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您可能不相信,十多萬年前,遠古人類就已經和膠結下了不解之緣。
冰河時期的粘接
在天寒地凍的「冰川世紀」,一些聰明的尼安德特人就發現了天然焦油的粘接效果。
他們把石塊和木棒捆綁在一起,再配合以焦油固定,使武器變得結實耐用。這樣才能更安全有效地圍獵體型碩大的猛獁象。
模擬尼安德特人打猛獁
古埃及的膠黏劑
跨入文明時代後,膠黏劑粘接起了更有趣的人類生活。
2015年,一個發生在埃及博物館的「事故」,為人們揭示了在古埃及廣為使用的天然膠——蜂蠟。
當時,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黃金面具上的鬍子被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小心碰掉了。在謹慎嚴肅的修復過程中,專家們發現,黃金面具上的鬍鬚原本竟是用蜂蠟粘接的。
圖塔卡蒙黃金面具
那時的蜂蠟不僅可以用於粘接,它還是古埃及女性們的最愛。她們甚至還將蜂蠟用作自己美化肌膚的脫毛利器。
蜂蠟
中國的粘接史
中國的歷史上也同樣有著種種粘接傳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河姆渡遺址的發掘,一件斑駁卻顏色依舊鮮豔的暗紅色木碗揭示了生漆的歷史源頭。
河姆渡朱漆木碗
距今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們就已經懂得如何收集和使用生漆了。
匠人們不僅將它用於器具的表面保護,還會將之與顏料混合塗刷,形成彩繪,起到裝飾作用。
如膠似漆,正是描述了膠和漆密不可分的關係。
漆樹
從植物而來的膠黏劑
生漆雖好,但來之不易。日常生活裡,人們更需要一種簡易方便的膠黏劑。
作為農業大國,人們將製作膠黏劑的原料首先對準了身邊種植出來的糧食。我們熟悉的漿糊就由此而生。
製作漿糊
逢年過節,一鍋黏糊糊,熱騰騰的漿糊,粘起了春聯,粘上了窗花,也粘接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
貼春聯
從動物而來的膠黏劑
除了這些植物膠,歷史上的匠人們最愛用的還有動物膠。
無論是豬鰾膠還是魚鰾膠,都是能工巧匠們的必備之物。赫哲族在製作他們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魚皮衣時,必然會用到魚鰾膠。
直到今天,我國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楊福喜,為了保證一張弓的韌性和靈活度,仍會沿襲豬鰾膠複雜的製作傳統,只為給弓體用上最佳的粘合劑。
國家非遺項目「聚元號」弓箭製作傳承人
楊福喜
膠黏劑進入人工合成時代
動物膠雖好,但受不了嚴寒和高溫,環境一旦驟變就會讓它失去粘接力。
1905年,美國化學家列奧·亨德裡克·貝克蘭的一次實驗,意外反應出了一種既不怕水,又不會熔融的黃色膠狀物。
為了弄清這種物質,貝克蘭花了4年時間研究,最終發明出了鼎鼎大名的酚醛樹脂,帶領著膠黏劑進入了人工合成時代。
列奧·亨德裡克·貝克蘭
潛力無限膠黏劑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二戰時期,飛機製造商們完成了膠粘飛機的創舉。
用膠粘接飛機部件,縮短了製造周期,還大大減輕飛機的自重,可謂是一舉多得。但在當時,大家都對膠粘飛機的安全性保持極大質疑。
可不久後的一起飛機墜毀事故,卻讓膠黏劑大名遠揚。人們驚奇地發現,整個飛機其他部位都破碎不堪,但唯獨膠粘部位仍完好無損。
自此,人們不再懷疑膠黏劑的強度。
粘起現代生活的膠黏劑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膠黏劑得到了快速發展。利用它隨貼隨用的特點,便利貼誕生了。
便利貼
當下,無論是智能化電器、高速列車還是太空梭,各個領域都有膠黏劑的身影。
就連牙齒修復、人體傷口的快速處理也離不開它。
牙齒修復
試想一下,若沒有了膠黏劑,我們的生活會不會也因此失去與世界的眾多粘接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央視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