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致力於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通過原始創新解決了一系列高分子材料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開發了多種新型材料及綠色化學技術,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及生物基聚合物、高分子改性技術、反應擠出技術、聚合物加工技術、水溶性高分子、納米結構材料及複合材料等領域的著名專家。

  王博士自2014年7月加入中國石化以來,圍繞中國石化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總體目標,確定和建立了高分子改性、生物高分子材料和複合材料三個研發方向的技術平臺,啟動了多個研發項目,開發高附加值高分子材料產品以支撐中國石化實現產品轉型升級。作為負責人,王博士承擔了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通過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和產業化示範方面協同攻關,開發先進的下一代高功能性新材料,提升中國基礎材料工業的技術水平。

  歷年華人當選


2010年美國化學會會士宋春山教授

 在美國化學會2010年秋季年會上,在美國化學會主席主持的第二屆會士(ACS Fellow)頒獎大會上,由於宋春山博士在化學科學和美國化學會的傑出貢獻,當選為2010年美國化學會會士(Fellow)。

  宋春山博士現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能源研究所所長,地球與礦物科學學院能源與礦物工程系燃料學科終身教授,同時還是化學工程系教授和能源與環境研究院副院長。2010年2月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選為該校傑出教授。

  宋春山教授由於在清潔燃料、催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方面的原創性工作而聞名國際學術界。他設計了由萘出發合成高性能聚合物的擇形烷基化催化劑,開發了納米級超高表面積硫化物催化劑水熱合成新方法。對於超潔淨燃料和燃料電池,設計了在固體表面從烴類燃料中脫除硫的選擇吸附新方法,不使用氫氣。他的研究組最近發明了由納米孔基質和功能聚合物組成的分子筐吸附劑捕集二氧化碳新方法,容量大,選擇性高。此外,他的研究組還開創了利用二氧化碳的三重整製造合成氣的催化轉化新工藝,用於液體燃料的低溫水蒸氣重整的耐硫和抗積炭的多金屬催化劑,氧輔助的水汽變換反應的雙金屬催化劑,煤的低溫催化加氫液化,及由煤炭製取化工產品和有機材料以及合成航空燃料的新研究方向。最近,他又提出了用於低溫加氫處理和脫芳烴的耐硫貴金屬催化劑新概念。

2016年美國化學會會士周宏才教授

  周宏才教授於2000年在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導師F. A. Cotton)獲博士學位,隨後在哈佛大學(導師R. H. Holm)從事博士後研究。2002年起在美國邁阿密大學從事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的研究,僅用6年時間即晉升為教授。2008年起加盟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2014年晉升為Davidson科學講席教授;2015年晉升為Robert A. Welch首席化學家;2016年當選為美國化學會會士。

  周宏才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OFs的設計、合成及其在氣體吸附、分離和催化等領域的應用。迄今已發表SCI論文200餘篇,其中有50餘篇論文發表在Nat. Chem.、Nat. Commun.、JACS和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論文被引用20000餘次;2014和2015連續兩年被湯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評為高被引學者;H因子為68。出席邀請報告200餘次;撰寫專著章節10部。

2016年美國化學會會士張希教授

  美國化學會於2016年7月18日公布了美國化學會會士(ACS Fellow)的選舉結果,清華大學化學系張希教授當選2016年美國化學會會士(ACS Fellow)。在今年當選的57位美國化學會會士中,張希教授是唯一一位來自非美國本土的化學家。

  張希教授長期從事超分子體系的構築、調控與功能研究,致力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分子工程學,主要學術成就包括:提出了超兩親分子新概念,建立了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發展和建立一些界面超分子組裝方法,並以此製備了一系列有序功能薄膜等。此外,他擔任了美國化學會《Langmuir》雜誌副主編,組織了多次中美化學學術研討會,為促進中美兩國的化學交流與合作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祝賀聶建國院士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0年11月13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我系聶建國教授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他也是這次增選中唯一當選的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近日,聶建國教授收到日本工程院小林喜光院長的通知,祝賀他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教授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1994年於我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
  • 上海分院領導登門祝賀在滬6位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圖)
    上海分院領導登門祝賀在滬6位科學家新當選中科院院士    兩年一次中科院院士增選,全國共有58位科學家當選,上海地區有6位科學家名列其中。截止目前為止,上海共有中科院院士87位,佔中科院院士總數688位的12.6%,是除北京之外,院士最多的地區。    日前,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沈文慶院士,副院長姜衛紅分別前往新當選院士所在單位,代表中科院及上海分院,向新當選院士及所在單位表示熱烈的祝賀。    院士是科學家隊伍中的傑出代表,為人所尊重;院士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 【同濟•新聞】熱烈祝賀吳孟超院士館開館
    【同濟•新聞】熱烈祝賀吳孟超院士館開館 2020-10-1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恭喜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比咱有錢還比咱努力!
    小編身為交大材料科學專業的博士一員,熱烈祝賀9位與材料科學相關的科學工作者黨員脫穎而出,當選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科研的道路艱辛且漫長,小編只願早日畢業,為國家材料事業貢獻自己小小的力量~~~~當然,此次增選名單中,我們應熱烈祝賀
  • 【奮鬥在新時代】陳洪淵:為科學"嚼菜根"的院士
    走進陳洪淵院士的實驗室,他和團隊成員正在自己的新成果--"單細胞高時空分辨分析系統"上,觀察細胞的微小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 陳洪淵:「我就有個自信,我要搞出名堂來,為國家爭口氣。」
  • 5位華人當選美國家醫科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Medicine,NAM)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的院士名單,梁錦榮、李飛飛、劉汝謙、送紅軍、莊小威當選,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祝賀他們!
  • 喜報:武漢大學健康產業聯盟名譽會長王小凡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喜報: 武漢大學健康產業聯盟名譽會長王小凡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
  • 2017年中國科學院當選院士名單
    11月28日,2017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界和全社會廣泛關注。增選工作於2017年1月1日正式啟動,根據《關於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等規定,在中國科學院黨組的領導下,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全面部署並認真組織完成了此次增選工作。  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1人。
  •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黃如院士當選2017年度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日前,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公布了2017年度新當選的會士(IEEE fellow)名單,其中包括18位中國大陸科學家。
  • 5位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Medicine,NAM)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的院士名單,梁錦榮、李飛飛、劉汝謙、送紅軍、莊小威當選,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祝賀他們!
  •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蔣田仔和周少華當選IEEE Fellow
    今日,IEEE正式公布2020年IEEE Fellow名單,其中在醫學影像分析領域,國內知名科學家蔣田仔教授和周少華教授成功當選。於蔣田仔而言,當選IEEE Fellow是一份「遲來但不意外的榮譽」,而對於周少華來說,則是一份「適逢其時的認可」。
  • 祝賀!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此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共有17人當選本屆Fellow。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匯聚了全球生物材料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不僅為從事生物材料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共同探討前沿研究的機會和互動交流的平臺,而且對促進全球生物材料科學與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熱烈祝賀!哈工大段廣仁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曹喜濱教授、馬軍...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相繼公布2019年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哈爾濱工業大學段廣仁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曹喜濱教授、馬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哈爾濱工業大學院士增至39人(含共享)。
  • 劉如謙(David Liu)、莊小威等5位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梁錦榮、李飛飛、劉如謙、宋紅軍、莊小威當選,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Kam W Leong(梁錦榮),美國工程院院士、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李飛飛博士在許多學術或有影響力的會議上擔任主講嘉賓,其中包括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格蕾絲·霍珀會議和TED2015主會議。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近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對外發布消息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華人佔有7席,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以及鄧中翰,而鄧中翰唯一一位中國籍學者,被選為國際院士。
  • 祝賀!瑞金醫院趙任教授當選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日前,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瑞金醫院北院常務副院長趙任在美國聖地牙哥召開的第103屆美國外科醫師學院臨床大會上被頒授為「美國外科學院院士」(FACS,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Fellowship),以表彰他在外科醫學中取得的成就和貢獻。
  • 白春禮當選白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白俄羅斯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Belarus)致信中國科學院,祝賀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當選白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 祝賀!3位交大人當選2021 IEEE Fellow
    interfaces);電院2006屆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校友陸榮幸因其對車載通信的安全與隱私方面所做出的貢獻(for contributions to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vehicular);電院1993屆電子工程系校友宣東因在無線網絡連通覆蓋領域的貢獻(for contributions to connected coverage in wireless networks)當選
  • 熱烈祝賀Cell Research創刊30周年!
    熱烈祝賀Cell Research創刊30周年!《細胞研究》於1990年由中科院原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姚錱院士創辦,姚錱先生為之辛勤耕耘十餘載。當時中國生命科學整體處在發展初期,科研工作與國外的交流剛剛起步,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也很困難。建立一個促進我國與國際間細胞生物學交流的平臺就是當年姚錱院士的辦刊宗旨。這份期刊的創立為中國生命領域科學家提供了對外學術交流的窗口,為日後參與國際競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莊小威、王辰、劉如謙、李飛飛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此次新增院士中,莊小威、劉如謙、李飛飛、宋紅軍等多位華人學者當選,其中王辰院士當選外籍院士,祝賀他們!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莊小威主要研究工作為發展和使用單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成像技術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術,用以研究體外及活細胞中生物分子及其分子組裝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