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氫能並不那麼「輕巧」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製造界網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楊裕生

本文2019年11月11日刊發於《中國科學報》第7版能源化工,作者楊裕生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及地方對氫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備受期待,「氫能是終極能源」的聲音也在多個場合聽到。不過,在筆者看來,氫能的獲取,有限度、有難度,並不是那麼「輕巧」。科研人員應該在這方面多做些實事求是的分析,而不要炒作和鼓譟,以免誤導公眾。

1/ 原料氫氣是不少,但不是規模能源

首先,自然界沒有單質氫氣可以開採,必須從含氫物質中提取。提取氫氣的目的原本是用作化工原料,而用作能源的歷史則很短。我國有些氫能工作者將化工原料氫氣的產能也算進能源氫氣的產能,難免有自壯聲勢之嫌,也容易引起人們的錯覺。

例如,有人說:「中國煤化工行業有近千臺氣化爐在運行,合成氣總量超過3000萬方/小時,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區,可以為各地的氫燃料電池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化示範運行提供有力支持。」這就是典型的誤導。且不說合成氣中高含量一氧化碳的分離是否經濟可行,氫燃料電池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用氫後,煤化工生產還要不要正常運行?!

原料氫氣和能源氫氣,雖然都是氫氣,但是原料氫氣只有在不影響其原來生產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拿出一小部分用作能源,其量是十分有限的。更何況,現在工業產氫消耗的基本是化石能源,排放嚴重,不是「清潔的氫能」。如果燃料電池用這種氫氣,豈不壞了自己清潔能源的美名?

2/ 氫能利用要講究轉化效率和經濟效益

氫能不是一次能源,它像電能一樣屬於二次能源,要由一次能源轉化而來。這一轉化過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且同時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變為「廢能」,所以必須講究能量轉換效率。能量轉換是要花錢的,所以還必須講究經濟效率。

從電網上取電通過電解水制氫的能量轉換效率較高,約達85%。將氫在燃料電池中發電,能量轉換效率約50%,電-氫-電的能量轉換總效率稍大於40%。於是有人就說氫能燃料電池電動車的能量轉換效率「很高」。殊不知,他們有意無意地不談如下的一系列「折扣」:燃料電池自身消耗的電能、氫氣從電解池的低壓狀態壓縮到輸送的高壓狀態消耗的能量、輸送高壓氫氣到加氫站所消耗的能量、加氫站給車上儲氫罐充氫所消耗的能量等等。如此七折八扣,電解水制氫所耗的一度電送到車上電動機,粗略算來只剩不到0.3度。

如果從電網上取電一度,經充電器的AC-DC變換和車上電池的充電—放電,兩環節的能量轉換效率都在95%左右,送到電動車上電動機的電能將近0.9度。近三倍的能量轉換效率差別一目了然,意味著節能減排效果相差懸殊。能量轉換效率既然不高,經濟效率也不會樂觀。可見,從發展電動車節能減排的初心考慮,「由電網上取電-電解水制氫-氫能燃料電池」的路線是不可取的。

高溫氣冷堆也被說成可用以制氫。其實,用高昂的進口氦氣作為工質的高溫氣冷堆發電,經濟性本來就在推敲之中,現在卻要將千度的高溫熱能取出來分解水制氫而不用去發電,要麼是沒事找事,要麼就是為建高溫氣冷堆拼湊理由。

3/ 我國輸氫遠不及輸電合理

有些人提出,可用「三北」地區的「棄風」「棄光」的電來電解水制氫,而且還舉出德國用風能發電、電解水制氫的例子,證明這條路線可行。

但是,第一,我國「三北」地區的棄風、棄光電解出的氫,在「三北」地區是消耗不了的,必須遠距離輸送到燃料電池電動車盛行的地區,耗能自不在話下,而高壓純氫對管道鋼的氫脆更是一個難關。第二,我們還要看到,我國「三北」地區的「棄風」「棄光」是不正常、短期的現象,一旦造成這種現象的人為和技術原因消除了,也就無「棄風」「棄光」可用了,因為輸電相比於輸氫,無論是設備的建設還是運行,都要合理得多。第三,德國為了減少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將氫氣摻入天然氣中作燃料,濃度不超過10%,不存在高壓純氫對管道鋼的氫脆問題。而且,德國國土東西寬不過500公裡、南北長700餘公裡,天然氣管道密布,沒有我國「三北」地區與燃料電池可能盛行地區間的長距離輸送問題。在德國合理可行,不等於在我國亦然。

4/ 利用副產氫難度不小

還有人提出,我們可將副產氫用於燃料電池。對此,原則上我完全贊成,但帳到底怎麼算要商榷,因為不是所有副產氫都可用於燃料電池。今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國家標準GB/T37244-2018《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汽車用燃料氫氣》,規定了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汽車用燃料氫氣的雜質含量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氧化碳體積分數應不大於0.2×10-6。

以焦爐煉焦行業為例,要將焦爐煤氣中的幾項重要雜質降到GB/T37244-2018的指標,尤其是5%~8%的一氧化碳降低到千萬分之二,不僅要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還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最現實的是氯鹼工業的副產氫。據說,2017年全國放空的氯鹼工業的副產氫為25萬噸。此氣不含一氧化碳,改放空為利用,適合於燃料電池。此外,丙烷脫氫、乙烷裂解等工業也有數量相當的副產氫。如果輸送距離不遠,在燃料電池電動車的演示階段,這些副產氫綽綽有餘。遺憾的是,這些副產氫的數量,遠不足以擔當未來「終極能源」的重任。

5/ 「氫能是終極能源」命題不成立

「氫能是終極能源」是美國前總統布希當政時首先提出的。在筆者看來,能源發展是沒有終極的。難道有了氫能之後能源就不發展了嗎?未來人們的節能減排意識將進一步加強,更加綠色的能源、更高效的能量轉換方法,將是人類不斷的追求。

「氫能是終極能源」,還可理解為人類將來用的能源全部是氫能。這顯然是脫離實際的。即使說汽車完全用氫能,按我國未來50%的人均汽車保有量計算,7億輛車、年用氫10億噸,既沒有這個可能,更沒有這個必要。畢竟對於大多數電動車而言,直接用電網的電會更方便、更合算,何況還有其它能源可用,還有燃料電池自身的弱點引起的競爭力不強問題。

應該相信,隨著氫氣提純技術的進步,其能耗和成本會不斷下降,可用的副產氫數量會有所增加,「天花板」會有所升高。但是,也應該相信,「天花板」肯定是有的,「氫能是終極能源」的命題是不成立的。

真正清潔而又經濟可用的氫能並不豐富,與幾億輛汽車所需的能源相比,它只是個零頭而已。現在有些人已不認可「氫能是終極能源」了,但他們設想,未來燃料電池電動車會佔汽車的20%~30%。而按我上述的分析,樂觀一些的估計氫能燃料電池電動車在未來汽車中的佔比不會超過5%。

當然,氫能即使是個零頭,也該用好。為此,科研人員應該多做些實事求是的分析,而不要炒作和鼓譟,以免誤導公眾和官員。

相關焦點

  • 曹仁賢:未來的氫能發電站
    因此,大多數專家並不認同氫能發電的經濟性。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氫能發電系統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由於氫氣可以壓縮或液化儲存,因此氫能發電有著非常卓越的季節能效比。在枯水期、無風季節利用儲存的氫氣發電,也可與電化學儲能形成互補,為電力系統減排做出決定性貢獻。
  • 忘掉氫燃料電池車,氫能發電才是王道
    否則,為什麼歐盟要投資4700億歐元用於電解氫和使用氫能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且作為其「綠色協議」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日本和韓國會在氫能上巨額押注? 加氫站市場追捧氫能的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在燃料電池中使用還是燃燒產生熱量,它唯一的排放物質就是水。因此,無論用在哪裡,只要氫能替代化石燃料,都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
  • 周報:濟南發布氫能行動計劃,雲浮全面推廣氫能公交和物流車
    在這裡,你可以全面了解各國氫能政策與風向,掌握各地與企業的氫能發展動態。接下來為您奉上2020年8月2日-8月8日「氫雲周報」。(2020-2022年)》正式印發,旨在助力濟南打造全國領先的氫能產業應用示範基地,推動氫能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率先將濟南建設成為氫能城市。
  • 新研氫能攜手首航節能推進氫能布局
    5月8日,首航節能(002665)擬控股的新研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新研氫能」)年產1萬套氫燃料電池電堆項目在山西大同開工。新研氫能合伙人、技術團隊負責人齊志剛博士介紹,新研氫能已攻克氫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控制系統等諸多核心技術環節,新研氫能在相關領域已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公司正在積極推進膜電極產品的研發和量產。目前,新研氫能擁有3家控股子公司,分別是北京新研創能科技有限公司、大連擎研科技有限公司、大同新研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檢測標準缺失成氫能發展「絆腳石」
    伴隨著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氫能相關的標準體系建設日益受到關注。業內人士認為,氫能檢測中心是和加氫站同樣重要的基礎建設,但記者日前採訪了解到,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涉氫檢測標準不統一,已成為檢測環節的重要阻礙。
  • 明天氫能董事長王朝雲:氫能產業面臨「三高三低」不利因素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明天氫能董事長王朝雲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歐陽凱 攝自今年「兩會」期間氫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3月26日四部委發布《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政策層面頻頻釋放積極信號,把氫能從產業低谷推向風口浪尖。
  • 氫能燃料電池基本構造組成
    氫能燃料電池基本構造組成   無錫冠亞恆溫製冷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致力於製冷加熱控溫系統、超低溫冷凍機、新能源汽車部件測試系統、VOCs冷凝回收裝置、加熱循環系統等生產銷售,氫能燃料電池,廠家直銷,價格優惠,歡迎來電採購!
  • 首航節能攜手新研氫能 加速推進氫能產業布局
    5月8日,首航節能(002665)擬控股的新研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新研氫能」)在山西大同舉行了年產一萬套氫燃料電池生產線的開工奠基儀式。據新研氫能方面介紹,公司已經攻克了氫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控制系統等諸多核心環節,正在積極推進膜電極產品的研發和量產。
  • 東方電氣與法馬通德國合作開發氫能產業 助力郫都氫能產業園打造...
    作為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氫能正在成為越來越被重視的新能源。 11月18日,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與法馬通德國公司在郫都區籤署氫能項目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東方電氣氫能(郫都)產業園合作項目建設。這標誌著,郫都區正在逐漸加強「氫能之都」的產業競爭力,成為中國氫能源標杆產業基地。
  • 輕巧龍知識免費科普,看一看你了解多少?
    輕巧龍別名是伊拉夫羅龍,屬於脊索動物門(Chordata)、蜥形綱(Sauropsida)、恐龍總目(Dinosauria)、蜥臀目(Saurischia)、獸腳亞目(Theropoda)、輕巧龍屬的一種動物,命名是Elaphrosaurus Janensch,1920,下目是角鼻龍下目
  • 氫將定義成能源品種,氫能頂層設計呼之欲出
    《財經》記者從多個信源獲悉,中國政府已把氫定位為新的能源品種,將大力推動氫能發展,由多個部委參與的中國氫能發展整體規劃正在制定之中。「中國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呼之欲出。」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毛宗強對《財經》記者說,由於既有利益格局較為複雜,船大難掉頭,所以氫能的整體規劃制定一定要謹慎,步伐不宜太快。
  • 多地出臺氫能發展長期規劃 A股上市公司競相布局
    本報記者 曹衛新  隨著政策紅利疊加及技術的逐步突破,氫能產業正步入提速階段。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江蘇、四川、廣東、河南、河北、山東等多省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長期規劃,加速推進氫能產業發展。
  • 韓國氫能經濟,一場生死未卜的政府「賭局」
    與此同時,這些氫能公司的創新力與財力也難以和三星、SK匹敵,它們能否在政府支持下繼續加大研發投入,追趕技術差距,助力韓國決勝氫能經濟戰場,同樣難以確定。  但韓國對於氫能的需求是確定的,氫能的未來也是確定的,韓國應當「下注」氫能。「下注」氫能,能夠解決韓國的能源問題。
  • 中國電能VS日本氫能,了解氫能的缺點,才明白我國的高明之處
    目前各個國家都在發展新能源,核能、風能、電能、氫能是主要的發展方向。中國大力發展電能,日本大力發展氫能,這幾乎是賭國運的發展戰略。適合自己的才是正確的,氫能在日本已經發展,技術方面比較成熟,中國只能是追隨者,而且中國的體量大,需求量以後會很大,制氫的安全性也要考慮到。
  • "水氫車"背後:制氫過程"不夠綠" 氫能產業落地難
    青年汽車集團相關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所有的氫燃料車,不可能一點點電沒有,有一個很小的緩衝電池,因為電機電壓變化,氫燃料反應不可能那麼快,需要電池過渡一下。最終司機在廠區駕駛幾百米後將車停下。記者並不能確認為汽車提供動力的能源是否僅為水。龐青年稱,「水制氫」技術為公司的研發團隊主導,同時也有湖北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配合。
  • 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存儲和發電……在能源領域氫能可以這麼用
    6月24日上午,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期,山東將從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存儲兩方面著手,推進氫能在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氫能作為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互聯媒介,也是實現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築等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的最佳選擇。」發布會上,山東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福棟說,近期將啟動山東省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示範工作。
  • 東嶽集團擁抱未來氫能時代 氫能關鍵材料高峰論壇暨東嶽集團2021...
    他表示,淄博已為致力氫能產業發展的有識之士,鋪設了縱橫馳騁的「超級跑道」。真誠歡迎各位有志之士成為淄博的城市發展合伙人,熱切期待與大家一起擁抱未來、共享機遇,攜手搶抓氫能時代機遇,搶佔氫能發展制高點。我們有足夠的信心,不會讓大家失望,讓我們共同努力,利用好氫能,把氫能產業發展得更好。
  • 氫能源行業深度報告:「氫能時代」大幕拉開
    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二次能源,可通過一次能源、二次能 源及工業領域等多種途徑獲取,氫能將成為第三次能源變革的重要媒介。氫能可以用 於交通運輸,作為石油精煉、氨生產的原料,以及金屬精煉和住宅部門的加熱和烹飪 等方方面面。而且,氫氣有潛力成為整合不同基礎設施的能源載體,以提高經濟效率、 可靠性、靈活性,而且其中許多用途將有助於減少電力和交通部門的碳排放。
  • 市場丨100000億氫能時代大幕拉開
    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二次能源,可通過一次能源、二次能 源及工業領域等多種途徑獲取,氫能將成為第三次能源變革的重要媒介。氫能可以用 於交通運輸,作為石油精煉、氨生產的原料,以及金屬精煉和住宅部門的加熱和烹飪 等方方面面。
  • 氫能邁入快速發展戰略機遇期 八位院士專家一致為氫能產業站臺
    7月24日,中國石化在京舉辦「結構氫產業謀劃氫未來」氫能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氫能領域八位頂級院士、行業專家圍繞氫能技術、氫能經濟、氫能產業鏈等問題,展開深入交流。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張玉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蘇義腦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馬永生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