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富商作為私人收藏購買的某中東國家的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
鞭撻者之血--米格-23聞所未聞的故事
⊙ 雖然有許多國家的空軍都曾運用米格-23戰鬥機遂行作戰任務,但這些空戰經歷卻很少有人知道。人們所知道的只是1981年到1985年間,敘以在黎巴嫩上空發生衝突的一點細節,所有這些還都是來自以色列媒體的一些片面報導。這些報導暗示,在戰鬥中,敘利亞的米格-23損失慘重,而且一無所獲,報導還說蘇聯根本不應該有這個型號的設計需求,而且該機,甚至還包括該機的武器系統,都明顯不是西方國家研製的同期機型的對手。但仔細一想,事情不完全是這樣的。相反,只是因為西方國家研製出了馬力更強勁、更複雜、造價更高的戰鬥機(這些飛機從來也不會以米格-23那樣的速度和數量進行研製和出售),另外還因為當盟國需要時,蘇聯要不是猶豫不決,要不就是缺乏供應最好的機型的能力,這兩個原因才最終導致米格-23在空戰中成為所謂的「羔羊」。
提起歷史上有名的戰鬥機,特別是在噴氣式戰鬥機中,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型號能在生產規模和生產速度上與蘇聯米高楊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3相比。而在蘇聯曾經研製的戰鬥機中也沒有哪一個型號能比被北約稱為「鞭撻者」的米格-23更能代表蘇聯戰術戰鬥機的設計理念。然而,反過來,又很少有哪一個型號的戰鬥機設計會象米格-23一樣引起如此多的非議。
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西方國家都在花大力氣研製性能更加先進的戰鬥機,面對這種情況,蘇聯沒有選擇生產機動性能更強的戰鬥機作為其對抗西方同期機型的設計方案,而是另闢蹊徑,尋求生產一種擁有超凡動力和高速度的戰鬥機。由於擁有較高的速度,該機將具備戰鬥控制權,根據需要選擇戰還是撤,同時該機構造相對簡單,適合大量生產,在惡劣環境中也可進行作業和保養。正是按照這種設計理念,與米格-21相比,米格-23在水平飛行狀態下的速度將更快,而且將具備更好的加速性能,另外其作戰半徑也將大得多,但在機動性能上卻比米格-21遜色不少。
為了滿足上述大多數的性能需求,米格-23將必須選擇一個新型機身,根據飛行規則,其機翼還必須是後掠翼的,這樣,當機翼向後掠動時,翼弦(翼弦是連接機翼的前緣與後緣的直線)將增大,從而就降低了機翼的展弦比(翼展和翼弦的比值,機翼展弦比大,續航時間長,飛機的經濟性好且起降安全,缺點是使得飛機結構變得複雜,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這樣的機翼將使飛機在低速飛行時,相對重量增加,但在高速飛行中阻力將減小。
另外在高速飛行中,當米格-23的機翼後緣縮回機身的時候,飛機的翼載重將會增加,飛機阻力將減少,這樣飛機在低空高速飛行時也會變得更加舒適。因而,米格-23就能以非常高的速度在低空作戰,而且其作戰半徑也將增大。但為了節省生產成本,簡化生產流程,米格-23的機翼只能實行三級變動(16度、45度和72度)。在一定的武器裝載量下,該機將擁有一個穩定的武器平臺,但機動性能明顯不足,這是結構簡單和造價低廉的必然結果,因此其性能總是被人排在美國的F-104和F-4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