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人的名樹的影,還有句話說,人在做天在看。更高逼格的一個說法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國汽車品牌這兩年迅速發展,已經開始逐步打算衝出國門、走向世界。但前些年野蠻生長階段,簡單粗暴的造了很多山寨車出來,雖然如今很多自主企業都不願再提,但畢竟是黑歷史(有些甚至不是歷史,而是進行時),隨時都會被人翻出來嘲笑一番。
隨著國產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外媒體也開始越來越關注中國汽車製造。但提到「chinese car」,似乎先蹦出來的一個詞總是「copy」。今天就跟大家扒一扒,中國山寨車文化,為什麼會源源不絕、愈演愈烈?
抄襲者無罪,法律保護了山寨車企?
保護智慧財產權,是這兩年政府比較強調的一個詞。政策出發點是淨化我們的商業環境,畢竟創新創造才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源動力。
但從我們的經驗來看,保護智慧財產權的環境可謂積重難返。不光是汽車行業,就拿某寶為例,某企業辛辛苦苦投巨資、組織技術團隊、設計研發,終於等到產品上市,過了一個月,某寶上即出現「同款半價」,企業的前期投資全部打水漂。此種現象比比皆是。作為企業投資,搞實業確實不如炒房子,這兩年房地產火爆,某寶的功勞也不小。
而汽車行業,「同款半價」的現象不但很多,且從幾次判例來看,「抄襲者無罪」,已成汽車行業慣例。如果你還記得以下幾件事——
01.2015年4月,本田訴雙環抄襲案終審判決,法院駁回本田的訴訟請求,並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判決本田賠償雙環1600萬元。事發緣由很多人都知道。
02.2002年雙環抄襲了本田當年的CR-V。雙環在被本田起訴後,反訴本田破壞其聲譽。此案經過10多年的審理,法院以「在整體觀察及細部比較上存在明顯差異,兩者不構成近似」為由,沒有支持本田的請求,反而支持了雙環的反訴。當然,估計本田也沒執行賠償。因為2016年初,雙環就被工信部撤銷了資質,徹底銷聲匿跡。
03.陸風X7在2014年上市,因其酷似極光的外形被路虎起訴,但陸風當年最聰明的一點是,搶先為X7在國內申請了外觀專利。路虎起訴了陸風,但最後結果是,兩邊互不追究,不了了之。但不管多麼聰明,X7因其接近100%的複製,又模仿的是全球關注度很高的極光,已成為中國山寨車在全球標誌性的存在,且將載入史冊。
迄今為止,因抄襲外觀起訴的案例似乎還未有一起,跨國公司獲勝的案例。
不得不說的還是雙環,當年的CEO因抄襲了寶馬X5,被寶馬在德國起訴(根本沒有在國內提起訴訟),慕尼黑一家法院判決雙環敗訴,CEO被禁止在德國銷售。這僅有的獲勝案例,但卻是在德國,對雙環的影響約等於零。
也許是深諳了國情,眾泰SR9上市之後,保時捷也只是表示要維權,但遲遲沒有採取行動。也許知道,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能不幹還是別幹了。
車企有話說:不違法皆可為
中國山寨車已經成了一個高速發展的市場,而且越演愈烈,絲毫沒有放緩的勢頭。
也許是受到了判例的鼓勵,車企的膽子越來越大,抄起來也沒什麼顧忌。這裡舉一個例子,力帆320。2008年投產的力帆320,因為酷似寶馬mini而引起非議。在2013年,320進行了一次改款,倒是不象寶馬mini了,這次模仿的是菲亞特500。不管怎麼改,都逃不了模仿。廠家的設計部門難道都是臨時工?
菲亞特500
2008年上市的力帆320
力帆320在2013年改款成力帆330
邦叔一個曾經幹過汽車設計的朋友,說到山寨車泛濫這個話題。他的觀點是,眼下很多國內車企的態度是,法無禁止皆可為。按照國內的外觀專利相關法律,汽車產品只要在局部細節上稍作調整,80%的相似基本上都不會有什麼風險。
那為什麼汽車設計不能自己幹呢?朋友說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人做事喜歡走捷徑,找竅門,抄襲無疑是最快捷的方式。就算是想自己做設計,但國內缺少這方面的積累和人才,從這兩年走上正軌的國產品牌,紛紛邀請國際設計師就可以看出。要設計,找老外。財大氣粗如長安,甚至不惜重金在義大利當地建設計中心。第二個原因是,起步晚,市場已經被瓜分,高端又摸不到,作為後來者你要擠進去分一杯羹,就要速度快、成本低,抄襲是最快、成本最低的辦法。
獨特的汽車文化催生出「山寨車」?
中國有汽車文化麼?進入汽車社會20年,中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有自己的鮮明標籤。譬如,買車講面子,顏值重於功能,淘寶文化薰陶下開山寨車並不覺得尷尬等等。
這兩年不管是陸風、眾泰還是其他公司,最喜歡模仿的就是豪華品牌。大眾、奧迪、保時捷、路虎被模仿了一個遍。對廣大群眾來說,想開豪車而又囊中羞澀,山寨豪車外觀相差無幾,配置還豐富,看似性價比也很高。車主不太在乎機械性能,也不太在乎品牌文化,更不在乎被人說成開山寨車(也許周圍根本就沒人會說)。一分錢一分貨自己心裡也明白,心中預期也不高,只要滿足需求就行了。換句話說,當整個社會都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你還指望企業和民眾會有底線麼?
(曇花一現的遊俠電動汽車,模仿的是特斯拉Model S)
山寨車是國內汽車文化、商業環境、企業投機等相互作用下,誕生的一個奇葩結果。你可以指責有關部門不作為、企業沒底線,消費者不理性,但板子不能只拍到任何一方的頭上。要我說,要讓山寨車銷聲匿跡,除了淨化商業環境,還得靠我們汽車文明、汽車知識、汽車價值觀的普及,消費者得首先弄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很遺憾,到現在為止很多基本價值觀問題,網上的爭論依然激烈。
當然你也可以說:「山寨車流行作為國內的汽車價值觀,我並不覺得有問題,老百姓覺得好就是好」。如果這麼想,當然也沒問題,但當你看到外媒對中國汽車製造的評價,字裡行間都離不開「抄襲」、「copycat(盲目模仿者)」的字眼,以及處處抑制不住的鄙視和嘲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種印象形成已久,積重難返。就算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市場,中國汽車製造在國際上的形象,正在越描越黑,想洗白自己,想走出國門,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作為國人,看到這個不覺得尷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