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審核的推薦,有關奇德科技此次IPO的諸多問題也隨之暴露。其中最為人匪夷所思的便是在其IPO申報材料中驚現多達近30處漏洞和錯誤信息。除了IPO申報過程中漏洞不斷,奇德科技此次IPO報告期初期時的一筆明顯有違公允價格的股權轉讓也備受質疑。
本文由叩叩財訊(ID:koukounews)獨家原創首發
作者:姚 毅@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自2020年7月3日,創業板上市的申請文件正式獲得深交所受理之後,四個多月以來,廣東奇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奇德新材」)在經歷過三輪問詢後即將踏上上市委會議的審核現場。
這家來自於廣東省江門市的具有傳奇色彩的擬IPO企業,此次計劃發行不超過2104萬股以募集3.26億資金投向「高性能高分子複合材料智能製造」等三大項目。
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疫情,曾為諸多擬IPO企業的上市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於奇德新材而言,情況似乎卻正好相反。作為一家改性尼龍(PA)廠商,奇德新材瞄準了疫情中口罩的稀缺性,迅速籌措3000萬元加入熔噴專用料賽道,從而在這場意外的災難中,賺得盆滿缽滿。這也成為其在今年年中乘著「抗疫」概念的東風、註冊制的「紅利」而申報IPO的最大底氣。
然而,隨著審核的推薦,有關奇德科技此次IPO的諸多問題也隨之暴露。其中最為人匪夷所思的便是在其IPO申報材料中驚現多達近30處漏洞和錯誤信息,這些漏洞百出的申報信息,有的是寫錯價格單位、佔比計算錯誤和寫錯公司簡稱等低級筆誤,有的則是增資定價依據錯報、張冠李戴歷年金額和前後數據不一致等較重大漏洞,更有涉及到關聯方現金交易披露不完整、憑空捏造股東姓名、產品分析內容牛頭不對馬嘴等信披硬傷,甚至連重要的專利名稱都被寫錯。
「監管層對IPO申報材料要求真實、準確、完整,從一開始就儘可能地嚴謹、充分披露相關信息,雖然在過去,不少擬IPO企業在申報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低級失誤,但在一家申報材料中出現如此多的漏洞,也是比較罕見,這不僅會讓人質疑有關中介機構是否專業和勤勉盡責,也會對相關擬IPO的信批質量和可信度產生懷疑。」滬上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保薦代表人士告訴叩叩財訊。
除了IPO申報過程中漏洞不斷,奇德科技此次IPO報告期初期時的一筆明顯有違公允價格的股權轉讓也備受質疑。兩名號稱與控股股東毫無關係的自然人在此時入股奇德科技,其背後又仿佛牽扯出當年的一樁蹊蹺的低價併購案。
1)申報材料驚現漏洞達27處
無論是誰,面對著奇德科技這樣一系列漏洞層出的上市申請材料都不得不懷疑其信披的嚴謹和完備性。
也許正是因為被發現申報材料漏洞過多,深交所在後兩輪問詢函中才要求奇德科技完整披露歷次申報材料的信息和數據錯誤修訂情況,於是外界才能得以窺見這罕見的一幕。
據11月20日奇德科技披露的《關於廣東奇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的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的回覆》(下稱《落實函回復》)顯示,在經過第三輪問詢之後,被監管層揪出信息披露漏洞錯誤已多達27處。
而在一個月前的10月21日,奇德科技的第二輪迴復深交所詢問函中,在關於申報材料事實錯誤一欄下,其被發現的漏洞還為17處。
正如上述所言,在奇德科技IPO申報稿中這近30處事實性錯誤中,有看似因粗心大意馬虎而致的低級錯誤,也有專業性描述錯在差錯、公司名稱張冠李戴、數據前後不一的較重大漏洞,甚至還在一些關鍵信息上涉嫌隱瞞和捏造。
如果說在有關申報材料中將「其他塑料採購均價為17458.01元/噸」誤寫成「其他塑料採購均價為17458.01萬元/噸」,一些更正前後差異不大的數據失誤,如「2019年度前五名客戶收入」從「8929.89萬元」更正為「8621.81萬元」;「改性複合材料及製品產量2020年1-6元的產能數據」由「10647.22噸」更正為「10656.77噸」;「2020年1-6月外協加工數據合計數」由「383.20萬元」更正為「380.82萬元」等等,看起來問題並不嚴重的錯誤可以理解為筆誤外,那麼將專利的獲取和專利名稱都寫錯的問題,則可稱為較重大的硬傷。
據首次問詢後更新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在報告期內,奇德科技共繼受取得發明專利共4項,其中第三項為汽車座椅頭枕管件的彎曲成型模具,該專利顯示為2016 年 10 月從廣東高 航智慧財產權運營有限公司以4.5億元的價格轉讓至邦塑模具,邦塑模具全稱廣東邦塑汽車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為奇德科技孫公司,但事實上,獲得該專利的受讓的實則為中山邦塑精密塑膠有限公司(下稱「中山邦塑」),該公司於2017年8月被奇德科技全資收購。
在奇德科技的有關專利中,還有兩項名為「一種調節機構帶有卡位控制的兒童安全座椅」和「一種帶有多自由度調節機構的兒童安全座椅」新型專利,但在有關的申報稿中,上述兩項重要的專利名稱則分別被誤寫成「一種調節機構帶有卡位控制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和「一種帶有多自由度調節機構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
「專利可謂是一家企業最寶貴和最核心的競爭力,專利名稱也可謂差之一釐謬以千裡,自從當年蘇州恆久IPO中專利事件爆發後,監管層對於專利的核查一直都是相當嚴格和嚴謹,而奇德科技竟然在專利信息披露中接連出現問題,這也不得不讓人對相關中介機構的勤勉盡責問題打上一個大大的疑問。」上述投行保薦代表人坦言。
在上述27項事實性錯誤中,最不能讓人接受的,則要數杜撰股權轉讓股東事實的漏洞。
據奇德科技在11月3日最新披露的招股書(申報稿)顯示,在發行人的重大資產重組情況中,首當其衝的項目便是其收購中山邦塑。據披露,2017 年 8 月,奇德科技受讓饒德生、珠海邦塑、陳衛明、陳雲峰、劉明濤、姜曉春所持有中山邦塑全部出資額共計 2250.00 萬元,中山邦塑成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此次股權轉讓所涉及的自然人個人所得稅已全部繳納完畢。
然後,在11月20日發布的《落實函回復》中,在上述重大資產重組轉讓中,並不存在向名為陳衛明的股東收購相關股份的情況,正確的應為2017 年 8 月,奇德科技受讓饒德生、珠海邦塑、陳雲峰、劉明濤、姜曉春所持有中山邦塑全部出資額共計 2250.00 萬元,中山邦塑成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既然在上述重大資產重組中,陳衛民成為了「筆誤」,那麼陳衛明到底又是誰呢?
2007年,從事塑料銷售的饒德生與陳棲養分別出資120萬元、80萬元設立了江門市奇德工程塑料科技有限公司,這便是如今奇德新材的前身。經過其後股權多番更迭,饒德生通過數個持股平臺直接和間接持有了奇德新材此次IPO前近75%的股權,而昔日的合伙人陳棲養則還剩餘6.65%的股權。
陳衛明便是陳棲養之子。
在更正後,陳衛明雖然並不是收購中山邦塑時的持股人,但其卻是廣東龍道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龍道新材」)的實控人,這家成立於2014年的企業,也是從事工程塑料研發製造,模具的設計開發,產品涵蓋PA(尼龍)、PP(聚丙烯),與奇德新材業務高度相似。
此外,陳衛明還有一兄弟,名為陳衛華,其也控制著與奇德新材有著類似業務的東莞市名塑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名塑新材」)。
無論是龍道新材還是名塑新材,不僅與奇德新材隸屬同行,在報告期內,奇德新材也曾與上述企業發生過關聯交易。2017年,奇德新材向龍道新材銷售改性尼龍、改性聚丙烯的金額為80.04萬元;向邦凱塑料銷售改性尼龍的金額為249.07萬元。
其中,奇德新材還一度隱瞞了與龍道新材之間在2017年發生的一筆約2.09萬元的現金交易,稱「公司現金進行交易的客戶和供應商不是公司的關聯方」。
除了上述漏洞和事實性錯誤外,奇德新材的此次IPO申報材料中還出現了例如在分析主營業務收入產品結構及變動趨勢情況時,複製粘貼了牛頭不對馬嘴的內容,誤披露公司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南京聚隆及沃特股份2019年度的營業收入等問題。
2)神秘自然人低價入股之謎
在奇德新材此次IPO發行之前的股東名單中,共有十位股東,除了五家投資機構和持股平臺外,剩餘的五位自然人中,除了實控人饒德生與當年的創始人之一陳棲養以及現任公司副總經理兼董秘的陳雲峰外,還有兩名神秘外部投資人的存在。
據相關信息顯示,自然人劉明濤與姜曉春以相同的持股數37.50萬股位列其第九、十股東之位。
2017年9月,奇德新材召開股東大會,同意公司註冊資本由3350萬元變更為3750萬元,其中饒德生控制的奇德控股以1784萬元現金出資,認繳公司新增223萬股;員工持股平臺珠海奇德和珠海邦塑分別以328萬元、688萬元現金出資,分別認繳公司新增41萬股、86萬股。
也正是在此次增資擴股中,與奇德新材並無關聯也無任職的自然人劉明濤、姜曉春分別以200萬元現金出資,認繳公司新增25萬股,本次增資價格為8元/股。
但僅僅時隔3個月後,2017年12月份,奇德新材再度召開股東大會,決定公司註冊資本增加至4168萬元,新增股份由外部股東粵科匯盛以5216.64 萬元現金出資認繳,本次增資價格則已經提升為12.48 元/股,短短三個月時間,價格增幅達56%。
隨後,奇德新材根據12.48元/股的價格對2017年9月員工持股平臺的入股進行了差額的股份支付。
那麼問題來了,在奇德新材的最新更新的招股書(申報稿)中,堅稱,劉明濤、姜曉春不僅不在奇德新材中任職,而且與饒德生無關聯關係,除持有發行人股份外,劉明濤、姜曉春所投資或任職的企業與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不存在關聯關係,和發行人客戶、供應商不存在業務或資金往來。那麼與奇德新材並無關聯的自然人劉明濤、姜曉春又憑何身份能享受到員工股權激勵下的持股低價呢?
一位接近於奇德新材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財訊透露,劉明濤、姜曉春的低價入股或與當初奇德新材在報告期內的一樁重大併購案有關。
這起併購案便是前文也提及到的2017年中山邦塑重組案,也就是在信披中杜撰股東一事的事發之處。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 年 8 月,奇德科技收購中山邦塑之時,劉明濤、姜曉春則分別持有中山邦塑7.56%的股權。
對於此次收購中山邦塑,奇德科技稱此舉為規範公司治理結構,增強業務完整性,消除潛在的利益衝突及同業競爭。而斯時,在中山邦塑收購之處,除了劉明濤、姜曉春外,其餘股東皆為奇德科技的關聯股東。
據有關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中山邦塑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為 2777.26 萬元,對應 1.23 元/每份註冊資本,該次收購價格僅 1.25 元/每份出資額。
「從估值來看,此次收購中山邦塑的價格是很低的,基本沒有溢價,以該價格收購,減輕了奇德科技的財務壓力,也增厚了正在籌備擬IPO的奇德科技的盈利能力,此舉變相是犧牲了中山邦塑的股東利益而向奇德科技進行了輸送。」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而在中山邦塑被收購後僅僅兩個月,劉明濤、姜曉春便以外部投資人的身份低價入股,也或是變相對其在中山邦塑轉讓股權過程中向奇德科技輸送利益的補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