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產科幻小說《摘星》看如何用有限角色增強小說層次感

2020-12-08 drizzle小雨雲舒

文言文名篇《口技》短小精湛,文採斐然,令許多讀者印象深刻。特別是其結尾「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一句,五個「一」並列,表達出善口技者在有限的空間內利用有限的物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畫面」,顯示其技藝之高超,令人心悅誠服。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小說層次感的構建。

小說的層次感

作為讀者,除了關心基本的時間、人物和地點,對於小說的層次感也尤為敏感。

通俗來說,層次感的直觀表現就是它能否引發讀者在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或是在某一角度進行深入思考。更簡單一點,就是讀者讀完有沒有感覺到這本小說「填飽了肚子」。

以劉慈欣的科幻佳作《三體》為例,其出場人物眾多,性格各異,在書中承擔的使命也各不相同。時間維度更是自文革時期延展至宇宙即將毀滅的未來,既有我們熟悉的一切也有我們難以想像的場景。更不要說《三體》在思想內涵上已經有振聾發聵之功效,不管是從廣度還是深度來看,讀者對於《三體》可進行分析討論之處都不少,即讓讀者可以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交流。

再以餘華的名作《活著》為例,其本身的內容並不複雜,文本字數也不算多,但是因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激烈的表達方式,以讓主人公福貴「遭遇了那個年代所能遭遇的一切不幸」為載體,傳達出直擊人心的強烈情感,讓讀者無法不為之動容,也無法不對此進行思考。

即使是消遣式地閱讀,讀者也會自然而然地希望儘量少一些廢話,多一些層次感,使其讀完後至少能覺得心滿意足。

富有吸引力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情節,引起共鳴的感情輸出,這三者可謂是吸引讀者的利器,小說的層次感也多半以這三者為基礎而建立。

對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作者,若想在這三方面達到期望的目標,難免要落入拖沓、冗餘的陷阱。

——誤以為儘可能用字數來彌補筆力的不足能達到一樣的效果,實際上反而凸顯了作品的缺陷,讓讀者一眼就看出作者未能駕馭自己筆下的人物、情節和感情。

換句話說,以有限的字數來增強作品的層次感顯然比堆疊字數更勝一籌。

字數受限,以上三方面的描寫也受限。

最基本的,人物的存在就會被極大的限制。再沒有空間去讓各式人物輪番登場、互動以推動故事情節,反而要力求在把僅有的人物塑造妥當的前提下將故事敘述完整、表達清楚,且能吸引讀者,這對作者才是真正的考驗。

這一點上,國產科幻小說《摘星》可謂一流。

《摘星》封面

《摘星》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高雲等人在太空中試圖將一個重要的星球運回地球。在這期間,他們遇到了作為星球守護者的晶體文明的反覆攻擊。同時,幾人內部也並非團結一致,充滿了陰謀和詭計的味道。經歷一番磨難後,最終幾人各得所安,各自開始新的生活。

聽起來是一個老套的熱血故事,然而其亮點在於,整個波瀾壯闊故事的核心部分只有五個角色:高雲,心鏡,方慧,伊迪薩,鑭。

縱覽整書,這種特意將故事局限於有限的空間與人物之間的設定,非常像本格派推理小說的特點。讀者們都知道,本格派推理小說之所以有這樣約定俗成的特點,是為了讓作者可以專注於構建匪夷所思的犯罪手法,也讓讀者可以心無旁騖享受推理的燒腦快感,而不必擔心忽然出現其他角色引入的可能性。

科幻小說與推理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的核心是謎團的構造和解謎的過程,而前者沒有此類定式可遵循。

那麼,《摘星》是如何做到利用有限的人物角色來豐富故事的層次感呢?

以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增強小說層次感

毫無疑問,作者在設定主要人物角色時,必然會將其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綜合考量。

「過去」來解釋「現在」的行為動機和心理歷程,「現在」又為「將來」打下鋪墊,使故事收尾不致突兀離奇。

雖然對於讀者而言這三個階段各自有清晰的邊界,但對於人物本身,這三者首尾相接,過渡平滑。

在《摘星》中,初登場的幾人都看似單純無害,性格各有特點。臨時組隊的他們之間充斥著陌生和戒備的氣息,符合通常情況的發展。

隨著敘述展開,讀者會逐漸意識到幾人並不只是「現在」有所糾葛,而是在「過去」也有交集。

最開始,高雲、心鏡的身份只是部隊機甲的駕駛員,伊迪薩是他們的訓練長官,方慧和其助手鑭則是素未謀面的科學家。

之後高雲被襲擊的過去、心鏡尋找姐姐的執念、方慧對真理的渴求、伊迪薩的身份等一一揭露,讓敵友的情勢越發撲朔迷離……

平心而論,即使將幾人設定為此前毫無瓜葛,依靠角色不同性格之間製造衝突,也完全可以將「摘星」的故事講述得高潮迭起。

然而,這樣一來精彩程度就要大打折扣,其所損失的並非「摘星」過程本身,而是讀者無法對於角色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地探討,只能藉由他們各自毫不相干的過往來對「現在」的行為進行分析,而無法去體會人和人之間交錯的命運對故事的影響

以方慧和鑭的身份互換為例,如果男主人公高雲的過去與二人毫無關係,那這一互換的動機雖然可以理解為是方慧為了保險而故意設置,但是對於高雲而言就失去了意義,這一設定的作用也就極其有限。正因為高雲的過去中存在著關於方慧和鑭的謎團,她們的偽裝在被高雲戳穿時才更讓人吃驚。

以想像力的具象化增強小說層次感

《摘星》的另一個特點在於作者傑出的想像力和將其具象化的筆力。

科幻作者的想像力總是令人嘆為觀止,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裡有囊括2500顆星球的超級帝國,還將地球變成了一顆充滿放射性物質的死星;《三體》中冬眠也好進入太空也好已經是小兒科,直接用二向箔把太陽系二維化才叫大手筆;《海伯利安》裡時間逆熵的存在讓一個成年女孩兒實現了真正的逆生長,最後她在父親的懷裡消失得無影無蹤。

有了卓越非凡的想像力,還要有能將它描寫得栩栩如生的筆力,否則無法給讀者以畫面感,再精彩的想像也只能變成作者的自言自語。

《摘星》中想像力得到充分展示的部分並非落筆於主人公身上,而在於對「敵人」的描寫。

在整本書開始四分之一的部分,主人公們就遭遇了第一次襲擊,敵方是「一臺巨型場發射電子槍,它有月球一般的體積,尖端卻只有一個原子」。

第二次的敵人是可任意變換形態、任意組合的超導體,其構成元素數量之多,可覆蓋在摘星計劃的目標星球表面,以至於主人公們一開始誤以為它就是可以降落的地表;

第三次襲擊的敵人可控制原子的無規則熱運動;

第四次襲擊的敵人是行星尺度的石墨烯;

第五次襲擊的敵人是行星量級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是以人類目前的科技只能觀測到極少量的物質形態;

第六次襲擊的敵人是一個反物質恆星,它將倖存的高雲、方慧和鑭逼入了目標星球的星體內。

這六位敵人的形態,可以說比《三體》中的三體星人還要令人吃驚——它們已經無法用生物學的概念去描述,只能用物理學概念來概括一二。

接連不斷出現的專業詞語成功塑造出令人敬畏又緊張的氛圍。難得的是,作者並非單純掉書袋,而是將其應用於戰鬥情節。在與敵人作戰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戰術和有效打擊都是基於對敵方物理學上的認知而推測出的弱點。

換句話說,從科幻作品格外強調的科技邏輯層面而言,對於敵人的設定並非空架子,而是切實在整個故事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閱讀到的內容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堪稱燒腦,使得閱讀體驗快感十足。儘管乍一看容易被各種拗口的名詞和英文縮寫拒之門外,但是隨著主人公們對敵人的分析和進攻,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能理解作者科技感十足的設定。

換言之,本書對於整體背景以及敵人的諸多設定十分新奇,且對戰鬥情節的描寫張力十足,讓讀者得以收穫不同於閱讀一般內容的獨特感受。

顯然,這也可將讀者「餵飽肚子」,使其閱讀後回味無窮。

這一角度所增強的小說層次感在於幫助讀者拓寬了思維,給予了讀者非比尋常的震撼體驗,與以複雜的人物關係增強小說層次感相比,這種方式更為「硬核」。

如果說後者的難點在於設計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把握人物的情感變化,那前者的難點則在於硬性的知識儲備。考慮到作者付強的北大物理學博士背景,這一方面的突出表現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一方法的一個突出好處是它與最關鍵的人物塑造關係並不是十分密切,二者之間儘管有所關聯,卻可輕可重,全看作者是想將其僅作為背景設定還是運用於故事的發展之中,兩種方式都不乏佳作。

常言道,讀一本好書,先是越讀越薄,再是越讀越厚。書自然還是那本書,字字句句都不曾改變,但是若其本身層次感豐富,讀者每次閱讀都盡可以挖掘新的思考點,自然覺得書中內容也越發豐富。

任何一位小說作者,當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讓讀者一讀再讀的價值,那麼如何在有限的字數內利用有限的角色豐富故事的層次感,這一點可以參考科幻小說《摘星》的方法。當然,本書的優點並不限於此,在此不再進行贅述。

相關焦點

  • 國產巔峰科幻小說《三體》最有望成為國產《復仇者聯盟》的電影!
    2015年8月《三體》獲得世界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雨果獎」,是國產科幻小說的巔峰作品《三體》講的是宇宙的黑暗森林,每個星球的生命都在為追求自己文明的延續而不擇手段,甚至毀滅其他星球,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2013年年底一個叫劉慈欣的作家寫的科幻小說《三體》開始被眾人熟知,酷愛小說的我自然不例外的看了,看過之後被書中天馬行空的想像和複雜的人性所折服,寒毛倒立,看誰都覺得是外星生物。
  • 用科幻小說來預測未來技術,靠不靠譜?
    編者按:科幻小說的超凡魅力之一,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閱讀過去的科幻小說,我們總會發現其中一些設想在現在成為了現實。但是細心來看,每個科幻作者都無法跳出時代背景的限制。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在現在的科幻小說中管窺未來的技術發展呢?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假如讓我下個簡短的定義,我會稱科幻小說是「變化的文學」,但我也喜歡用「全人類的文學」這個定義,這與奧爾迪斯那個稍長的定義相似:「科幻小說是對人的定義以及人在宇宙間的角色的一種探求,這個宇宙存在於人類先進而混亂的知識(或科學)之中……」科幻小說之所以難以定義,是因為科幻小說難以像其他類型小說那樣用某種行為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時間:2017-03-02 04:3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來啦,2017年都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呢?
  • 本土科幻小說《AI迷航》銷量翻40倍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強勢帶動本土科幻小說暢銷。《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整個科幻文學板塊也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本土科幻小說《AI迷航》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
  • 《流浪地球》帶動國產科幻小說熱賣《AI迷航》銷量狂翻40倍
    近日,《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帶動國產科幻小說暢銷,先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緊接著,整個科幻文學板塊被帶動,由讀客文化出品的國產科幻小說《AI迷航》一夜之間躍入噹噹小說暢銷榜第17名,銷量猛翻40倍,業內人士感慨「2019年科幻元年開啟」。《流浪地球》的火爆熱映,全線帶動劉慈欣作品的熱銷,除了《流浪地球》,劉慈欣其他長篇作品、短篇作品也帶動明顯。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在崇尚閱讀的中學時期,優秀國產科幻文學《三體》成了眾多青少年必讀的小說,再後來,影視作品《流浪地球》的熱映,神奇的太空,無限的宇宙,小說中的高科技,更是以無限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青少年對於科幻的暢想,科幻的種子正在當代青少年心中悄然長大。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是件很酷的事兒,於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對科幻創作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有人決定試一試,讓AI來輔助人類,寫科幻小說。在這個項目上,從現在起直到12月,11位作家將藉助「AI科幻世界」這個工具,創作不一樣的科幻文學作品。1000多塊顯卡上訓練的中文生成模型,用了300GB的中文語料,其規模與GPT-2 Large相當,訓練完畢後又用了少量故事數據做微調。
  • 科幻小說入選高考全國卷?孩子再不閱讀,將來連題目都看不懂!
    今年的高考全國卷Ⅲ裡,一道語文閱讀理解材料節選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微紀元》。一位考生考完後興奮地說道:「我們班好多人都是科幻小說愛好者,讀過劉慈欣的小說,沒想到成了考試範圍!張泉靈曾在微博上分享過兒子讀科幻的趣事:孩子讀科幻小說,正是這樣在無形中培養高層次的思維認知:如何在身為個體的限定之外,去認知宇宙,去反觀人類,去應對未知?
  • 盤點《流浪地球》大火前後的那些科幻奇幻電影小說
    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票房大火,也創造了國產科幻的高峰。在《流浪地球》前後,還有哪些具有科幻奇幻色彩的電影小說呢?一起來看看。《被光抓走的人》《被光抓走的人》很多科幻電影表面上看有著超越現實的情節,」,可是在科幻背後,男女主純潔浪漫的感情還是騙走了不少的眼淚,也許往往科幻只是外殼,而其中的共情才是一部作品最大的力量。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科幻成為出版界C位出道的典範——電影《流浪地球》口碑爆棚、票房大賣,也因此帶動了一股科幻小說熱潮。一批新近亮相的國內中青年作家科幻小說紛紛登上熱銷榜,原本小眾的本土原創科幻文學迎來新春氣象。
  • 科幻小說《高鐵》:韓松科幻小說中的速度悖論
    2年之後,這個想法兌現。2006年,他又用一本《紅色海洋》討論中國崛起中的新的世界秩序,這也在兩年之後被西方學者的學術專著所深入闡述。我相信這位學者沒有讀過韓松的作品。而韓松也沒有聽說過這位作者的想法。那麼,他們是怎麼不謀而合的?  2010年,韓松再度用小說《地鐵》震撼讀者。在作品中,中國地鐵發展過快,速度過快,發生了嚴重事故。
  • 看完流浪地球不過癮?下面這些科幻類災難小說值得一看
    本期為大家推薦的小說都是以科幻災難為主題的,相信大家都還記得今年的賀歲電影《流浪地球》吧,這可是給我們這群科幻迷們大飽眼福了,而《流浪地球》其實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樣類型的小說會給人帶來非常強烈的內心震撼,在災難面前,人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那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呢?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中華讀書報:讀您的科幻小說總覺得包含很多隱喻。可是,讀者對此的理解好像很難和您不謀而合,也許有過度闡釋之嫌?  韓松:這個話題要分不同情況來看。有的讀者看我的科幻小說會覺得看不懂。有些讀者則很容易看明白,他們知道我在表達什麼,想的和我要表達的比較接近。也有讀者看了我的作品之後會解讀出更多意思,有所發揮。這種情況其實對我也挺有啟發。
  • 今年讀了6部國產科幻小說,軟、硬科幻各具特色,腦洞獨具匠心
    2020年已經過了大半了,今年又出版了什麼好看科幻小說呢,尤其是本土創作方面的。跟隨小編梳理一番吧,說不定會有你喜歡的哦!《詭秘之主》 愛潛水的烏賊 著蒸汽朋克的奇幻克蘇魯世界!科幻呢,科幻在哪兒呢?科幻元素就被藏在一些小小細節當中,把科幻當日常來寫,如羚羊掛角一般,確實是梁清散老師的風格了。《小蘑菇》一十四洲 著小蘑菇呀小蘑菇,可不可以吃掉你呀~一本廢土末日題材作品,主角當然是一隻小蘑菇啦,不過異變成了人類。講述異種和瀕臨滅絕人類之間的平衡,既是生存平衡,也是倫理平衡。
  • 啟蒙視野下的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流變
    由於主流文學與科幻小說的長期隔閡,致使科幻小說的啟蒙思考難以形成對主流文學啟蒙觀的補充,如何消除隔閡,確立科幻小說的文學價值和地位,任重而道遠。本文轉載自《學術月刊》2019年第4期,注釋從略。1980年代根據葉永烈的科幻小說《碧島諜影》改編的連環畫。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幻小說在繼晚清和新時期初之後,掀起了第三輪創作熱潮。
  • 看完《星際穿越》,再來拜讀高階科幻小說 對宇宙的探索上 小說比...
    當然要推《三體》系列  看完《星際穿越》後有相當部分觀眾激動不已,因為他們發現電影和劉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說《三體》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由此大呼:諾蘭把《三體》提前拍出來了……但劉慈欣在接受採訪時認為,《三體》無論從場景上還是人性描述上,都比《星際穿越》龐大複雜得多,拍成電影的難度很高。
  • 值得閱讀的100部科幻小說
    想找最好看的科幻、奇幻小說,卻不知如何下手?你有福了!這個夏天,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投票。
  • 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AI寫科幻也有「神來之筆」人機如何共同創作科幻?在活動現場,身為科幻作家的陳楸帆親自演示了一下。在AI寫作程序中,「自定義」科幻故事的時間、地點和角色,AI便會自動生成幾段科幻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