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可變後掠翼設計成敗筆,先進布局沒帶來優勢反成一生累贅

2021-01-16 艦載武器雜誌

在全新的「藍寶石」-23空中攔截雷達問世後,前線空軍把這個傳感器/武器套件命名為S-23。1963年12月3日,米格設計局奉命開始研製集成S-23武器系統的新型戰術戰鬥機。

蘇聯前線空軍在1964年又給設計局提出了一個難題,要求該機必須具備短距起降(STOL)能力。前線空軍擔心在未來的歐洲衝突中,北約會使用戰術核武器抹平華約的大型空軍基地,於是計劃把戰鬥機分散到跑道較短且無鋪裝,並經過偽裝的「戰役機場」上,而部署在這種簡易機場的飛機必須具備短距起降能力,於是米格設計局平行展開了兩個獨立研究,分別是升力發動機方案和先進的可變後掠翼方案,試圖為前線空軍的苛刻要求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最終前線空軍選中了時髦的可變翼方案,並賦予米格-23的正式編號。第一架米格-23原型機(產品23-11/1)在1967年6月10日首飛,米格被授權製造3架研發原型機和6架預生產型。來年7月,該機完成了工廠試飛和國家驗收試飛。

首批米格-23生產型被交付給利佩茨克試飛中心和前線空軍駐白俄羅斯的第116殲擊航空團(IAP)進行服役測試。試飛員和飛行員們很快都對該機深感失望,這種米格設計局最新產品的操控特性仍讓他們深感棘手。

由於在可變後掠翼的設計上缺乏經驗,米格-23天生缺乏機動性,轉彎過載被限制在5.55G。更糟糕的是,該機事故頻發,導致設計局先後兩次重新設計機翼,「藍寶石」-23雷達也嚴重不靠譜,還需兩次研發升級才會具備作戰能力。所以,這次為期4年的服役測試令人沮喪。在這段時間裡,由於重大設計修改導致的生產線磨合和停頓,工廠僅僅又生產了另外90-120架米格-23。

所以米格-23M(M代表「修改」)被稱為是「鞭笞者」的第一種真正生產型就毫不奇怪了。米格-23M在1972年6月首飛,安裝了S-23D-III(D代表「改進」)火控系統。這種「鞭笞者-B」安裝一臺額定推力18,300磅(8,300千克)(加力推力27,563磅,也就是12,500千克)的哈恰圖羅夫R29-300發動機,是一架高速截擊機,但仍難以駕駛,延續了機動性差的缺陷。雖然米格-23M的機身結構經過了加強,在機翼後掠45度時能承受8G持續過載,但反覆無常的氣動特性使飛機在達到這個極限過載前容易進入突發的、不可控的、猛烈的失控。

為了提高米格-23的操控性和機動性,米格設計局在1975年1月試飛了經過改進的「鞭笞者-G」,其中包括為前線空軍製造的米格-23ML(L代表「輕量化」)和為國土防空軍製造的米格-23P(P代表「截擊機」)。兩種飛機都具有改進的結構和更輕更緊湊的「藍寶石」-23ML雷達,重量減輕了1,450磅(660千克),機身的一些結構也經過加強,把機翼後掠45度時的過載極限提高8.5G。但是,「鞭笞者-G」翼根前緣的延伸段和翼套氣動修形並沒有根治米格-23不穩定且惡性的操控缺陷。

終其一生,米格-23都沒有擺脫操控上的昭彰惡名,在蘇聯解體之後從俄羅斯空軍迅速退役。

作者:阿姆斯壯

相關焦點

  • 紅色鞭撻者——米格-23戰鬥機,可變後掠翼是亮點
    在冷戰漫長的歲月中,米格設計局曾經設計了諸多先進的戰鬥機,不過有一款戰鬥機技術上雖然先進,但是卻缺乏存在感,這就是米格設計局設計的第二款前線戰鬥機——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它是蘇聯第一款採用可變後掠翼技術設計的單發單座戰鬥機,由於採用了可變後掠翼技術,因此該機同時兼顧了低速起降性能和高速攔截作戰
  • 二戰後最大規模空戰中,蘇制米格-23戰鬥機真的不堪一擊嗎?
    面對以「鬼怪」和「幻影」為主力的以色列空軍,敘利亞人手中的蘇-7、米格-17嚴重落伍,即便是最好的米格-21也算不上先進。為此,敘利亞決心從蘇聯手裡購買一批好飛機,這其中的頭牌貨就是曾令西方世界為之震驚的米格-23。出於保密的考慮,蘇聯賣給敘利亞的第一架米格-23是拆成零件後空運過去然後組裝的。送貨上門之後沒幾天戰爭就收場了,一場萬眾期盼的鞭撻者大戰鬼怪的好戲沒有演成。
  • 米格-23戰鬥機簡介
    米格-23戰鬥機,北約稱之為「鞭撻者」。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1963年開始研製,1966年首次試飛,1970年投入生產並裝備前蘇聯空軍,1973年開始大量生產,1986年停產,生產總數逾4000架。
  • 被謠言埋沒的戰鬥機,米格-23一樣有戰果
    米格-23戰鬥機存在的"先天不足"就是說,由於在研製米格-23的時候,蘇聯的電子工業特別是自動化系統非常落後,儘管米格-23戰鬥機採用了可變後掠翼的設計,但是卻不能很好的發揮可變後掠翼的優勢。由於缺乏 飛控計算機配合,所以米格哦-23隻能使用手動操控飛機的後掠翼變化,且只能依照16°、45°和72°三個固定角度操控,而不能像美軍的F-14戰鬥機那樣實現"無級變速"。
  • 米格-23MLD挑戰西方戰鬥機
    敘利亞空軍裝備有60多架米格-23(其中,有40架是經過改進的米格-23MLD「鞭撻者」-K)。古巴空軍擁有30多架米格-23MF「鞭撻者」-B/米格-23MLA「鞭撻者」-G,另有40多架「鞭撻者」-G正陸續出售給朝鮮空軍。而且,這些國家擁有經驗豐富和機智果斷的「鞭撻者」飛行員,低估了這些飛行員的能力將會在戰時帶來危險。
  • 戰鬥機可變後掠翼:這一「顏值」設計為何如今卻消失了?
    的確,這款戰機有著簡潔流暢的線條,再加上那一對可以向後變形的後掠翼,無論是「美觀」還是「科幻感」都無可挑剔。其實縱觀飛機發展史不難發現,所有採用可變後掠翼的戰機如B1B、圖-160等都很帥氣,而且,這些戰機出色的性能也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為什麼如今卻沒有國家要發展變後掠翼飛機了呢?說起變後掠翼,不可避免的要先說後掠翼。後掠翼的設想大概是20世紀30年代末提出的。
  • 鞭撻者之血:米格-23戰鬥機中東戰史(組圖)
    這些報導暗示,在戰鬥中,敘利亞的米格-23損失慘重,而且一無所獲,報導還說蘇聯根本不應該有這個型號的設計需求,而且該機,甚至還包括該機的武器系統,都明顯不是西方國家研製的同期機型的對手。但仔細一想,事情不完全是這樣的。
  • 圖160開啟全後掠飛行模式,迅速甩開F35三次
    (面對圖160的高速模式,F35居然被遠遠甩開)為了滿足前蘇聯對圖160戰略轟炸機的技術要求,在當時可變後掠翼技術非常流行的情況下,圖160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設計,較大幅度的提升了圖160戰略轟炸機的超音速突防能力。
  • 33枚助推火箭,空中開傘,源自德國技術的B-47後掠翼噴氣轟炸機
    在那個活塞跨入噴氣動力還比較朦朧時代,B-47就採用了一大堆當時相當先進前衛技術,包括大型後掠翼、自行車式起落架、發動機夾艙設計等。1955年拍攝的《戰略空軍》描寫了美軍B-47轟炸機跨洋訓練場景,從美國本土飛向日本橫田機場,B-47中途由KC-97進行一次空中加油(硬管),另外遭遇惡劣天氣選擇肓降。
  • 變後掠翼鞭笞者:雙二截擊機改的強擊機,印度空軍的飛行鐵棺材
    但強擊機似乎被人們遺忘了,其中有俄羅斯軍用航空界真正具裡程碑意義的戰鬥機,即為米格-27強擊機(殲擊轟炸機)。二戰後,前蘇聯的戰鬥轟炸機隨著軍事需求而發展,蘇-7B「裝配匠」是前蘇聯首架轟炸機,但表現一般般,畢竟萬事開頭難。
  • 《紅色警戒3》單位介紹:米格殲擊機
    他們也玩中國的紅警Mod]那次壯觀的爆炸中,克拉斯納航天局的首席飛機設計師和試飛員共赴黃泉使得這蘇聯頂尖殲擊機的設計成了那浮雲。克拉斯納內部一片混亂,而產業分析師預測蘇聯將在隨後10年間都無法裝備一款可靠的制空戰機。但他們沒有料到,兩個年輕而富有遠見、才華橫溢的設計師:米高維奇和格列揚,將聯手打造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空戰機之一。
  • 俄羅斯米格31有多牛?被稱為平流層怪獸,上可反衛星下可反航母
    31戰機,但是這件事情發生後也加快了研製速度。R-15渦噴發動機,但是該型發動機最大的缺點就是中低空飛行性能特別差,選擇它也是無奈之舉,為了克服高空高速帶來的機身強度和耐熱性問題,不得不採用了鎳基不鏽鋼機身材料,這就造成了機身重量大,中低空格鬥能力堪稱「戰鬥機之恥」。
  • 貝卡谷空戰,米格-23戰鬥機為何F16吊打,毫無還手之力
    貝卡谷空戰,米格-23戰鬥機為何F16吊打,毫無還手之力貝卡谷空戰,以色列動用F16(美國戰鬥機)對付敘利亞的米格-23(蘇聯戰鬥機),從小到大看到的這次空戰都是90:0或者82:0,敘利亞的空戰無一勝績,被以色列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