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你一個問題:6000元的沙發,你覺得是降價20%誘人,還是說立減1200元更來勁?
我會選後者,感覺自己賺不少。
是的,我又一次入坑了!其實我也知道這是商家提升銷量的常用「套路」,可為什麼還會中招?而且
……
不只一次!
細想想,其實商家「壞」的很。有一個詞叫「認知偏見」,不知道你聽過沒有?理論一點講,它是一個系統性的偏離軌跡,這種偏離可能來自其他人,也可以是特殊場景下的(不好意思,才華外露了)。我的理解,就是消費者的一種心理效應。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很容易受它影響,即:
所以商家在賣產品時,總會用一些營銷策(tao)略(lu),而這些策略的底層邏輯,始終是依據消費者心理來做調整的。那麼問題來了,營銷中都有哪些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營銷者對這些心理效應又是如何加以利用的呢?
話不多說,直接乾貨!
01 意見參考效應:我被誰腦控了?
意見參考效應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口碑營銷。試想一下,一個賣水蜜桃的和一個住在你家樓下的張阿姨,跟你說:「這兒的水蜜桃可好吃了」,你更願意相信誰?
毫無疑問,一定是樓下的張阿姨,因為她跟你熟!一個熟人的意見往往會比一個陌生人的意見更具參考價值。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商家在銷售產品時,擅長利用親朋好友或鄰裡關係,因為他們懂得與其自賣自誇不如借用親朋好友來推薦,會更有說服力。
先憋鼓掌,剛才說的只是結果,下面告訴你怎麼操作。
首先,你的目標受眾必須是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的群體。說白了,就兩字「得熟」,越熟越好。因為目標受眾之間存在聯繫與溝通,這種意見交換越頻繁,意味著你可以充分利用消費者之間的連鎖反應,形成口碑傳播。比如,你可以到小區門口,主動找一些退休大媽聊聊天,再搞一些免費的試吃活動,「俘獲」了大媽的心,還愁產品賣不出去嘛?
當然,這招也不全靈驗,還得看你的產品類別!如果是農產品,那okay;但如果是電子產品,你覺得靠大媽的口碑傳播會有多大影響力?至少年輕人很難相信。所以第二步,就是要「準」,找準目標群體很重要。提供意見參考的群體必須是目標受眾的模仿群體,換句話說,就是目標受眾想要成為或者十分羨慕的那群人。舉個慄子,你正在減肥,這時身邊有一個已經成功減肥的妹紙向你推薦某款減肥產品,由於妹紙是你的模仿對象,自然她對你就是有說服力的。
如果商家能夠準確抓住熟人關係,只需較少的營銷投入,就能帶來成倍的營銷效果。
02 從眾效應:隨大流,準沒錯
不要否認,每個人都是盲從的。當個人意見與集體意見不同時,大部分人內心都會產生一種恐懼,叫做:我和別人不一樣。為了消除同儕壓力的恐懼,他們開始忽略個人動機與願望,努力讓「個人思考」與「群體思考」保持一致。這就是所謂的從眾效應。
別人選的永遠是對的,特別是在大多數人都認可的情況下,這種效果能發揮到極致。回想一下,你在某寶上購物,有沒有嘗試過銷量優先?去書店買書,看沒看過本周暢銷書排行榜?觀影之前,是不是會先看看評分?商家其實早就抓住了消費者的從眾心理,並廣泛應用到營銷當中了。而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更是把從眾效應推向高潮,只要商家利用好「社交平臺+大數據+同儕壓力」,何愁消費者不上鉤?
看到這兒,你可能要問了:現代人追求的是個性和自由,不喜歡千篇一律。特別是一些受人追捧的品牌,如果缺少了個性元素,恐怕也會適得其反。沒錯,「反潮流」現象就是這麼出現的。那從眾效應還可不可取呢?
要看產品正處在什麼階段。如果是新產品還在初期推廣階段,使用從眾效應,靠量取勝可以迅速幫助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但如果到了後期運營階段,消費者對產品有了一定了解,這時候追求個性就會成為他們的共同訴求,那商家就要在差異化上多下點功夫了。
03 誘餌效應: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關於誘餌效應有一個著名實驗:
電子版:59美元/年,印刷版:125美元/年,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125美元/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100位被測試者當中,有16人選擇了電子版,84人選擇的套餐組合,0人選擇印刷版。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人們很少做不加對比的選擇。實際上,消費者心裡並沒有一個「內部價值計算器」,告訴你某種物品的真正價值是多少。相反,他們關注的是這種物品與其他物品的相對優劣,以此來估算價值。試想一下,在上面的實驗中,如果去掉印刷版加電子版的套餐選項,消費者就要在電子版和印刷版之間做出一個選擇,這是很傷腦筋的。但如果加上這個選項,消費者能很容易推算出:電子版是免費的。白撿的「便宜」,有誰不想佔?
類似的操作還有,你到奶茶點去買奶茶,是不是會在中杯和大杯中艱難抉擇?我猜,你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中杯和大杯選哪個好?大杯太多喝不了呀,可是就差2塊錢,大杯看起來比中杯多辣麼多,天熱死了,大杯感覺也能喝完吧,好,選大杯吧!
過程看似糾結,但其實你早就有了答案,只是在說服自己而已:2塊錢換個大杯,不要太划算!
其實,無論是印刷版還是中杯奶茶,商家就是想給你一個誘餌,根本沒指望能賣出多大量。星巴克也是如此,一摞一摞的中杯大杯超大杯的空杯子,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摞得最矮的就是中杯,人家就沒指望賣出去,只是作為參考項而已。真正的營銷高手在賣產品時,都會安排一些有誘惑力的「誘餌」,以引導消費者作出有益於商家的選擇。現在是不是明白了,為啥賣車賣房的人總會跟你巴拉巴拉說些無關緊要的數據~
04 損失效應:撿到100元快樂?還是損失100元痛苦?
心理學當中,有句話講:白撿100元的快樂,也難以抵消丟失100元的痛苦。大部分人都會低估獲得時的收益,而高估失去時的損失。也就是說,相比獲取,人們對失去帶來的損失更加敏感。那怎麼才能把損失效應與營銷相結合呢?
很簡單,與其一味地強調產品或服務能給目標群體帶來什麼,不如化收益為損失,告訴他們即將失去什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限時低價」銷售。這個道理不用多講,無非就是強化「損失」,加上利用消費者「天上掉餡餅」的心理,間接打了個價格戰,從而讓產品賣得多賣得好。
但光有這一點還不夠,必須得加個補償項。還是這個例子,「限時」和「低價」僅四個字,就向消費者傳達了兩個消息:一個壞消息(限時)和一個好消息(低價)。實際上這裡面也是有門道的:商家在向消費者拋出一個壞消息的同時,會緊跟著給出一個好消息,作為損失的補償。這樣消費者的心理平衡了,下單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了。
05 目標趨近效應:從99%到100%的這段時間總是很漫長
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在努力完成一件事兒的時候,越是接近目標,就越不惜代價的去完成這個目標。從心理學上講,就叫做目標趨近效應。人們為了不讓之前花費的巨大沉默付諸東流,而對最後需要完成的一小部分,願意付出更多代價。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你燙頭髮花了600元,臨了要走時,商家推薦你再做個200元的護理,效果會更好。這時候只要不是囊中特別羞澀,多半都會答應理髮師的要求。因為你已經花了600元,只要再添200元,這個髮型看起來就會更好。否則,600元就好像「打水漂」。那麼這個心理效應,商家又是如何運用在商業活動當中的呢?
宗旨只有一個:儘可能把用戶的目標結合到你的商品或者服務當中去。打個比方,開在醫院門口的水果店,一般很少見散裝水果,多半都包裝精美。因為商家很清楚,來這裡消費的顧客大多是買了水果去探望病人的,他們會特意做成果籃進行出售。儘管價格偏高,可還是會有不少人消費。商家提供的增值服務,實際上是幫消費者完成了一個即將完成的目標。
因此,在銷售產品之前,要儘可能了解對方為了這個目標付出了哪些努力,之後在銷售過程中頻繁的、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你會發現賣產品不是什麼難事。
好啦,囉嗦了這麼多,不知道對你的經營和銷售會不會有一丟丟啟示呢?如果你是營銷高手,歡迎留言,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