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這四條真理揭示了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

2020-11-23 騰訊網

佛教與非佛教的主要思想認識界限是四法印。承認並堅信四法印,就是佛教;如果不承認、不相信四法印,即使形式上皈依了也不能算是佛子。從佛陀至印度的「六莊嚴」等大師,歷來都是以四法印作為佛教與非佛教的界限。阿底峽尊者則提出佛教和外道的區別是三皈依。這兩個標準並不矛盾。儘管在其他方面還有區分標準,但總的來說分清佛教與非佛教的就是這兩個標準。(註:有關皈依詳細知識,請參讀仁波切著作《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這裡,我就說說「四法印」。四法印是什麼呢?就是「有為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條原則。

1、有為無常

「有為」法,就是因緣所生成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等。

「無為」法,按照《俱舍論》來劃分,有三種:

第一種是虛空。就像我們看到的這個天空、空間,什麼東西都沒有,無生無滅也無因果,是非因果所生法。

第二種是「擇滅」。就是通過智慧來認識、抉擇,最後破除二障所證之無為法。比如,我們思想上的煩惱、所知二障,最後要像清除垃圾一樣把它徹底去除,這個空間就沒有垃圾了,這就是擇滅無為。

第三種是「非擇滅」。就是說條件還沒有成熟,此法還沒有生出來。比如說,明年的莊稼今年還沒生出來,現在還是未有,它也是空的、沒有的。這就是非擇滅無為法。

無為法以外的有生有滅的所有法都是有為法。

「無常」,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哲學原則,它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簡單的粗分無常。粗分的無常就是如人活幾十年以後要死,人的身體、以及地球等任何東西都有生有滅。佛教揭示的是細分的無常規律,一切事物在剎那之間生滅,即生即滅。

與兩種無常相應,剎那也有兩種說法,即粗分的剎那和細分的剎那。

一種叫做「事的剎那」,即一個事物整個生滅的過程叫一剎那。例如:1年有12個月,從今年的1月1日零點開始到下年零點前叫1年。1年的完成是一剎那,這一年剛完,這一年也就沒有了,滅了。每個月、每一天等也是這樣。如1天有24個小時,1小時過去了,不能算1天;第二個小時結束了,也不是一天;23個小時都過去了,仍然不能算是一天;只有直到滿24小時一秒也不少才算1天。而當形成了1天的時候,這一天也就不存在了,一剎那就過去了。這是中觀論對一剎那的解釋,很多人都不理解,說一個人活了幾十年怎麼說是一剎那?地球有幾十億年的壽命,這麼長的時間怎麼也叫一剎那?其實,一剎那可以理解為很長的一個階段,如一劫等。地球存在的時間很長,是它的壽命還沒有完,只能說它的一剎那還沒完成,到它毀滅的時候,一剎那就完成了。

另一種剎那是「極短時」,在佛教裡有很多種說法,或說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或說是一彈指的三百六十分之一,總之是指非常短的時間。

實際上,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即生即滅,沒有一剎那的停頓或靜止,這才是真正的無常規律。如果有片刻靜止狀態的話,那它在片刻間即是有常的東西。可是,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此時此刻的我,也不是此時此刻的我,如古希臘哲學家所說,「兩次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2、有漏皆苦

「漏」,簡單地說有兩種:一種是人的分別思維,中觀論認為,分別思維是一種漏。而對整個佛教來說,漏的概念就是煩惱,有煩惱就是漏。

為什麼叫「漏」?比如說船,漏了以後就會沉船。我們為什麼沉沒在苦海中呢?就是因為我們的船是漏的,經常漏水,漏船無法出海,所以達不到彼岸。人有煩惱,有漏,就有苦。

苦有多種分法,有六苦、八苦,生老病死四苦等。這裡簡單說一下「三苦」:苦苦、變苦、行苦。

最基本的苦是「苦中苦」,比如貧病交加、被奴役鞭打等等,這種苦不須佛來教導,是人和動物都能感覺到的苦。佛教所說的苦是一種「變易苦」,也有的翻譯為「壞苦」。比如說,我們吃好東西時會感到快樂,像喝酒,但喝多了馬上就會變成苦,會生病。再比如家庭,人們組建家庭是為了得到幸福,但因愛生恨,家庭又成了苦的根源。所以佛說家是苦海,提倡出家。任何人都在這個世界上感到過幸福,假若我們的幸福可以持久的話就好了。但這種幸福馬上就要變,靠不住的,最終是要壞的,最終是苦,很多人認識不到這種苦。還有「行苦」,無論是轉輪王、國王,還是百萬富翁,如果他能夠長期堅持在他的這個位置上,也算是一種幸福吧。但是人生在世終究要死,富貴榮華不會長保。因明學上說生和滅是同因,決定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死了,變遷的過程就是一種死亡過程。我們從生下來,逐步長到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好像是在上升,但站在哲學的角度來看,生下來的第一步就是邁向死亡,走一步就距死亡近一步,過一年就少一年。一方面是生,另一方面是死,這就是辯證法。密法說,人生下來以後每天要壞死兩條經脈,100歲的時候,72000條經脈全部壞死,人就死了。

生下來便是死的開始;開始快樂,馬上就變成煩惱;表面是快樂,本質卻是苦。凡是有為法都是無常,所以很多佛經上說:苦的根本是無常。人活在世上,從生到死充滿著苦,這種苦我們應該要認識到。

3、諸法無我

無我論有多種,這裡講的「無我」與外道是有區別的,「我」是事物的一種獨立自主的本性或本質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緣起,所以沒有本質,沒有自我,沒有自性。自性和緣起是相對立的,有自性就不需要緣起;既然一切事物要靠緣起才能夠生起、生存,那就說明根本沒有任何自性。

4、涅槃寂靜

把生死的因全部消除了,就是「寂靜」。超脫生死輪迴以後就是「涅槃」。

涅槃有兩種:一種是破除煩惱障的涅槃,這是小乘的涅槃;另一種是排除兩邊、破除所知障後的涅槃,是大乘的涅槃。也就是說,人身上所有的苦的根源就是二障,二障全部斷滅了、破除了,就會得到清靜的佛的境界,這就叫做涅槃。

分享越多;福報越大!

佛陀智慧,共修善果。

相關焦點

  • 牛頓是否真正揭示了宇宙運行的本質?
    這就能成為科學家?」這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一大勝利。但萬有引力定律是宇宙運行的本質嗎?很多人都說,牛頓揭示了宇宙運行的本質,但小編認為,牛頓不過是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萬有引力定律不過是經過大量觀測得到的一般性結論。
  • 佛是實語者,為何佛說宇宙世界與科學探索的不一樣?
    佛是實語者,非妄語者。佛弟子都深信:佛之所說,必是或必將成為現實。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佛教的世界觀遭到了嚴峻的挑戰與質疑。比如佛說宇宙世界的生成、發展與毀滅與科學探知的宇宙世界有很大出入。佛不妄語,那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 宇宙運行的法則:因果循環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揭示的是一種客觀上的因果關係。哲學上講:世間萬物,事事有規律,時時有規律,這個規律是什麼?就是事件發生的客觀的因果關係。古代易經分為三部分:變易,不易還有如今大家熟知的周易,而變易簡單的告訴了人們,這個世界是不斷運動的,變化的,唯一不變的規律就是變化。
  • 什麼是宇宙大同文化?
    宇宙體內充滿一個巨大的生命智慧生化網絡系統。她的生發演化過程如同人類的生老病死一樣,處在「成、住、壞、空」不斷生滅循環過程中。其生滅循環過程中的規律也同時潛含在天地萬物生命的分子細胞中。大同文化的根本宗旨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相,顯明永恆不變、始終如一的宇宙大真理,讓人類徹悟明了宇宙演化萬物生命的根本法則原理和規律,由此轉變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重新回到宇宙總體演化生發的唯一光明的軌道上。由此實現真實的有價值意義的宇宙大人生!
  • 當霍金見到釋迦牟尼佛,會一起探討宇宙嗎?
    每一個宇宙單元中存在著數百億到上千億的銀河系般的星系,每個星系都有上千億顆恆星,而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就更是無從計算了。但這只是物質的宇宙和物理的宇宙。所謂「宇宙非宇宙,時空非時空,盡入虛空無盡藏,虛空無盡廣大,唯其心性而至焉」。不僅如此,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已經闡述與預見科學的原理及發展。早在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指出:「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則窮盡宇宙無限之真諦。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即說:「一滴水中八萬四千蟲」。則揭示了現代醫學的至理。
  • 三期末劫,有七佛出世,窺視宇宙138億年!
    關注「行佛道」與時代同步、與真理同行,分享人生智慧,傳播大道真理…眾靈覺醒我覺醒,眾生成就我成就!超震撼!6分鐘,看懂宇宙138億年歷史三期之前,有七佛出世,安養世間,教化眾生,那時眾生原靈純淨純善,佛出口成法,每說一法皆成就百千萬眾生,經七佛傳道,上億原靈皆成正果!你也許在七佛時代已成正果,今生只是來完成你的使命!
  • 茫茫宇宙誰主沉浮?物質在宇宙如何產生?時間的本質源頭在哪?
    佛說,西天是極樂世界。佛在西方建了遊樂場伊甸園,人皆嚮往。 那麼,年輪為什麼發自西方?佛為什麼也選西方建樂土?我們的世界從來就不是一個各向均勻的世界,沒有任何的規律不存在拐點和黑洞。也許佛在西方的召喚是在喚醒和引導人的思維吧。沒有不可解,只有未認知。
  • ​宇宙的規律是什麼?什麼是宇宙的規律?什麼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之問題的答案  耿(鳴天士君)著
    答曰:「所謂規律者也!實乃既或是事物的道理之理寓寓理是也」。所謂的基本規律者也!實乃既或是事物的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最普遍最固然的最本然的之其真諦意義性的道理之理寓寓理是也」。所謂宇宙的基本規律:實質上也可謂指之是:「宇宙的第一規律」;「宇宙的第一性的規律「;宇宙的第一性的原理」;「宇宙的第一性的法則」;「宇宙的第一性的定律」;「宇宙的第一性的定理」。什麼是宇宙的規律?
  • 《道德經》揭示宇宙真理?科學家:有一定道理但是沒證據!
    《道德經》大概意思就是,有一個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未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可以不依靠任何外力而運轉,循環運行永遠不會枯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現存哲學意義上的陰陽五行說是在《管子》中第一次出現的。嚴格地說,這個學術應該稱為「佔星學—陰陽五行說」。因為,陰陽離不開日月(《管子》有「日掌陽,月掌陰」之說),五行離不開五星。它們之間水乳交融,不可分離。按照佔星學—陰陽五行說的思想,陰陽是宇宙間對立互補的兩大勢力,表現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也是人類思維的規律。
  • 全視之眼的奧秘:神秘的螺旋狀結構與萬物的運行規律
    其實縱觀歷史,在遠古時代,人類便有以眼睛作為圖騰的過往,眼睛作為溝通宇宙信息的橋梁與造物主全知世界的象徵而出現在各種宗教與信仰的圖騰之中,而在未知世界神秘學看來,眼睛螺旋狀的結構有如螺旋星雲一樣,蘊含著宇宙深處的秘密。宇宙萬物都以螺旋狀的方式運轉著。
  • 宇宙大同文化第二大學說——宇宙全息統一說
    它與宇宙場能匹配而化生萬物。信息的特點是全息,全息性就是宇宙的本性。全息的特點是全具全備全知全能。或者說信息是全能的宇宙波體,是人體變革升華的宗師,是透射萬有的能力,是宇宙的總密碼。宇宙全息統一理論認為,宇宙萬物眾生的演化生發過程皆遵循宇宙全息統一規律的總模式去無限複製的過程,它能全面徹底真實地回答人生的各大難題。也是開闢人類文明新紀元進入宇宙大文明的一個堅實的框架的理論上的支柱!
  • 河圖洛書終極篇,以神靈之名,解密宇宙萬物的結構與規律的本質
    我們知道人類是靠五感來了解這個宇宙的,超出感知範圍之外的物質我們認識不了,數學就是對於能感知到的物質規律和數量的抽象,比如我們把一個蘋果的數量抽象為1,用1+1=2來表示兩個蘋果之和這個規律的抽象。,偶數為陰,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意思是說物質的陰陽總量相等,陽量增加則陰量減少,陰量增加則陽量減少,這一點我們能清楚地從河圖洛書(不是很直觀)和伏羲八卦的圖像上看出來,用數來表示則是互為補數的關係,比如陽9陰4(象名)的陽量為94(十進位),9與1互補,4與6互補,所以陰量為16,陽9陰4的總量為110,陽9陰4的陰量和陽量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同樣互為補數的兩個數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 創造宇宙萬物的並不是上帝,而是原始宇宙的吸引力和離心力
    這兩大問題是,一是宇宙的本體論,宇宙究竟是誰創造的?二是地球上究竟有沒有靈魂鬼神?人類文明,科學進步發展到今天,對這兩個問題必須給予科學的回答。關於宇宙的本體論神創論的問題,人類早期文明是沒有的。人類文明始祖伏羲,早在七,八千年前,易經系統化,理論化,成熟化,就沒有神創論,更早的盤古開天地氣生萬物,女媧撿五色石補天,女媧立四柱,河圖傳說,九宮格術數知識,都在訴說著中國哲學。宇宙的本體是什麼?中國哲學認為,從規律上講是道,從物質上講是氣。道,氣同為一本,為宇宙本體論。
  • 《鋼之鍊金術師》真理之門是什麼,門後又有什麼
    全是大道,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本源,而每個人的知識,包括鍊金術只是小道,這才是愛德華、艾爾、上校和瓶中小人這幾個僅有的看到過真理之門的鍊金術師,真理之門上圖案不一樣的原因。有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道德經和量子力學中的宇宙說的太像了,這是巧合嗎?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評它為萬物之根,魯迅評為不讀道德經一書,不懂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更有世界文明史的作者說,除了道德經,當我們焚毀所有的書籍,仍能在道德經中找到智慧的摘要,評價高的如此過分。可是當咱們探討完量子力學和道德經的共同點後,也許這評價一點也不過分。
  • 《理性的思辨》⑥第三章 規律和真理
    宇宙中是存在規律的,存在真理的,任何反理性主義都是錯誤的,站不住腳的我們所看到的宇宙中無非是三類現象:物理現象、生物現象和理智現象,再無其他。這三類現象固然有本質的不同,而且宇宙中的各種現象是如此地多種多樣、千變萬化,難以把握,但是無數事實表明,宇宙是有規律的,一切都是遵照規律的,若無規律之存在,宇宙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早就亂成一團糟了,在多少億年的時間內就已歸於死亡了,絕不可能存在目前這樣一個無比和諧的大宇宙。物理規律是宇宙中存在普遍規律的一面鏡子。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 愛因斯坦說「宇宙有界但無邊」,釋迦佛說……
    今天我們來分享宇宙到底有多大。愛因斯坦一生獲獎無數,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大家都聽說過,但因為太難抽象地去理解它,畢竟這種高度不是一般科學家能夠讀懂,所以相對論最終沒有獲諾貝爾獎。他曾說「宇宙有界,但無邊」。
  • 150歲了,這張表用科學揭示萬物秩序
    那麼,這張神奇的表格究竟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呢?  化學家們對元素分類問題的探索還要追溯到1789年。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他的《化學綱要》中對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分為氣體、金屬、非金屬、土質四類,製作出第一張元素分類表。因為當時對元素的理解還相當有限,拉瓦錫的分類還是相對粗糙的,他也並沒有關注到各個元素性質之間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