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漫長的歲月中,米格設計局曾經設計了諸多先進的戰鬥機,不過有一款戰鬥機技術上雖然先進,但是卻缺乏存在感,這就是米格設計局設計的第二款前線戰鬥機——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它是蘇聯第一款採用可變後掠翼技術設計的單發單座戰鬥機,由於採用了可變後掠翼技術,因此該機同時兼顧了低速起降性能和高速攔截作戰。不過,也正是由於該機採用可變後掠翼的設計,在那個自動化飛控技術還不成熟的年代, 米格-23以"難以駕馭"而聞名,而且由於其前代是號稱"戰鬥機中的AK-47"的米格-21戰鬥機,後續則是號稱"飛行的不鏽鋼"的米格-25重型截擊機,因此夾在兩大名機之間的米格-23戰鬥機確實很缺少存在感。
可變後掠翼技術大概還是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著名的"元首黑科技",可變後掠翼技術的出現其實就是為了同時兼顧飛機的起降性能和戰術性能,因為這兩種飛行模式對於飛機的氣動要求是完全不一樣。飛機在起降階段,通常需要儘可能展開機翼,以獲得足夠大的升力從而確保飛機的安全起飛和降落。 這種情況下平直翼和小角度後掠翼就有著天然的高升阻比優勢。我們看到二戰時期的螺旋槳式飛機的起飛降落,滑跑距離普遍很短,通常只有一二百米,這是因為當時的飛機一方面比較輕便,另一方面則是螺旋槳時代的戰鬥機幾乎清一色的採用平直翼設計,因此飛機升阻比本身就高,這讓飛機的起飛和降落變得相對簡易,而且起飛和降落的滑跑距離還會大大縮短,這也提升了飛機的快速反應能力。因為一旦遭遇敵人突襲,具備短距起降能力的戰鬥機顯然更有生存優勢。
但是當戰鬥機發展到1960年代時,由於先進的2倍隱身戰鬥機的出現,各國都普遍追求更高更快的飛行速度,因此世界當時主流航空強國:蘇聯、法國和美國都推出了自己的大型三角翼戰鬥機設計方案,這裡面就有前文講到過的蘇制米格-21、法制幻影III和美制的F-102/106等戰鬥機,甚至一直到1980年代的 第二代幻影,依然使用大三角翼氣動布局,以獲得優良的高速作戰性能。但是大三角翼布局通常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飛機機翼的後掠角變大,這樣雖然確保了飛機在高速飛行下儘可能減少空氣阻力,但是在起飛和降落階段,由於機翼提供的升力有限,因此飛機需要更長的 滑跑距離才能升空作戰,這大大影響了飛機使用的靈活性。大三角翼設計在起降時由於其副翼需要向上翹起飛機才能順利起飛,這導致其機翼總面積縮小,所以又反過來增大了飛機起降速度和滑跑距離,例如以米格-21、幻影III為代表的大三角翼戰鬥機,其起降滑跑距離普遍在1000米以上,如果是滿載的話,還要更長,這顯然不利於飛機的快速出動和撤回,所以在當時很多飛機乾脆還附帶了火箭助推裝置,在起飛是用來縮短起飛滑跑距離,不過由於這種東西使用火箭燃料,既有毒又容易爆炸,而且在使用時還容易燒了飛機的屁股,所以僅作為緊急手段,並非戰鬥機正常起飛的標準配置。
可變後掠翼技術的出現則完美解決了飛機起降性能和高速性能的矛盾。因為可變後掠翼的機翼後掠角是可變的,在起飛時可以把機翼平伸,以獲得最大升阻比,從而有效縮短飛機起降時的滑跑距離;而在飛行中,又可以把機翼收攏,變成大後掠角戰鬥機從而減少空氣阻力,實現高速飛行能力。在上個世紀60年代,可變後掠翼技術逐步成熟,因此很快被應用在飛機設計領域,美國先後設計了F-111、F-14;蘇聯則設計了米格-23、蘇-17、蘇-24;歐洲也設計了著名的"颱風"等可變後掠翼飛機。可以說當時可變後掠翼成為整個戰鬥機界的一種"潮流"。我國在當時也曾經計劃設計一款代號為強-6的可變後掠翼強擊機,不過這是後話。由於當時的航空發動機本身性能上還是難以滿足需求,所以"動力不足、氣動補"的思維也是大多數飛機設計師們的共識,可變後掠翼正是代表了這一共識。
米格-23戰鬥機是米高揚一生中親自主持設計的最後一個戰鬥機型號,可以說是凝聚了他本人最後的心血。由於充分使用了蘇聯當時最先進的航空工程學技術和成果,米格-23的硬指標可以說還是很出色的。米格-23戰鬥機採用上單翼、單發單座設計,也是一款輕型前線戰鬥機,但是由於該機採用了肩部兩側進氣,因此可以在機頭安裝大型的"高空雲雀"機載雷達系統,這也是蘇聯空軍首次裝備超視距探測雷達(蘇聯國土防空軍不算,他們很早就裝備大型超視距機載雷達了),高空雲雀雷達最大有效探測距離為85公裡,有效跟蹤距離為54公裡,在當時可以算是相當不錯的機載雷達系統。米格-23還裝有雷射測距機、偏航告警器、雷達告警裝置、都卜勒導航儀等整套的蘇制飛控航電系統,因此米格-23的作戰能力明顯優於米格-21戰鬥機。
米格-23戰鬥機長16.7米,翼展最大時為13.97米,最小時為7.78米;該機最大起飛重量18噸,最大飛行速度為2.38馬赫,最大使用升限可達18300米。米格-23使用一臺推力為127千牛的R-35-300型渦噴發動機。在發動機方面,蘇聯和美國也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例如美國在1969年交付的F-111戰鬥轟炸機上已經首次使用了先進的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而蘇聯一直到1983年裝備米格-31時才首次在戰鬥機上裝備渦扇發動機,雙方的時間差由此可見一斑。不過好在R35-300型渦噴發動機推力強勁,並沒有因此影響到米格-23的作戰性能。
作為一款前線截擊機,米格-23配備有一門固定式23毫米雙管航炮,備彈200發。由於該機採用可變後掠翼設計,因此在可變機翼部分無法安裝武器掛架(後續的蘇-24可以在可變機翼部分安裝掛架,但是在投擲武器時必須連掛架一起扔掉,所以使用非常不便),所以米格-23實際上和米格-21一樣,只有5個外掛架,其中機腹下方一個固定用於掛載副油箱,飛機機翼內側各有1個掛架,可以用於掛載副油箱,也可以用於掛載R-23空空飛彈,這是蘇聯第一款戰鬥機攜帶的超視距空空飛彈,不過這種飛彈同時具有雷達制導型和紅外製導型兩種,通常使用混裝攜帶,同時發射1枚雷達制導型和1枚紅外製導型攻擊同一個目標,以增大飛彈的命中概率。米格-23在進氣道下方還有2個外掛點,通過使用複合掛架,每個外掛點可以掛2枚R-60格鬥飛彈。這樣米格-23最多可以攜帶6枚空空飛彈:2枚AA-3雷達半主動制導的中程空空飛彈、4枚R-60或者R-13格鬥飛彈,火力上比米格-21有所提升,而其相對於米格-21而言最大的提升還是作戰半徑,米格-23最大航程可達2900公裡,作戰半徑約為1100公裡。超過米格-21戰鬥機的近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