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首次出現「地外生命」,嫦娥四號立了首功,引科學家熱議

2021-01-08 讀天下史

自人類科技文明問世以來, 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對月球的探索,中國,美國以及蘇聯的航天事業就能對其證明,一直以來月球在人們眼裡都是美好的象徵,像著名歌手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極好的證明。

而我國研製的月球探測器嫦娥四號,於2018年12月4日發射後,於2019年1月3日著陸,而且還看見了「地外生命」,這對於航天界以及科學界都是一個相當重大的發現,那麼這所謂的「地外生命」究竟是什麼呢?要知道這可是一場讓科學界沸騰的發現。

月球在45億年前就掛在了天空,比起地球的46億歲來說,晚了足足一億年,這一億年裡整個太陽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地球也完成了從沒有生命到有生命的過渡。

而且月球大家都知道,從來沒有向地球展示過它的背面,而這一次的「地外生命」便就是發生在地球的背面。

為什麼說月球發現生命是一件如此稀罕的事情呢?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月球的晝夜溫差特別大,白天靠近太陽,溫度完全不適合生物生存,晚上遠離太陽,極低的溫度同樣不適合生物生存。

當然,人不敢上去,那探測器上去是沒問題的,美國早在50多年前便是登上了月球,但他們卻是一直都沒有去往地球的背面,據說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月球背面可能會接收不到地球表面的信號,即便是當時科技最為發達的美國,也不敢貿然冒這個險。

然而這一次嫦娥四號造成的發現是什麼呢?一定程度上是發現了月球能夠存在生命體的可能,在2019年的1月3日,也就是嫦娥四號真正來到月球的那一刻,中國將一些種子放在嫦娥四號上帶到了月球,目的就是看看在月球的環境裡,能不能夠製造成生命的萌芽。

能夠完成這項實驗,首先就要建立一個小型的生物圈,比如土壤,水分,以及氧氣還有二氧化碳,再有就是必要的光合作用,但到了最後,也只有棉花開了花,其餘的土豆種子,以及酵母都沒有發芽。

然而棉花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就證明月球在有一定條件之下,還是能夠促成生命體的生成的,因為這一現象,是不是月球其實還是有生命存在的,只不過只是沒被我們的探測器逮到呢?

如果要說詳細一點,月球可以說是完成了有生命萌發的基本條件,要知道在46億年前,地球也是一片沒有生命的星球,先是植物慢慢在地球上出現,最後便是有了最簡單的生物——細菌。

最後先後便是經歷了侏羅紀以及白堊紀,動物們才完成了一步步的進步,最後大約在300萬年前,地球上便是出現了人類,也就是最開始的人類——元謀人。

總而言之,一個星球上的生命從無到有都是一個極度緩慢的過程,但這過程倒也算不上複雜,即生命的進化,我們可以開一個腦洞,當地球剛剛生成的那一刻,會不會也有一個比地球人早幾十億的文明,在探索地球有沒有生命體存在呢?

總而言之,如果月球能夠出現生命,那一定會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也許在未來,環月旅行可能真的不遠了。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帶種子到月球背面,棉花種子的發芽,引發科學界熱議
    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在思考宇宙是如何產生的問題,從而有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而宇宙大爆炸則是現代宇宙學中普遍流傳的一種說法,自1961年人類首次踏足太空起,科學家們興致勃勃的研究起地球外的天體。
  • 18年月球首現"地外生命",嫦娥四號立頭功,人類為之興奮
    而在研究宇宙的過程中,地外生命始終都是我們探尋的課題。在過去對月球的探尋中,中國的嫦娥四號也為人類創造地外生命立下了頭等功勞,可以說,在有了地外生命的消息之後,全人類也為之感到興奮。那麼,在探秘月球的過程中,嫦娥四號究竟做出過怎樣的行動呢?
  • 月背第一次出現「地外生命」,嫦娥四號是最大功臣,轟動科學界
    月背第一次出現「地外生命」,嫦娥四號是最大功臣,轟動科學界這麼多年以來,人類對於外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有一個問題我們一直都很好奇,就是除了地球有生命存在之外,其他的星球是否也有生命存在呢?作為距離離我們非常近的月球,自然少不了對它的探索,而最近傳來一段信息表明,月球上出現了「地外生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月背第一次出現「地外生命」,嫦娥四號立了首功,科學界為之沸騰
    我國在2005年就實現了載人火箭成功升空,而近期嫦娥四號更是頻頻在各大社交網站上刷屏,因為它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大壯舉,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壯舉。    嫦娥四號成功地在月球背面登陸之後,它所攜帶的月球探測車「玉兔號」也被放了出來。據了解,玉兔號此次的任務就是實地考察月球背面的環境。
  • 月背第一次出現「地外生命」,嫦娥四號立了首功,科學界為之沸騰
    一段時間之後,圍繞在地球周圍的碎片逐漸聚集成一個整體,它便是月球。另外,由於月球「潮汐鎖定」的關係,月球一直以來僅以一面朝向地球,也就是說,誰也不知道月球背面有啥。,他們卻一直不敢去月球背面,難不成,那一面真有什麼「可怕」的東西麼?
  • 這才是月球背面真實的樣子!中國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背面照片
    月球正面和背面由於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日地間的距離僅為30萬公裡,還在人類的可承受範圍之內,所以從50年代航天技術興起之後,最早探測的地外星球就是月球,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探測器,從此拉開對月球進行探測的序幕,到了60、70年代,美國對月球實施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這就是著名的阿波羅探月工程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騰訊科技 文/喬輝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為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通過中繼衛星通信。嫦娥四號將對月球背面環境進行研究,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進行研究,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等。
  • 嫦娥四號擬12月發射 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引關注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張亦馳 劉 揚】2018年的世界航天發射,開年頭幾個月就好戲連臺,而剛剛進入12月,不僅沒有出現收官的狀態,反而呈現出多個航天大國的重磅發射任務接踵而至的情況:莫斯科時間3日14時31分,俄羅斯「聯盟MS-11」號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場成功發射。
  • 嫦娥四號創造歷史 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10時15分,在距離月球約6.5萬公裡、環繞地月第二拉格朗日點、能同時看見地球和月球背面的中繼星「鵲橋」的通信協助下,嫦娥四號上的變推力發動機被點燃,探測器的速度從相對月球1.7公裡每秒降到接近為零。探測器調整了姿態,朝著艾特肯盆地中馮·卡門撞擊坑相對平坦的坑底垂直降落下去。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2018年12月8日2點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隨後它在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2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上,為人類開啟了首次「月背之旅」,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94次發射,次年,1月3日上午,北京時間10點26
  • 「嫦娥四號」探測器今年著陸月球背面
    其中廣受關注的航天任務包括:「大火箭」長徵五號將實施第三次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將在月球背面著陸,北鬥衛星組網高密度進行。  此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已公布了一次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計劃。這意味著,我國今年將實施至少36次宇航發射任務。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
    自去年12月8日從地球出發後,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6天約38萬公裡的「長途跋涉」,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  當年,馮·卡門及其愛徒錢學森共同工作過的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實驗室已經成為赫赫有名的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如今,以馮·卡門命名的月球撞擊坑也迎來了第一位訪客——來自中國的嫦娥四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此前,人類的航天探索從未抵達過月球背面。
  • 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經過26天長途跋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據介紹,本次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的難度極大。一是著陸區地形起伏大,最多達到6000米,二是對於著陸區並沒有精確的地形成像作為參考,三是和地面通信必須經過鵲橋衛星中轉,延時長達約60秒,因此著陸器完成降落必須自主。
  • 「地球生命」在月面首次出現,嫦娥四號戰功不斷,科學界為之震驚
    」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不禁幻想月球上是否和地球一樣有生命存在,最終人類通過自己的努力飛向月球,但是真實的月球並非人們心中所想那樣,地表荒蕪,毫無生命跡象,不過去年「地球生命」在月面首次出現,這都要歸功於嫦娥四號,它不斷立下戰功,就連科學界也為之震驚。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
  •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到底什麼水平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起飛,開始踏上奔向月球的旅程!根據新華社消息,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嫦娥四號,為何要去月球背面(深閱讀)
    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的目標是月球背面。後續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後,嫦娥四號探測器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  探索月球背面有何意義?嫦娥四號將開展哪些科學研究?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工程目標 研製發射月球中繼通信衛星,實現國際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測控及中繼通信 研製發射月球著陸器和巡視器,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科學任務 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 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
  •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
    2019年11月,「玉兔二號」月球車實現「雙三百」突破,成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  今天,嫦娥四號已在月面工作滿一周年,經歷十三次月晝月夜考驗,「玉兔二號」月球車在地質條件複雜的月球背面累計行駛357.695米。一年以來,對外發布各級科學數據超過210GB,中外科學家團隊正在持續進行深入研究,並已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學發現。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