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支點」戰鬥機傳奇(三)——最後的「支點」戰鬥機

2021-01-13 空軍之翼

米格-29K/KUB

  基於米格-29M的「支點」艦載型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但詳細設計工作直到1984年才啟動,米格設計局開始為蘇聯海軍的新一代1143.5級航空母艦研製米格-29K(9-31)艦載戰鬥機。

  由於該艦為滑躍起飛/攔阻降落設計(STOBAR),所以米格-29K需要配備推力更大的加力渦扇發動機,並且增加尾鉤以便在著艦中捕捉飛行甲板上的攔阻索。專為艦載型「支點」研製的新型RD-33K發動機具有所謂的緊急加力模式,使米格-29K能以高達177000千克的起飛重量滑躍起飛(第一起飛點),滑跑距離僅105米。米格-29K可以以22400千克的最大甲板允許起飛重量從第二起飛點起飛,此時滑跑距離增加到195米。

  為了適應航母操作,米格-29K配備了新機翼,可在三分之一展長處向內自動摺疊,該機還加強了起落架架、中央機身和機頭部分,並增加了平尾面積和尾鉤。

  兩架米格-29K原型機中的第一架311號於1988年6月23日首飛,1989年11月1日該機降落到「提比里西」航母(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號)開始了上艦測試。


米格-29K 311號原型機首次降落在「提比里西」號航母上

  第二架原型機312號在1990年下線,該機配備了全套航電設備,主要用於航電和武器試飛。

  由於1991年末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國防預算被大幅削減,導致米格-29K項目被擱置,俄羅斯海軍集中資源發展更重型的蘇-27K,也就是現在的蘇-33。


1994年,蘇-33在艦載機的競爭中最終獲勝,而米格-29K卻命懸一線岌岌可危

  隨著印度在2004年下達了價值7.4億美元的16架米格-29K/KUB訂單,重重危機中的米格公司獲得了期待已久的機會,恢復了已被擱置20年的艦載「支點」項目,並導致新型米格-29K的誕生。根據米格公司的說法,該機與第一代米格-29K完全不同。

  新米格-29K/KUB具有經過廣泛防腐蝕處理的全新單雙座共形機身,此外還有許多新系統。米格公司製造了兩架原型機,其中單座型代號9-41,雙座型代號9-47,分別於2007年1月20日和6月25日首飛,為印度海軍製造的第一架米格-29K生產型在2008年3月18日首飛。印度海軍在2009年接收了首批米格-29K/KUB,其全部重大研發工作在2010年基本完成,首批米格-29K/KUB在2011年交付完畢。印度在2010年3月又訂購了第二批29架米格-29K/KUB,在2012-2017年交付。


產品9.41的風洞模型,採用單雙座共形設計

  米格-29K/KUB擁有全新設計的機翼,具有大型後緣襟翼、前緣襟翼和與圓形翼尖。該機還在前緣邊條下方安裝了克魯格襟翼,在降落進近中向前翻轉打開,用於控制邊條渦流,提高著艦進近下滑道中的低速穩定性。上述高度自動化的機翼增升控制機構能顯著降低米格-29K的進近速度,這對於該機著艦至關重要。


在最終構型中,米格-29K增大了襟翼,並增加了邊條渦流控制器

  米格-29K的內油增加到5200千克,相當於6666升。該機擴大的機背內可多容納500升(390千克)燃油。米格-29K單座型的後座艙被用於容納一個630升/492千克油箱,雙座型內油減少了7%。


米格-29M/米格-35單雙座型具有完全相同的機身和座艙蓋,單座型的後座位置被塞入一個630升油箱

  米格-29K/KUB配備了KSU-9.41四通道數字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具有包線保護、自動油門和其他降低飛行員負擔的功能。飛控還具有一種特定模式,能提高空中加油時飛機的穩定性和可控性。

  在印度資金支持下,米格-29K/KUB項目在10年代初取得了穩步進展,最終促使俄羅斯國防部在2012年2月為俄海軍航空兵訂購了20架米格-29KR單座型和4架米格-29KUBR雙座型,這批飛機在2015年交付完畢。


單座米格-29K 941號原型機


米格-29K的航電

  米格-29K/KUB的航電包括PrNK-29K綜合化瞄準和導航套件,其核心是法佐特龍FGM-129「甲蟲」-ME雷達。機械掃描的「甲蟲」-ME具有多種空空和空地模式,並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最大探測距離150公裡,對雷達截面積5平方米的戰鬥機大小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20公裡。該雷達最多可同時跟蹤10個空中目標,並引導RVV-AE主動制導空空飛彈攻擊其中的4個。「甲蟲」-ME的空地模式中還包括高解析度地形繪製。


「甲蟲」-M機械掃描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其出口型是「甲蟲」-ME

  新的OLS-UEM光電搜索和跟蹤系統的傳感器位於風擋前方,視野左右+-90°,向下15°和向上60°。該系統集成了紅外、雷射和電視傳感器,具有空空和空地模式。在前一種模式下,OLS-UEM最遠能對45公裡外尾追空中目標實施自動跟蹤,迎頭最大探測距離為15公裡。

  印度海軍訂購的米格-29K/KUB裝備了法國泰雷茲公司的「頂視」(TopSight)頭盔顯示器,能控制光電傳感器、雷達、空空和空地飛彈的紅外和電視引導頭瞄向目標。該機還能掛載以色列IAI Elta公司製造的EL/L-8222自衛幹擾吊艙,可掛載於右翼外側掛架,並裝備了印度自製的Tarang雷達告警接收機。印度米格-29K/KUB的自衛設備還包括兩個俄羅斯製造的向下發射的APP-50A幹擾彈發射器,位於發動機艙外側,每個發射器容納16發乾擾彈。


俄羅斯海軍的米格-29KUBR,前座飛行員佩戴TopSight-E頭盔顯示器

  米格-29K單座型全數字玻璃座艙具有一個大型單色IKSh-1M平顯,視場26°,此外還有三個並排的6 x 8英寸MFI-10-7液晶,KUB雙座型的顯示器數量為7個(後座有4個)。MFI-10-7的解析度為1024 x 768像素,可顯示飛行/導航、瞄準和系統狀態信息,以及數字地圖。

  印度艦載「支點」的通信、導航和識別(CNI)系統是法國、印度和俄羅斯三國設備的大雜燴,該機安裝了法國薩基姆Sigma 95N慣導系統(INS),集成有GPS接收器,可進行精確導航和定位。印度製造設備包括無線電高度儀、TACAN短程導航系統,VOR/ILS/MRK導航輔助設備、IFF和UHF/VHF無線電、俄羅斯Polyot公司則提供了R-800L2 VHF/HF無線電以及R-098抗幹擾保密戰術數據鏈系統,用於分享目標和導航數據。

  俄羅斯海軍的米格-29K/KUB保留了Sigma 95N慣導系統,但使用俄制設備取代了所有印度和以色列設備,如使用SPO-150「粉彩」取代Tarang雷達告警接收機,使用NSTs-T取代「頂視」頭顯。


米格-35

  在研製米格-29M的同期,米格公司還推出了雙座型米格-29MRCA「產品9-15D」,作為單雙座共形多用途戰鬥機參與12年前的印度MMRCA中型多用途戰鬥機招標。2005年,米格公司將自籌資金製造的米格-29MRCA驗證機稱為米格-35,面向出口客戶。但米格-35在MMRCA招標敗於「陣風」戰鬥機之後一直未能吸引到國外客戶,直到2014年,米格-35項目才獲得俄羅斯國防部的資金。首批兩架全新製造的米格-35預生產型原型機於2016年11月首飛,被用於該機的國家試飛。2017年1月,米格公司在盧霍維齊為米格-35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宣布了「支點」戰鬥機的新生。


米格公司發布會上的米格-35S單座型

  根據米格公司的計劃,米格-35在完成開發和測試工作後,將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獲得俄國防部30多架的首批訂單,然後在2020年開始交付。但由於該機試飛的拖延,俄國防部直到2018年8月才訂購了6架米格-35,該初始批次主要用於測試和評估。據米格公司在2019年8月發布的最新消息,米格-35要到2021年底才能完成國家試飛。

  俄空天軍米格-35S單座型的米格公司內部代號是9-41SR,米格-35UB雙座型則是9-47SR,兩種戰鬥機具有與米格-29K/KUB相同的機身結構甚至相同的座艙蓋設計,只是取消了摺疊機翼和尾鉤。單座型後座艙空間被用於容納一個額外的400升油箱,該機機身壽命為6000小時或40年。

  米格-35使用與米格-29K/KUB相同的克裡莫夫RD-33MK加力渦扇發動機,軍用推力5400千克,加力推力9000千克,發動機壽命增加到4000飛行小時,大修間隔時間(TBO)提高到1000飛行小時。


2015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RD-33MK


全新航電

  為俄空天軍製造的米格-35S/UB保留了米格-29KR/KUB的法佐特龍「甲蟲」-M雷達,這是一種機械掃描縫隙陣列天線雷達,性能有所增強。該機的武器控制系統還包括OLS-UEM光電系統,同樣「借自」米格-29KR/KUB,此外還有NSTs-T頭盔瞄準系統。

  米格-35具有最新的自衛航電,由L-150「粉彩」雷達告警接收機、OAR飛彈逼近預警系統(包括安裝在機身表面形成球形覆蓋的六個紫外傳感器)和兩個安裝在翼尖的OLO雷射警告傳感器組成,此外該機還能掛載MSP-418K幹擾吊艙。


從左到右:米格-35機鼻的OLS-UEM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OAR飛彈發射與逼近傳感器、空中加油探管

  在2017年1月的官方演示中,米格-35掛載了T220瞄準吊艙,該吊艙由莫斯科的儀器儀表研究院(NIIP)提供,和機鼻的OLS-UEM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具有相同的傳感器性能,可用於目標探測和識別以及引導雷射制飛彈藥。


T-220瞄準吊艙

  米格-35的座艙布局也與米格-29K非常相似,主要由IKSh-1M單色平顯和三個MFI-10-7彩色液晶顯示器組成。


米格-35的座艙也與米格-29K一致

  米格-35的翼下有8個武器掛架,可掛載俄羅斯製造的大部分現代化空空和空地制飛彈藥。空空飛彈以RVV-SD(R-77-1)為代表,用於超視距空戰,此外還有RVV-MD(R-74M)視距內格鬥彈,該機的固定武器為30毫米GSh-301單管機炮。

  空地制飛彈藥包括兩種型號的Kh-29空地飛彈(分別是Kh-29T電視制導型和Kh-29L雷射制導型),以及具有多種引導頭的全新Kh-38空地飛彈、Kh-35U和Kh-31A反艦飛彈以及Kh-31P/PD高速反輻射飛彈。米格-35還能投擲KAB系列衛星、雷射和電視制導炸彈以及「雷霆」(Grom)新一代制導滑翔彈藥。

  米格-35最大載彈量6000千克,翼下四個掛架為「溼式」,各可掛載一具1150升副油箱,發動機艙之間的機腹還可掛載一個2200升副油箱。米格-35機鼻具有伸縮式空中加油探杆,也可在機腹掛載一個PAZ-MK加油吊艙作為「夥伴」加油機為其他戰鬥機實施空中加油。


米格-35與米格-29的外形區別

  根據米格公司的說法,由於米格-35使用了特殊塗層,因此該機的雷達和紅外特徵都有所降低。


米格-29M/M2

  米格-29M/M2相當於米格-35的降檔出口型,同樣基於米格-29K/KUB的機身和系統,並去掉了尾鉤和摺疊機翼。

  該機在00年代末問世後向多個國家推銷,但只獲得敘利亞12架訂貨,由於敘利亞內置的爆發,這批飛機從未交付。最後在2011年,敘利亞訂單僅製造出了兩架飛機,分別是米格-29M單座型741號和米格-29M2雙座型747號,被米格公司廣泛用於新一代「支點」的試飛和演示。


米格-29M2雙座型747號

  最終米格-29M/M2在2015年獲得埃及46架的訂單,總價值約20億美元,首批飛機已經在2017年交付,至今因技術原因已經墜毀兩架。

  作為出口型,埃及的米格-29M/M2在雷達、光電瞄準系統、通信系統、電子戰系統以及識別敵我系統上與俄羅斯自用米格-35都不同。


埃及米格-29M2 811號



終極支點

  在2019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米格公司展出了米格-35的終極出口型,並將該機宣傳為4++代戰鬥機。據說這種米格-35使用了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的一些技術。

  「終極支點」在外觀上最引人注意的變化是該機增大的垂尾,垂尾頂部不再切尖,並且後緣前掠,這些改進可能是為了增強空氣動力性能並進一步提高飛機在大迎角下的可控性。


米格-35的新垂尾

  這種面向出口客戶的新型米格-35具有進一步完善的機身設計,並由經過升級克裡莫夫RD-33MK發動機提供動力。該機將具有模塊化的航電套件,除了「甲蟲」-A/AM有源相控陣雷達和T220瞄準吊艙外,還將裝備俄羅斯研製的衍射平顯,新雷達能夠同時跟蹤多達30個空中目標。


「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


相控陣雷達

  和米格-35一樣,「甲蟲」有源相控陣雷達也是一個曠日持久的發展項目,並同樣起源於印度的126架「中型多用途戰鬥機」(MMRCA)招標。

  米格公司在2007年初改裝了一架米格-35D技術演示機,該機改裝自米格-29M2 154號雙座機,對米格-35的全新氣動設計、先進座艙和新型航空電子系統進行了廣泛測試。2007年初,該機首次安裝「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尅是各種地面和飛行測試,2008年10月底,「甲蟲」-AE裝上全套收發模塊後開始測試,雷達在各種模式下運行穩定,基本滿足設計目標。

  印度最後在2012年選擇了法國「陣風」,使米格-35和「甲蟲」-AE的研製雙雙陷入停滯,直到俄羅斯國防部兜底米格-35項目,承諾讓俄空天軍裝備該機。法佐特龍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公布專為「支點」家族研製的最新「甲蟲」-AME雷達。

  「甲蟲」-AME也被稱為FGA50,既可以裝備米格-35多用途戰鬥機,也可被用於老式米格-29「支點」戰鬥機的升級。該雷達有652個收發模塊,每4個模塊被製造成一個模組共163個模組,相控陣天線直徑0.7米,對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大約160公裡,並可同時跟蹤30個空中目標。「甲蟲」-AME無論在多目標交戰能力、掃描精度、處理速度上都遠優於「甲蟲」-M,不僅提高了抗電子幹擾能力,還具有一定的主動幹擾能力,可以同時工作在上視和下視模式,並使用多種模式進行探測和分類,並攻擊其中的多個目標。該雷達上身之後,米格-35的對空和對地性能都將會有質的飛躍。


「甲蟲」-AME

  2017年年底,「甲蟲」-AME第一臺樣機裝在米格-35上開始測試,當時法佐特龍稱整個測試過程要持續兩年。在2019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甲蟲」-AME真身隨米格-35在莫斯科航展上的露面,這不僅使米格-35成為第一架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俄制4++代戰鬥機,在航電水平上超越了蘇-35和蘇-30SM,還吸引了國外買家的注意,法茲特龍稱一些米格-29國外用戶已經表示出對該雷達的興趣,其中一個國家已經表示打算用這種相控陣雷達來升級自己的米格-29戰鬥機。

  經過數十年發展後,「支點」也和「側衛」戰鬥一樣迎來了自己的終極發展型,儘管該機銷量遠沒「側衛」景氣,但米格公司始終不曾放棄,不斷對「支點」的進行重大改進,挖掘該機基本設計的潛力。與最初的米格-29 9-12相比,現在的米格-35已經徹頭徹尾成為一種全新研製的戰鬥機。


相關焦點

  • 米格-29「支點」戰鬥機傳奇(二)——「支點」的進化
    隨後「支點」80年代下半葉又進行了一次升級,也就是米格-29S 9-13S。該機於1989年1月首飛,該機通過增加兩個1150升的翼下副油箱來部分解決了航程不足的問題,最大轉場航程達到2900公裡。  9-13S還升級了新型N019M「黃玉-M」雷達,針對戰鬥機大小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提高到100公裡,具有追10打2的能力,並提高了抗有源雷達幹擾的能力。
  • 為什麼印度航母選擇米格29而非蘇33?航母不能搭,俄羅斯造不了
    為什麼維克拉馬蒂亞號航空母艦搭載的是被譽為桅杆保衛者的MIG-29K戰鬥機,甚至於印度自製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也將把MIG-29k作為艦載機。 那麼為什麼在印度與俄羅斯在2004年籤訂航母0元送合同的時候,要將配套艦載機定位MIG-29K海支點而非大長腿的SU-33海側衛呢?
  • 俄羅斯米格29戰機,剛剛被擊落!大出風頭的卻是米24直升機!
    9日,俄羅斯一架米格-29戰鬥機,在利比亞被擊落!飛行員跳傘,驚險的降落到了地面。一架米-24武裝直升機執行了極少出現在媒體上的救援行動,飛行員登上米-24特殊的乘員艙,安全離開。據來自墜機現場的社交媒體照片,以及西方媒體的報導,這一架米格-29戰鬥機在利比亞上空作戰時被擊落。
  • 米格-23戰鬥機簡介
    米格-23戰鬥機,北約稱之為「鞭撻者」。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1963年開始研製,1966年首次試飛,1970年投入生產並裝備前蘇聯空軍,1973年開始大量生產,1986年停產,生產總數逾4000架。
  • 第三代戰鬥機的巔峰之作——麥道F-15「鷹」式戰鬥機
    我暫且將「鷹」式戰鬥機的成功秘訣按照優先度分為三個部分:整體設計思路,氣動外形,發動機,有的人也許會奇怪,為什麼發動機會排在那麼後面,實際上不光F-15,幾乎所有美制戰鬥機都能按照優先度套用這三個標籤,因為在發動機領域,英國的羅羅公司難道不配同普惠、通用電氣一道叫板嗎?
  • 法蘭西絕唱:幻影2000戰鬥機,最後一款大三角翼無尾布局戰鬥機
    即使在今天,幻影2000H戰鬥機也是印軍中最先進的戰鬥機,其航電火控和機載武器系統甚至足以和印軍引以為豪的蘇-30MKI雙發重型戰鬥機相抗衡。印度最初採購幻影2000戰鬥機,其主要目標是作為空優戰鬥機使用,因為在1980年代,印度依然依靠老式的蘇制米格-21、米格-23等戰鬥機作為主力戰鬥機,而當時的巴基斯坦已經獲得了先進的美式F-16A型戰鬥機,這種戰鬥機以優越的格鬥空戰能力聞名於世,當時印度空軍沒有一款戰鬥機能夠和F-16抗衡,當時蘇聯最後的蘇-27、米格-29等第四代戰鬥機尚未研製成功
  • 被謠言埋沒的戰鬥機,米格-23一樣有戰果
    米格-23戰鬥機存在的"先天不足"就是說,由於在研製米格-23的時候,蘇聯的電子工業特別是自動化系統非常落後,儘管米格-23戰鬥機採用了可變後掠翼的設計,但是卻不能很好的發揮可變後掠翼的優勢。由於缺乏 飛控計算機配合,所以米格哦-23隻能使用手動操控飛機的後掠翼變化,且只能依照16°、45°和72°三個固定角度操控,而不能像美軍的F-14戰鬥機那樣實現"無級變速"。
  • 米格-23MLD挑戰西方戰鬥機
    (英)戴維·萊 王詠梅 編譯  1997~2002年,「鞭撻者」已從俄羅斯、獨立國協及東歐國家的空軍中退役,但在第三世界國家米格-23仍在擔負作戰任務,相對於這些國家擁有的米格-29而言,米格-23的出勤率更高。在「自由伊拉克」行動前,伊拉克空軍曾有30多架「鞭撻者」保持著戰鬥準備狀態。
  • 戰鬥機史十大名機 世界十大知名戰鬥機
    當得知米格-29的頭盔瞄準具和R-73空空飛彈的組合可以極大地擴展空戰攻擊範圍時,西方在長時間裡第一次感到了技術優勢也許正在流失。東西德合併使美國空軍首次可以從容地、系統地評估米格-29的真實性能。 通過多次與F-16和其他美國戰鬥機的對抗演習,米格-29的優越機動性和火力得到了證實,但其落後的人機界面也使西方飛行員大開眼界。最突出的問題還在於航程。
  • 紅色鞭撻者——米格-23戰鬥機,可變後掠翼是亮點
    在冷戰漫長的歲月中,米格設計局曾經設計了諸多先進的戰鬥機,不過有一款戰鬥機技術上雖然先進,但是卻缺乏存在感,這就是米格設計局設計的第二款前線戰鬥機——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它是蘇聯第一款採用可變後掠翼技術設計的單發單座戰鬥機,由於採用了可變後掠翼技術,因此該機同時兼顧了低速起降性能和高速攔截作戰
  • 2020世界十大現役戰鬥機
    35(俄羅斯) 北約代號:支點-F 基本信息 類型——多功能戰鬥機 首飛——2007年2月7日 服役——2019年 設計——俄羅斯米格航空器集團 衍生自
  • 蘇俄戰鬥機史上二代機的代表之作,米格23一直生活在毀譽參半之中
    作為蘇俄戰鬥機史上的二代機的代表之作,米格-23戰鬥機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生活在毀譽參半之中。雖然說它是作為米格設計局的第一種重型戰鬥機出現的,但是由於在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表現不佳,不但比不上F-15戰鬥機,也遠遠低於F-16戰鬥機。所以一度聲名狼藉。
  • 米格-25的傳奇故事
    米格-25是前蘇聯在1960年代研製部署的一種高空高速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在冷戰時期曾出口過敘利亞、伊拉克、印度等國家,至今仍活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米格-25三視圖米格-25傳奇故事之一:突破熱障米格-25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研發中的XB-70轟炸機與A-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
  • 鞭撻者之血:米格-23戰鬥機中東戰史(組圖)
    被美國富商作為私人收藏購買的某中東國家的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鞭撻者之血--米格-23聞所未聞的故事⊙ 雖然有許多國家的空軍都曾運用米格-23戰鬥機遂行作戰任務相反,只是因為西方國家研製出了馬力更強勁、更複雜、造價更高的戰鬥機(這些飛機從來也不會以米格-23那樣的速度和數量進行研製和出售),另外還因為當盟國需要時,蘇聯要不是猶豫不決,要不就是缺乏供應最好的機型的能力,這兩個原因才最終導致米格-23在空戰中成為所謂的「羔羊」。
  • 「梟龍」戰鬥機_中國製造_網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向成都飛機公司(成飛)提出,共同在殲-7M的基礎上研製新戰鬥機。巴方將此定名為「佩刀Ⅱ」方案,中方定為殲-7CP。從當時公開的資料看,基本思想是在殲-7的基礎上採取與殲-8Ⅱ相同的兩側進氣道、翼根前緣增加了前緣襟翼,換裝發動機,以研發一種「準三代戰鬥機」。由於以殲-7M為基礎,國外稱之為「超7」。
  • 貝卡谷空戰,米格-23戰鬥機為何F16吊打,毫無還手之力
    貝卡谷空戰,米格-23戰鬥機為何F16吊打,毫無還手之力貝卡谷空戰,以色列動用F16(美國戰鬥機)對付敘利亞的米格-23(蘇聯戰鬥機),從小到大看到的這次空戰都是90:0或者82:0,敘利亞的空戰無一勝績,被以色列全殲。
  • 印度米格-29和中國殲-15誰更勝一籌?印網友:米格-29吊打殲-15
    如今多國之所以看重航母,是因為航母是唯一能夠搭載幾十架艦載戰鬥機水面戰艦,可憑藉著這些艦載機奪取海上制空權,遠離本土對敵進行軍事打擊。提起艦載機,目前世界上出名艦載戰鬥機有6款,其中有美國的F-35、F/A-18,俄羅斯的蘇-33、米格-29K,法國的陣風戰鬥機,以及中國的殲-15。俄羅斯的米格-29K戰鬥機是為了出口給印度研製的一款艦載機,用於「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後來俄羅斯海軍也採購了少數米格-29K艦載機。
  • 世界上飛行最高的三架戰鬥機,美國最先進的戰鬥機不是第一
    1、F-22猛禽美國的F-22猛禽戰鬥機是目前飛行高度最高的戰鬥機之一。F-22戰鬥機於1997年開始生產,一直到2011年停止生產。原因是美國軍事部門對F-22得出了一個結論,F-22的製造成本過高和機動性低,所以決定將資金用於F-35多用途戰鬥機的開發和生產。F-35戰鬥機雖然更先進,但它的飛行高度仍不及F-22。F-22猛禽最高能達到20000米,而F-35最高只有18200米。
  • 超音速時代的來臨,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17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高亞音速戰鬥機,由米格-15發展而來,米格-17系列各型戰鬥機總共生產超過10000架,除蘇聯生產外,還授權中國、波蘭和捷克等國仿製,我國的仿製型號為殲-5,其最終被超音速的米格-19戰鬥機取代。
  • 事後復盤,殲20戰鬥機一飛沖天,不辱使命
    殲10戰鬥機來的太遲太晚,和F22戰鬥機同年,但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是,成飛真正雄起了當然,殲10戰鬥機出現還是太晚了,2003年才裝備部隊,以此同時美國F22戰鬥機批量生產也開始了,美國類似技術水平的三代戰鬥機F15和F16在1975年和1978年面世,晚了25年,而俄羅斯的三代機米格29和蘇27在1986年小批量服役,晚了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