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鞭撻者——米格-23戰鬥機,可變後掠翼是亮點

2021-01-09 戰史

在冷戰漫長的歲月中,米格設計局曾經設計了諸多先進的戰鬥機,不過有一款戰鬥機技術上雖然先進,但是卻缺乏存在感,這就是米格設計局設計的第二款前線戰鬥機——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它是蘇聯第一款採用可變後掠翼技術設計的單發單座戰鬥機,由於採用了可變後掠翼技術,因此該機同時兼顧了低速起降性能和高速攔截作戰。不過,也正是由於該機採用可變後掠翼的設計,在那個自動化飛控技術還不成熟的年代, 米格-23以"難以駕馭"而聞名,而且由於其前代是號稱"戰鬥機中的AK-47"的米格-21戰鬥機,後續則是號稱"飛行的不鏽鋼"的米格-25重型截擊機,因此夾在兩大名機之間的米格-23戰鬥機確實很缺少存在感。

可變後掠翼技術大概還是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著名的"元首黑科技",可變後掠翼技術的出現其實就是為了同時兼顧飛機的起降性能和戰術性能,因為這兩種飛行模式對於飛機的氣動要求是完全不一樣。飛機在起降階段,通常需要儘可能展開機翼,以獲得足夠大的升力從而確保飛機的安全起飛和降落。 這種情況下平直翼和小角度後掠翼就有著天然的高升阻比優勢。我們看到二戰時期的螺旋槳式飛機的起飛降落,滑跑距離普遍很短,通常只有一二百米,這是因為當時的飛機一方面比較輕便,另一方面則是螺旋槳時代的戰鬥機幾乎清一色的採用平直翼設計,因此飛機升阻比本身就高,這讓飛機的起飛和降落變得相對簡易,而且起飛和降落的滑跑距離還會大大縮短,這也提升了飛機的快速反應能力。因為一旦遭遇敵人突襲,具備短距起降能力的戰鬥機顯然更有生存優勢。

但是當戰鬥機發展到1960年代時,由於先進的2倍隱身戰鬥機的出現,各國都普遍追求更高更快的飛行速度,因此世界當時主流航空強國:蘇聯、法國和美國都推出了自己的大型三角翼戰鬥機設計方案,這裡面就有前文講到過的蘇制米格-21、法制幻影III和美制的F-102/106等戰鬥機,甚至一直到1980年代的 第二代幻影,依然使用大三角翼氣動布局,以獲得優良的高速作戰性能。但是大三角翼布局通常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飛機機翼的後掠角變大,這樣雖然確保了飛機在高速飛行下儘可能減少空氣阻力,但是在起飛和降落階段,由於機翼提供的升力有限,因此飛機需要更長的 滑跑距離才能升空作戰,這大大影響了飛機使用的靈活性。大三角翼設計在起降時由於其副翼需要向上翹起飛機才能順利起飛,這導致其機翼總面積縮小,所以又反過來增大了飛機起降速度和滑跑距離,例如以米格-21、幻影III為代表的大三角翼戰鬥機,其起降滑跑距離普遍在1000米以上,如果是滿載的話,還要更長,這顯然不利於飛機的快速出動和撤回,所以在當時很多飛機乾脆還附帶了火箭助推裝置,在起飛是用來縮短起飛滑跑距離,不過由於這種東西使用火箭燃料,既有毒又容易爆炸,而且在使用時還容易燒了飛機的屁股,所以僅作為緊急手段,並非戰鬥機正常起飛的標準配置。

可變後掠翼技術的出現則完美解決了飛機起降性能和高速性能的矛盾。因為可變後掠翼的機翼後掠角是可變的,在起飛時可以把機翼平伸,以獲得最大升阻比,從而有效縮短飛機起降時的滑跑距離;而在飛行中,又可以把機翼收攏,變成大後掠角戰鬥機從而減少空氣阻力,實現高速飛行能力。在上個世紀60年代,可變後掠翼技術逐步成熟,因此很快被應用在飛機設計領域,美國先後設計了F-111、F-14;蘇聯則設計了米格-23、蘇-17、蘇-24;歐洲也設計了著名的"颱風"等可變後掠翼飛機。可以說當時可變後掠翼成為整個戰鬥機界的一種"潮流"。我國在當時也曾經計劃設計一款代號為強-6的可變後掠翼強擊機,不過這是後話。由於當時的航空發動機本身性能上還是難以滿足需求,所以"動力不足、氣動補"的思維也是大多數飛機設計師們的共識,可變後掠翼正是代表了這一共識。

米格-23戰鬥機是米高揚一生中親自主持設計的最後一個戰鬥機型號,可以說是凝聚了他本人最後的心血。由於充分使用了蘇聯當時最先進的航空工程學技術和成果,米格-23的硬指標可以說還是很出色的。米格-23戰鬥機採用上單翼、單發單座設計,也是一款輕型前線戰鬥機,但是由於該機採用了肩部兩側進氣,因此可以在機頭安裝大型的"高空雲雀"機載雷達系統,這也是蘇聯空軍首次裝備超視距探測雷達(蘇聯國土防空軍不算,他們很早就裝備大型超視距機載雷達了),高空雲雀雷達最大有效探測距離為85公裡,有效跟蹤距離為54公裡,在當時可以算是相當不錯的機載雷達系統。米格-23還裝有雷射測距機、偏航告警器、雷達告警裝置、都卜勒導航儀等整套的蘇制飛控航電系統,因此米格-23的作戰能力明顯優於米格-21戰鬥機。

米格-23戰鬥機長16.7米,翼展最大時為13.97米,最小時為7.78米;該機最大起飛重量18噸,最大飛行速度為2.38馬赫,最大使用升限可達18300米。米格-23使用一臺推力為127千牛的R-35-300型渦噴發動機。在發動機方面,蘇聯和美國也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例如美國在1969年交付的F-111戰鬥轟炸機上已經首次使用了先進的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而蘇聯一直到1983年裝備米格-31時才首次在戰鬥機上裝備渦扇發動機,雙方的時間差由此可見一斑。不過好在R35-300型渦噴發動機推力強勁,並沒有因此影響到米格-23的作戰性能。

作為一款前線截擊機,米格-23配備有一門固定式23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00發。由於該機採用可變後掠翼設計,因此在可變機翼部分無法安裝武器掛架(後續的蘇-24可以在可變機翼部分安裝掛架,但是在投擲武器時必須連掛架一起扔掉,所以使用非常不便),所以米格-23實際上和米格-21一樣,只有5個外掛架,其中機腹下方一個固定用於掛載副油箱,飛機機翼內側各有1個掛架,可以用於掛載副油箱,也可以用於掛載R-23空空飛彈,這是蘇聯第一款戰鬥機攜帶的超視距空空飛彈,不過這種飛彈同時具有雷達制導型和紅外製導型兩種,通常使用混裝攜帶,同時發射1枚雷達制導型和1枚紅外製導型攻擊同一個目標,以增大飛彈的命中概率。米格-23在進氣道下方還有2個外掛點,通過使用複合掛架,每個外掛點可以掛2枚R-60格鬥飛彈。這樣米格-23最多可以攜帶6枚空空飛彈:2枚AA-3雷達半主動制導的中程空空飛彈、4枚R-60或者R-13格鬥飛彈,火力上比米格-21有所提升,而其相對於米格-21而言最大的提升還是作戰半徑,米格-23最大航程可達2900公裡,作戰半徑約為1100公裡。超過米格-21戰鬥機的近4倍!

相關焦點

  • 鞭撻者之血:米格-23戰鬥機中東戰史(組圖)
    被美國富商作為私人收藏購買的某中東國家的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鞭撻者之血--米格-23聞所未聞的故事⊙ 雖然有許多國家的空軍都曾運用米格-23戰鬥機遂行作戰任務相反,只是因為西方國家研製出了馬力更強勁、更複雜、造價更高的戰鬥機(這些飛機從來也不會以米格-23那樣的速度和數量進行研製和出售),另外還因為當盟國需要時,蘇聯要不是猶豫不決,要不就是缺乏供應最好的機型的能力,這兩個原因才最終導致米格-23在空戰中成為所謂的「羔羊」。
  • 米格-23戰鬥機簡介
    米格-23戰鬥機,北約稱之為「鞭撻者」。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1963年開始研製,1966年首次試飛,1970年投入生產並裝備前蘇聯空軍,1973年開始大量生產,1986年停產,生產總數逾4000架。
  • 米格-23MLD挑戰西方戰鬥機
    敘利亞空軍裝備有60多架米格-23(其中,有40架是經過改進的米格-23MLD「鞭撻者」-K)。古巴空軍擁有30多架米格-23MF「鞭撻者」-B/米格-23MLA「鞭撻者」-G,另有40多架「鞭撻者」-G正陸續出售給朝鮮空軍。而且,這些國家擁有經驗豐富和機智果斷的「鞭撻者」飛行員,低估了這些飛行員的能力將會在戰時帶來危險。
  • 二戰後最大規模空戰中,蘇制米格-23戰鬥機真的不堪一擊嗎?
    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蘇聯第二代戰鬥機中最典型的代表,該型飛機因在中東戰爭中慘遭F-15、F-16等三代機屠戮而聲名狼藉,許多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稱之為設計失敗的產物。面對以「鬼怪」和「幻影」為主力的以色列空軍,敘利亞人手中的蘇-7、米格-17嚴重落伍,即便是最好的米格-21也算不上先進。為此,敘利亞決心從蘇聯手裡購買一批好飛機,這其中的頭牌貨就是曾令西方世界為之震驚的米格-23。出於保密的考慮,蘇聯賣給敘利亞的第一架米格-23是拆成零件後空運過去然後組裝的。送貨上門之後沒幾天戰爭就收場了,一場萬眾期盼的鞭撻者大戰鬼怪的好戲沒有演成。
  • 米格23可變後掠翼設計成敗筆,先進布局沒帶來優勢反成一生累贅
    在全新的「藍寶石」-23空中攔截雷達問世後,前線空軍把這個傳感器/武器套件命名為S-23。1963年12月3日,米格設計局奉命開始研製集成S-23武器系統的新型戰術戰鬥機。蘇聯前線空軍在1964年又給設計局提出了一個難題,要求該機必須具備短距起降(STOL)能力。
  • 被謠言埋沒的戰鬥機,米格-23一樣有戰果
    米格-23戰鬥機存在的"先天不足"就是說,由於在研製米格-23的時候,蘇聯的電子工業特別是自動化系統非常落後,儘管米格-23戰鬥機採用了可變後掠翼的設計,但是卻不能很好的發揮可變後掠翼的優勢。由於缺乏 飛控計算機配合,所以米格哦-23隻能使用手動操控飛機的後掠翼變化,且只能依照16°、45°和72°三個固定角度操控,而不能像美軍的F-14戰鬥機那樣實現"無級變速"。
  • 戰鬥機可變後掠翼:這一「顏值」設計為何如今卻消失了?
    的確,這款戰機有著簡潔流暢的線條,再加上那一對可以向後變形的後掠翼,無論是「美觀」還是「科幻感」都無可挑剔。其實縱觀飛機發展史不難發現,所有採用可變後掠翼的戰機如B1B、圖-160等都很帥氣,而且,這些戰機出色的性能也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為什麼如今卻沒有國家要發展變後掠翼飛機了呢?說起變後掠翼,不可避免的要先說後掠翼。後掠翼的設想大概是20世紀30年代末提出的。
  • 米格-23戰鬥機失控飛行,橫穿5個國家,造成史上最倒黴的一個人
    正當所有人按部就班的工作時,突然北約的雷達檢測系統發出了刺耳的警報聲,在雷達顯示屏幕上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亮點在不斷的向西飛行,已經從波蘭境內飛出,正在向西飛行。雷達顯示屏北約的雷達控制員隨即向上級報告,蘇聯的一架戰鬥機入侵,得知消息後指揮官迅速將這一消息上報至北約軍事指揮中心,一時間整個北約指揮中心如臨大敵,因為技術限制沒有人知道這架戰鬥機到底想幹什麼。
  • 蘇俄戰鬥機史上二代機的代表之作,米格23一直生活在毀譽參半之中
    不過由於蘇俄新式戰鬥機的面世往往落後於美國同一水平的戰鬥機,所以在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服役之前,米格-23戰鬥機依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但裝備蘇俄空軍、防空軍,也大量出口國外。只是米格-23戰鬥機有著難於維護、使用等缺點,所以在1991年冷戰結束後各國家進行的含淚大甩賣中,米格-23戰鬥機的銷量簡直不值得一提,遠遠不如比它落後的米格-21戰鬥機。
  • 貝卡谷空戰,米格-23戰鬥機為何F16吊打,毫無還手之力
    貝卡谷空戰,米格-23戰鬥機為何F16吊打,毫無還手之力貝卡谷空戰,以色列動用F16(美國戰鬥機)對付敘利亞的米格-23(蘇聯戰鬥機),從小到大看到的這次空戰都是90:0或者82:0,敘利亞的空戰無一勝績,被以色列全殲。
  • 第三代戰鬥機的巔峰之作——麥道F-15「鷹」式戰鬥機
    (當然這其中也有美國空軍對於米格-23、米格-25的實力的錯誤評估的因素在內)。甚至如果我們再將目光轉移至F-X計劃本身,當時參加競標的北美NA-335方案也看似更加符合所謂的「三代機氣動外形」,那麼問題來了,F-5和F-111是否能夠因為擁有邊條而被譽為第三代戰鬥機呢?你們總不能說「土豚」一個除戰鬥機以外什麼都能幹的玩意也是三代機吧。(當然,F-111「土豚」攻擊機的設計水平直到今天都屬於可變後掠翼飛機的絕對巔峰之一,另一個便是F-14「雄貓」戰鬥機)
  • 米格-29「支點」戰鬥機傳奇(三)——最後的「支點」戰鬥機
    1984年才啟動,米格設計局開始為蘇聯海軍的新一代1143.5級航空母艦研製米格-29K(9-31)艦載戰鬥機。  兩架米格-29K原型機中的第一架311號於1988年6月23日首飛,1989年11月1日該機降落到「提比里西」航母(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號)開始了上艦測試。米格-29K 311號原型機首次降落在「提比里西」號航母上  第二架原型機312號在1990年下線,該機配備了全套航電設備,主要用於航電和武器試飛。
  • 變後掠翼鞭笞者:雙二截擊機改的強擊機,印度空軍的飛行鐵棺材
    但強擊機似乎被人們遺忘了,其中有俄羅斯軍用航空界真正具裡程碑意義的戰鬥機,即為米格-27強擊機(殲擊轟炸機)。二戰後,前蘇聯的戰鬥轟炸機隨著軍事需求而發展,蘇-7B「裝配匠」是前蘇聯首架轟炸機,但表現一般般,畢竟萬事開頭難。
  • 超音速時代的來臨,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
    F-84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共和飛機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生產的第一種戰鬥機,是美國第一種能運載戰術核武器的噴氣式戰鬥機,總產量4450架左右。 米格-15戰鬥機長10.86米,翼展10.8米,高度3.7米,最大起飛重量6噸,採用1臺克裡莫夫VK-1噴氣發機,最大飛行速度0.88馬赫,最大航程1860千米,主要武器為一門37毫米機炮,兩門23毫米機炮,攜彈200發。
  • 圖160開啟全後掠飛行模式,迅速甩開F35三次
    (途中,圖160改為全後掠模式以高速脫離)而且,論整體技術性能,F35作為新世紀研發的最新頂級戰機,其技術性能自然不是幾十年前研發列裝的圖160可比的,但是,作為前蘇聯重點研發的戰略重器,圖160也明顯有一些獨到之處。
  • 早期戰鬥機上的翼刀是什麼?有什麼作用?為什麼現在沒有了?
    翼刀是二代戰鬥機上常見的裝備,在蘇聯和我國早期飛機上用的比較多,比如米格-15、米格-21、殲5、殲6等等。二戰後期,在戰爭需求下飛機速度越來越快,開始超音速飛行。傳統的平直機翼難堪大任,出現諸多問題,比如速度難以提高,在強激波阻力下解體墜毀等。
  • 戰鬥機史十大名機 世界十大知名戰鬥機
    F-111的教訓在於:多用途戰鬥機必須一專多長,而不是面面俱到。對F-111的失敗的反思,直接導致了F-14、F-15、F-16、F-18的成功。F-111在技術上還是很有特點的。 變後略翼當然是最大的特長,影響了一代作戰飛機的設計,如F-14、米格-23、旋風(Tornado)、蘇-24。B-1、圖-22M「逆火」和圖-160轟炸機也是F-111的遠親。
  • 戰鬥機各種世界之最,你知道幾個?
    世界上最小的戰鬥機美國的「小鬼」XF-85戰鬥機應該算是世界範圍內體積、重量最小的一款戰鬥機了,該型飛機又被稱作「寄生式」戰鬥機,由B-36轟炸機攜帶,當轟炸機遭遇襲擊時,釋放「寄生式」戰鬥機進行護航戰鬥,「小鬼」就是這樣一款護航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