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寧波市民汪先生在錦屏街道黃夾岙村發現一條白頭蝰。白頭蝰是一種世界上十分罕見的毒蛇,屬珍稀瀕危物種。這也是繼2014年6月7日晚,首次在大堰鎮常照村後山自然村發現白頭蝰後,再一次在奉化被發現。
當晚,汪先生和妻子吃過晚飯在村道上散步,在距離一處倉庫旁的公路上,看到一條緩慢遊走的小蛇。靠近一看,這條蛇身約長40釐米,手指般粗細,全身黑色,間有橘黃色條紋,且條紋間錯開,三角形的頭呈白色。出於好奇,汪先生隨手拍了張蛇的照片發布在朋友圈,想搞清楚這蛇到底叫啥名字。
省森林資源調查中心兩棲爬行類專家王聿凡對照片仔細辨認後,確定這就是一條白頭蝰。「上次從報導上得知奉化發現白頭蝰的消息後,專家組特地趕到大堰,很遺憾沒能發現它的蹤影。這次又被發現,說明奉化這邊也有白頭蝰的分布,這對開展蛇類研究很有幫助。」
白頭蝰屬於白頭蝰亞科,是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世界罕見,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佔據重要的地位。國內有記載的標本不足百條,1998年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屬珍稀瀕危物種。2004年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動物。資料顯示,被白頭蝰咬後會導致血液凝固,產生局部疼痛、肌肉腫脹、頭昏、吞咽困難、視力模糊等症狀,還可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使傷肢紅腫,疼痛逐漸加重,產生功能障礙。因為其數量稀少,故至今還沒有專門針對此蛇的抗蛇毒血清,因此被稱為我國27種已知毒蛇中最毒的一種。
王聿凡提醒市民,在戶外活動時,遇見毒蛇要儘量避開。若遇蛇追趕,逃跑時應儘量保持「S」形路線。若被蛇咬傷,要認清蛇的特徵,如形狀、顏色等,應儘量記住被咬時間和傷口腫脹速度,以幫助醫生判斷是否中毒。如果附近沒有醫院,要儘快用彈性繃帶等包紮,範圍越大越好,不要扎太緊,也不要冰敷,留一定空間維持血流暢通,儘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