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宇宙學意義

2020-08-16 大象公會

文章源:Ethan Siegel|利維坦(ID: liweitan2014)

利維坦按:

自古希臘以來,哲學家們就虛無/虛空的討論便由來已久。亞里斯多德很樸素地認為,自然厭惡真空,「沒有物體裡的虛空」,「沒有和物質分離的虛空」,這和我們說的「真空」是否是一回事呢?如果從量子場論來看,「真空」只是量子場的能量最低狀態,但真空中仍舊有場的存在,也就是說,從物質層面來說,絕對意義上的真空並不存在。

當然,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很容易從物理層面跳脫出來,進入到哲學意義上的感喟。佛家的「空無」似乎也對應了如今學界的某些觀點:世間萬物只是我們思維/觀念構建的產物,而離開思維,這一切終歸是沒有固定價值的。

一個真空的宇宙空間區域意味著廣袤宇宙,那裡每一個點都是一個遙遠的星系。在圖片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星團/空隙結構,這說明宇宙並非在所有尺度上都具有完全均勻的密度。而目之所及,我們皆可在宇宙中發現「某物」。© ESA/HERSCHEL/SPIRE/HERMES

正如我們今天看到的一樣,宇宙無疑充滿了「物質」。我們所看到的、感覺到的和與之相互作用的一切,在最本質的層面上都是由亞原子粒子組成,自宇宙存在以來,它們已經形成了各種大型結構,包括人類、行星、恆星、星系和星系團。它們都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並存在於萬物所處的相同時空中。

我們今天在宇宙中看到和經歷的所有事物,都只存在了一段時間。宇宙中不是一直都有星系、恆星或原子的,所以它們一定是在某個時刻出現的。但是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

儘管源於「某物」似乎是顯而易見的答案,但這未必是正確的;它們可能是從無到有。在這種語境下,「無」對科學家來說意味著什麼?根據不同的詢問對象,你可能會得到四個不同的答案。

宇宙廣袤多樣、富有趣味,充滿了各種形式的物質和能量,它按照物理學規律在時空的舞臺上運轉。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星系團IDCS J1426.5+3508就是例證。然而,在真正達成「無」之前,需要移除多少東西?© NASA, ESA, AND M. BRODWIN (UNIVERSITY OF MISSOURI)

1.)在這種情況下,創造「某物」的原材料是不存在的。如果沒有必需的粒子,就不可能有星系、恆星、行星或人類。我們所知道的和與之相互作用的一切,都是由亞原子物質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正是我們所知的宇宙的形成基礎。

就一個充滿物質的宇宙而言,我們知道它是如何膨脹、冷卻、受引力作用而形成我們今天所知的宇宙。我們知道恆星是如何生長和消亡的,這個過程會產生重元素,進而形成低質量的恆星、巖質行星、有機分子,最終帶來生命的可能性。但我們是如何得到這個充滿物質的宇宙,而不是一個物質和反物質數量相等的宇宙呢?這是從無到有的第一個科學意義。

在夸克/反夸克對消失之後,剩餘的物質粒子在中微子、反中微子、光子和電子/正電子對的背景下,自行結合成質子和中子。在宇宙中,電子的數量會超過正電子的數量,以精確匹配質子的數量,從而保持其電中性。這種物質-反物質的不對稱性是如何產生的,是當代物理學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 E. SIEGEL / BEYOND THE GALAXY

這也是物理學最大的謎題之一:如果物理學定律證實我們只能創造出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那麼在這個宇宙中,我們看到的所有結構為何都是由物質而非反物質組成的呢?我們所知曉的每一顆行星、恆星和星系都由物質組成,而非反物質。那麼,如果宇宙不是一直存在的,又是如何創造出這些必需的原始成分的呢?

這就是「宇宙中的物質是從無到有」這一說法的含義。物質-反物質非對稱性的起源被物理學界稱為重子生成謎題,是當今物理界尚未解決的最大問題之一。科學家已經提出了許多猜想和機制,且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我們尚不知道確切答案。我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是「有」(物質比反物質多)而不是「無」(物質和反物質等量)。

宇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如今的存在是非常值得我們感恩的。雖然我們壯觀的太空圖片上有豐富的星系,但宇宙中的大部分空間裡是完全沒有物質、星系和光的。我們只能設想一個接近於無物的宇宙。© NASA, ESA,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 / AURA); J. BLAKESLEE

2.)無是虛無的真空。也許你更喜歡用字面意義上的「無物(nothing)」來定義「無(no thing)」。如果遵循這一思路,那麼第一個定義是不充分的:它顯然包含「某些東西」。為了實現「空無一物」,你必須除去物質的每一個基本成分。連輻射量子都必須去掉。從幽靈中微子(中微子不帶電,自旋為1/2,以接近光速運動,質量非常輕,像幽靈一樣的存在,科學家們就以 「幽靈中微子」來描述它,譯者注)到任何暗物質,每個粒子和反粒子都必須移除。

如果你能以某種方式將它們全部移除,那就能確保唯一留下的是真空本身。宇宙中沒有粒子和反粒子,沒有物質和輻射,也沒有任何類型的可識別量子,所剩下的只是虛無的真空本身。對某些人來說,這才是「無」的真正科學定義。

上圖為演示量子真空中虛擬粒子的量子場論計算的視覺化效果(特別是對於強相互作用)。即使在真空區,這種真空能量也是非零的,從空間曲率不同的角度來看,彎曲空間中同一個區域的「基態」看起來也不同。只要量子場存在,該真空能量(或宇宙常數)也必須存在。© DEREK LEINWEBER

但是即使在這種高度限制和假想的情況下,某些物理實體仍然存在。物理定律仍然發生作用,這意味著量子場仍遍布於宇宙中。其中包括電磁場、引力場、希格斯場(以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姓氏為名,是一種假定遍布於全宇宙的量子場。按照標準模型的希格斯機制,某些基本粒子因為與希格斯場之間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譯者注)以及核力場。廣義相對論下的時空仍然存在。基本常數也都存在,並且和我們已觀察到的值相同。

而且,也許最重要的是,空間的零點能量仍然存在,並且仍處於其當前的正非零值。今天,這種能量表現為暗能量(驅動宇宙運動的一種能量,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所以人類無法直接使用現有的技術進行觀測,譯者注);大爆炸之前,這種能量表現為宇宙膨脹的形式,而宇宙膨脹最終催生了整個宇宙。這就是「宇宙從無到有」這句話的由來。即使沒有任何類型的物質或輻射,這種「無」的形式仍然會生成一個迷人的宇宙。

圖示為一個沒有任何物質、能量和曲率的扁平空曠的空間。如果該空間具有最低的零點能量,它就不可能再縮小。© AMBER STUVER, FROM HER BLOG, LIVING LIGO

3.)「無」可能是理想的時空中最低能量狀態。現在,我們的宇宙有一個零點能量,或者說是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其值為正非零值。我們不知道這是否是宇宙真正的「基態」(即可能的最低能量狀態),抑或是可以走得更低。我們仍然有可能處於假真空狀態,而真正的真空狀態,或者說真正的最低能量狀態,可能會更接近於零,也可能實際上完全歸零(或更低)。

若從我們現在的狀態轉變為那種狀態,就可能導致一場永遠改變宇宙的災難:一場被稱為真空衰變的噩夢。這將為我們的生存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光子將變成一個巨大的粒子,電磁力只會在很短的範圍內傳播,我們的恆星發出的所有光線都無法到達地球。

假真空中的標量場φ。請注意,能量E高於真正真空或基態的能量值,但是有一道屏障阻止了標量場向下滾動到真正真空。還要注意最低能量(真正真空)狀態如何具有有限的正非零值。我們已知許多量子系統的零點能量都大於零。© WIKIMEDIA COMMONS USER STANNERED

但如果把它想像成一種真正「無」的狀態,也許這是保持物理定律完整不變的理想場景。(儘管某些規則會有所不同。)如果能夠達到宇宙的真正基態——無論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並將所有的物質、能量、輻射、時空曲率和波紋等從宇宙中驅逐出去,你就會得到 「無」在物理上的終極概念。

你至少還有一個讓宇宙發揮作用的舞臺,但是沒有演員。這場戲劇中沒有角色,沒有劇本,也沒有場景,但巨大的物理上「無」的深淵仍然為你提供了舞臺。宇宙真空將處於絕對最小值,且無法從中提取功、能量或任何真實的粒子(或反粒子)。然而,在某些人看來,這仍然有「某物」的味道,因為空間、時間和規則仍然存在。

今天宇宙中存在的一切都起源於熱大爆炸。從根本上說,我們今天擁有的宇宙只能因為時空的特性和物理定律而產生。沒有它們,我們將無法以任何形式存在。© NASA / GSFC

4.)只有當你移除整個宇宙和支配它的法則時,無才會出現。這是最極端的情況:一個脫離現實的情況——脫離空間、時間和物理規則本身——想像一個柏拉圖式的理想狀態下的無。我們可以設想移除一切可以想像的事物:空間、時間和現實的支配規則。物理學家對這裡的任何東西都沒有定義,這是純粹的哲學意義上的無。

在物理學的語境下,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這種「無」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不得不假設存在著一種處於時空之外的狀態,而時空本身以及支配我們所知的所有物理實體的規則都可以從這種假設的、理想化的狀態中產生。

在宇宙膨脹的過程中,時空本身在量子尺度上的波動在宇宙中被拉伸,導緻密度波和引力波的缺陷。雖然膨脹的空間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稱為「無」,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

© E. SIEGEL, WITH IMAGES DERIVED FROM ESA/PLANCK AND THE DOE/NASA/ NSF 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CMB RESEARCH

不幸的是,我們不知道這種思路是否具有任何物理意義。有可能這只是我們對現實之外的事物的一種紙上談兵,與任何實際存在的事物都沒有聯繫。當我們這樣思考時,就會立即產生許多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在沒有「空間」(形容位置)和「時間」(形容時刻)之類的事物時,時空是如何在特定位置或時刻出現的?

·如果沒有空間,我們真的能想像宇宙「之外」的事物嗎?如果沒有時間,又如何「有開端」呢?

·支配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則從何而來?

這個對「無」的最終定義,雖然在哲學上確實是最令人滿意的,但可能根本沒有意義。它可能只是由於人類直覺不充分所產生的一種邏輯結構。

從根本上說,即使是純真空,也仍然充滿了量子場,這會影響空間的零點能量值。在知道如何進行這種計算之前,我們必須對得出的值進行假設,或者承認我們不知道如何計算。

© NASA/CXC/M.WEISS

當科學家們談論「無」時,往往會互相交流,認為他們對「無」的定義是唯一有效的。但這裡並沒有達成共識:語言是模稜兩可的,「無」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對人們的意義是不同的。「從無到有」可能代表從根本上產生從前不存在的某物,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無」是它的由來。

這四個定義在其各自的角度都是正確的,但最重要的是理解說話者在談論特定形式的「無」時的意思。每個定義都有自己的適用和有效範圍,涉及物質起源、暗能量、宇宙膨脹、空間本身的零點能量等一系列特殊的物理問題。但這些概念也有一個缺點:它們全都是我們自己的構想。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當然都源自於「無」。關鍵是要了解如何源自於「無」。

文/Ethan Siegel

譯/Amanda

校對/Yord

原文/medium.com/starts-with-a-bang/the-four-different-meanings-of-nothing-to-a-scientist-283d9ad185fd/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Amanda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裡。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相關焦點

  • 「虛無」的宇宙學意義
    如果從量子場論來看,「真空」只是量子場的能量最低狀態,但真空中仍舊有場的存在,也就是說,從物質層面來說,絕對意義上的真空並不存在。當然,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很容易從物理層面跳脫出來,進入到哲學意義上的感喟。佛家的「空無」似乎也對應了如今學界的某些觀點:世間萬物只是我們思維/觀念構建的產物,而離開思維,這一切終歸是沒有固定價值的。
  • 「虛無」的宇宙學意義
    利維坦按:自古希臘以來,哲學家們就虛無/虛空的討論便由來已久。亞里斯多德很樸素地認為,自然厭惡真空,「沒有物體裡的虛空」,「沒有和物質分離的虛空」,這和我們說的「真空」是否是一回事呢?
  •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
    然而,在宇宙的角度來看,地球的元素豐度並不是典型的,如果把尺度放得大一些,利用光譜學研究星光,「氫」才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其次是「氦」,它們兩者佔宇宙中所有原子的99%以上,接下來才是氧和碳。
  • 給你一個「人生意義」
    這就是把「自我成長」作為大腦「主食」——人生意義的優勢。但科學瓦解了傳統宗教的解釋力,上帝已死的年代,不可理喻的事件經常擊毀「公正、奉獻、努力」的意義,讓我們精神家園失去立足之地,使我們的生命出現了強烈的「意義」空洞……*這並不是說信仰不重要,恰恰相反,自我成長本身就是一種信仰。「自我成長」這一主觀意義,恰能填補「上帝已死」的意義空缺。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於電磁波到達地球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我們看到距離遠近不同的地方,它們實際上處於宇宙歷史不同的時間點,因此「射電星系」的分布不符合「完全宇宙學原理」。當得知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以後,迪克是既興奮又沮喪,興奮是因為迪克深知如果其他進一步獨立觀測確認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是正確的話,那麼就進一步證實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從而為「宇宙大爆炸模型」提供了一項具有決定意義性的支持,這將是科學史上極為重要的發現,而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就是這一歷史事件最早的見證人。
  • 淺析電子遊戲中的「留白」藝術
    編者按:「留白」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國畫中尤為常見,它能將賞析者的無盡聯想與作者想表達的意象空間完美結合,為畫面賦予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的同時,也能使觀者更深入地代入其中。電子遊戲也不乏有類似的處理手法,不僅能擴大玩家的想像空間,還能提供更具沉浸感的遊戲體驗。本文作者舉了幾個具體例子,淺談遊戲中的「留白」處理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
  • 「初哆咪育兒」孩子,你的「特殊」讓我看到存在的意義!
    如果,你生了一個所謂「特殊」的孩子,你會如何看待他的不一樣?你是否能承受眾人的眼光與評價?小名是我在長照心理服務一個重度自閉症外加重度智能障礙的小二生,無口語的他,不是發出一一啊啊聲音地抓著媽媽的手討吃的,就是流著口水看著手機傻笑,或不斷的自我刺激,咬東西,捏掐他人….生活似乎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的讓自己無所事事的長大。
  • 行測備考誤區之四:無意義的「概念詞」
    >為什麼記「概念詞」沒有意義?基礎不牢固的考生如果強行去投入大量時間學習「概念詞」,結果恐怕是弊大於利。二為什麼記「概念詞」沒有意義?行測的「做題速度」極為重要,尤其是「資料分析」板塊的題目量非常大,雖然題目難度不高,但需要找的數據多、計算步驟多,做題速度不夠快就會導致行測做不完。然而那些「概念詞」在講什麼呢?
  • 航天界大事,「天問一號」今升空,意義重大
    據新華網消息,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被發射升空。2000多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往火星,執行火星科學探測任務。此次探測任務意義重大,如果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首批登陸火星的國家之一。
  • 在「古板遲緩」的晶片產業,一群「寒武紀」們誕生的意義與挑戰
    撰文 | 宇多田在過去的幾年裡,一個名為「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技術家族在科技行業掀起了一場風暴。從幫你對手機相冊裡的自拍與萌寵進行識別分類,再到大幅度提高 Alexa 們(智能助手)與無人駕駛汽車的「平均智商」,「深度學習」這個人工智慧裡的門類,具備了更高級的對「複雜結構」進行自動挖掘的能力。
  • 稀缺的注意力:你的「喪」和「虛無感」從何而來?
    最早提出「注意力經濟」的是美國的Michael H. Goldhaber。他認為,既然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是如何利用稀缺資源,那麼對當今社會來說,最稀缺的就是人們的注意力。 不管是微博、Facebook、Netflix、Snapchat,還是各類遊戲平臺,所有工程師的根本任務就是更好地抓住用戶的注意力。
  • 「科幻與社會」講座預告|《盜夢空間》與虛擬實在
    學  術  策  劃  : 張   曦主辦:「知道人文」公眾號
  • 年齡處於「複合期」的宇宙經歷了一個極其複雜的物理過程
    【作者·黃媂】俗話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會有考慮,當然有的人也會考慮的更加寬闊,更加長遠一些,譬如會考慮到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甚至整個宇宙,在古代有這麼一個成語「杞人憂天」,這個成語其實就是對於宇宙未來的一種思考。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從南北朝開始,就出現「儒教」的說法,與當時逐漸在民間流傳的佛教和道教,合稱為「三教」,有跟佛教和道教分庭抗禮的意味。「儒教」又被稱為「聖教」,而孔子也從「至聖先師」變成了「聖教主」。其實,這只是某些人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將孔子神聖化,把他的言論和教誨奉為聖典的舉動,很難獲得真正儒家學者的認同。
  • 《等待戈多》,等待其實是毫無意義的,是一種虛無
    有了欲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麼,也會執著地等待,這是很沒有意義的。劇中人物的思想始終混沌著,不知道時間,不知道彼此。我們呢?我們做計劃寫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細到秒,但實際上,沒有人知道時間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果說我在《等待戈多》中看見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虛無」,或者說某種荒誕,即存在之無意義。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
    |原創圖片所以,三稜鏡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意義系統」。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來看,人的大腦是一個吞噬意義的產物,以意義為食,並且只專注做一件事:編故事。它替人類將所有感官所獲得的信息編織成易於理解、記憶的秩序化模塊(意義)。
  • 央視主持人楊柳帶你了解「王蒙講說《道德經》」,改變你的慣性思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道德經》是我國傳統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對它進行深入闡釋研究,意義深遠名可名,非常名】書中第一章是老子關於道的總論:「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道」是無法用言語清晰表達出來的,如果可以,那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大道」;「道」 的形態和概念,如果我們可以為他定名,那也就不可能是「道」 永恆的形態與概念。既然「道可道,非常道。
  • 中科院領銜國際團隊「放大」宇宙,首次看到暗物質高清圖
    暗物質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質,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最近發布在《自然》上的一篇研究中,科學家終於讓暗物質「顯形」了。但因為恆星和星系只能在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暗暈裡形成,所以對於那些小暗暈來說,它們一直保持著「黑暗」。儘管它們數量極多,人類卻對其知之甚少。
  • (連載07)她從物理學渣變成物理學家|現研究宇宙學|虛擬宇宙
    宇宙我的研究方向是宇宙學 ––– 宇宙是怎麼來的,裡面都有什麼,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我最終選擇宇宙學做方向,和高中的政治課不無關係。老師教導我們,個人要服從集體,集體要服從國家。Somehow高考考到國家層面就沒有再繼續了。我於是自己延伸了一下:國家應該服從地球,地球應該服從太陽系,太陽系應該服從銀河系。
  • 當今宇宙學的未解之謎:暗物質是星系保持完整形態的關鍵因素
    【作者:黃姤】研究宇宙學,利用大爆炸理論分析宇宙的演化,需要有堅實的觀測技術,這個技術今天已經非常精確地建立起來了,它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膨脹」以及宇宙裡面比較輕的「元素的豐度」。2015年中國發射了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個衛星在解析度、在探測極限指標上都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它的目的是為了探測宇宙中的「暗物質粒子」所發出來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