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戰鬥機,北約稱之為「鞭撻者」。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1963年開始研製,1966年首次試飛,1970年投入生產並裝備前蘇聯空軍,1973年開始大量生產,1986年停產,生產總數逾4000架。米格-23有三種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機;C/MΦ型是制空型;У型是雙座教練機;MC是C型的出口型。除前蘇聯外,使用該型飛機的國家還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拉克、敘利亞、衣索比亞、利比亞、越南、古巴、波蘭和印度等。
技術性能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飛速度大,高空時達2.35倍音速,低空錶速達1350公裡/小時,且水平加速性好,利於低空突防、高速攔截和攻擊後脫離。但該機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機動性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音速的最小盤旋半徑為2200米,而它的對地攻擊型由於武器掛載量較大,航程較遠,低空突防速度大、裝甲防護較好,倒不失為一種對地攻擊能力較強的戰鬥機。
翼展:14.0米(後掠角18°40°)7.78米(後掠角74°40°)
機長:15.88米(不計空速管)16.71米(計空速管)
機高:4.82米載彈量:2噸
實用升限:18300米作戰半徑:1160米
最大起飛重量:18.4噸最大速度:M2.35(高空)M1.14(低空)
最大爬升率:160米/秒(2000米高度)230米/秒(海平面)
武器系統
掛架上安裝著K-13(AA-2)環礁空空飛彈的滑軌
各型米格-23戰鬥機機身內部均固定安裝1門23mm的ГШ-23雙管炮,備彈量200rds。米格-23有5個武器掛架:即左右機翼下各有1個,左右進氣道下各有1個,機身下中央有1個。最大載彈量2000kg,主要的外掛武器有K-13(AA-2「環礁」)和/或Р-60(AA-8「蚜蟲」)紅外型近距空對空飛彈、P-23P(雷達型)/T(紅外型)(AA-7「尖頂」)中距空對空飛彈、YB-32-57型火箭彈發射器(每個裝32枚57mm火箭彈)、ГП-9炮艙(內裝ГШ-23Л雙管炮其彈藥)和炸彈等。
技術背景
進入60年代後,從40年代就開始研究(德國Mep.1011)的變後掠翼技術開始走向成熟。我們知道: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於低速飛行。但當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會產生激波使阻力劇增。人們轉向後掠翼(包括三角翼),後掠翼不但可以延遲激波產生,而且超音速時產生的激波強度比平直翼小得多。但是大後掠翼飛機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長的滑跑距離才能起降,經濟性和安全性都不好。變後掠翼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一般的變後掠翼由固定的內翼和活動的外翼兩部分組成,內翼外側裝有貫穿機翼厚度的轉軸,外翼通過轉軸與內翼相連接且可在機械力的驅動下圍繞轉軸前後掠動。可變後掠翼變化範圍通常在20到75度之間,在此範圍內,由飛行員操縱調節後掠角,也可由電腦進行自動調節。變後掠翼解決了高低速飛行之間的矛盾。高速飛行時用大後掠角,飛機的阻力小,加速性好;低速飛行時使用小後掠角,機翼展弦比大,續航時間長,飛機的經濟好且起降安全,缺點是使得飛機結構變得複雜,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
研發過程
60年代初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的設計師們開始注意變後掠翼技術,他們分析了美國在研製第一種此類飛機F-111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同時根據自己的計算做了許多不同的模型拿到中央空氣動力研究院的風洞去作在不同狀態下(起降、亞音速、超音速)的試驗,試驗的結果說明變後掠翼確實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飛機的性能。
MiG-23DPD「非教徒」前機身安裝了兩具升力發動機
當時設計師們在結構和氣動領域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基本問題是要找到正確的位置來放聯接內外翼的轉軸,進而決定翼展和翼弦。另一個問題是要決定內翼(固定翼段)的形狀。其次還必須研製新的飛行控制系統。當時米高揚特意挑選了一批幹勁十足,創意多多的工程師們來組成研製隊伍,他們以創紀錄的速度解決這些大大小小的難題,迅速拿出了原型機的初步設計:新飛機將使用由飛行員掌握,三級變動(16度-45度-72度)安裝於上機身的可變後掠翼,將採用兩側進氣而不是米格戰機傳統上用的頭部進氣布局,頭部裝載的新型火控雷達將使戰機獲超視距作戰能力——可發射新型中程空空飛彈,將裝上大推力的渦噴發動機使飛機的外部掛載能力大大提高。新一代的青年近衛軍們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著,原型機很快就開始進入了裝配生產線。
MiG-23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他本人在1969年5月27日於辦公室中心臟病突然發作,被立即送入醫院,從此一病不起,經若干次大小手術後於最後一次心臟手術後不治去世。為紀念他,米高揚的辦公室內的擺設至今仍保持著他最後一個工作日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