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從物理學渣變成了物理學家的劉佳。
.
.
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大爆炸後留下來的熱輻射,布滿了整個宇宙。老式電視機屏幕上的雪花就是由它造成。數據來自普朗克太空望遠鏡。
.
.
1. 宇宙
我的研究方向是宇宙學 ––– 宇宙是怎麼來的,裡面都有什麼,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我最終選擇宇宙學做方向,和高中的政治課不無關係。老師教導我們,個人要服從集體,集體要服從國家。Somehow高考考到國家層面就沒有再繼續了。我於是自己延伸了一下:國家應該服從地球,地球應該服從太陽系,太陽系應該服從銀河系。
那時最大隻知道銀河系,便覺得自己是銀河系的公民,要為銀河系的安全和穩定而戰鬥。相比之下,只為月亮而戰的月野兔簡直弱爆了。
後來學了天體物理,知道了銀河系只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員。而「本星系群」是「室女星系團」的中的一員。即使「室女星系團」,也只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中的一員……
在快要被自己家的複雜地址弄崩潰之前,我終於學到頭了 ––– 還好,超星系團暫時是我們觀測到的最大的結構。
最後,包括所有超星系團的那個最大的單位,就是「宇宙」了。
作為一個宇宙的公民,我決定要對家鄉做一個全面的了解。
.
從上到下:地球、太陽系、星際鄰居、銀河系、本星系群、室女星系團、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可見宇宙。圖來自維基百科/Andrew Z. Colvin。
.
2. 計算機模擬
我的學習方法是用電腦程式來模擬宇宙的演變。
最簡單的模擬,是在一個三維的坐標系裡,放進去幾個有重量的點(我們叫它particle)。然後根據牛頓定律來計算這些點要怎麼運動。
牛頓定律告訴我們物體會怎麼運動。在沒有受力的情況下,物體是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如果受力了,物體則會加速運動。
.
例如:計算機模擬三體運動軌跡。圖來自Robert Vanderbei。
.
以上的三個點是一個穩定的初始結構。當點多一些時,情況就稍微複雜一些,也會有小點點飛出去的情況。目前有解的只有雙體運動,和一些特定結構的三體運動(這些在劉慈欣的「三體」裡面有詳細描述啦)。
多於三體的系統過於複雜,目前只能用計算機來模擬。
.
.
計算機模擬多體運動軌跡。圖來自Daniel Daley-Montgomery。
.
而我們試圖模擬的是整個宇宙,所以更多點點才夠。通常的一次模擬要用到1024^3=10億個點。
即使這麼多點,我們能模擬的最小的結構,也是整個銀河系,再小的就看不到了。所以暫時對太陽系、地球之類的小東西沒有辦法。(攤手)
.
.
千禧年模擬The Millennium Simulation Project。數據來自Volker Springel,https://wwwmpa.mpa-garching.mpg.de/galform/virgo/millennium/
(發現微信不讓我連結外部網站……-_-#)
.
以上動圖是德國一個小組的模擬,叫千禧年Millennium Simulation。用到100億個點點/粒子,雖然有一些古老(10+年前)但是是業界很經典和著名的一個大型模擬。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模擬,是用廣州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算出來的TianNu項目,用到了2.97trillion(萬億)粒子,運算超過1700萬核小時。相當於用我的筆記本電腦不停歇地算兩千年。
.
另一個近期的大型模擬Illustris Simulation。數據來自Mark Vogelsberger,http://www.illustris-project.org
.
3. 白崎正人
六月初,日本同事白崎正人來普林斯頓。他以前在東京大學念博士,也做宇宙模擬,和我算是競爭對手。我倆相繼畢業後,分別加入了同一個宇宙觀測項目,變成了合作者。
有一天他吃中飯回來,我正在修bug(給爸媽註:bug是程序裡面的錯誤)。修了一上午,仍沒進展,我很沮喪,於是打斷了隔壁正沉著冷靜工作中的白崎,問他的人生意義是什麼。我雖然覺得宇宙很重要,可是為此每天蹲在學校一行一行地修bug到頭昏眼花,仍然忍不住懷疑起自己。
這個麼,他雙眼忽然一亮,告訴我:我非常喜歡計算機模擬,我毫不懷疑這是我的使命。每次啟動一個模擬,我都感覺自己在創造一個新的宇宙。看著我的迷你宇宙生長、變化,激動之情遠遠超過了其它技術上的瑣事。
這番話非常勵志,讓我接下來又多了一些激情去修bug 。
不!我不是在修bug。我是在維護我的小宇宙!
可是當晚回到家,睡前再回想他的話時感到背脊發涼。
如果。
如果。。
如果我住的這個宇宙,是另外一個、更高級的白崎正人……建立的呢?
.
4. 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Many works of science fiction as well as some forecasts by serious technologists and futurologists predict that enormous amounts of computing power will be available in the future. Let us suppose for a moment that these predictions are correct.
One thing that later generations might do with their super-powerful computers is run detailed simulations of their forebears or of people like their forebears. Because their computers would be so powerful, they could run a great many such simulations.
Suppose that these simulated people are conscious (as they would be if the simulations were sufficiently fine-grained and if a certain quite widely accepted position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is correct). Then it could be the case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minds like ours do not belong to the original race but rather to people simulated by the advanced descendants of an original race.
It is then possible to argue that, if this were the case, we would be rational to think that we are likely among the simulated minds rather than among the original biological ones. Therefore, if we don’t think that we are currently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we are not entitled to believe that we will have descendants who will run lots of such simulations of their forebears.
––– Nick Bostrom (2003)
你是否住在計算機的虛擬世界裡?
(先用google translate翻譯,然後手動改了一點點)
許多科幻作品、技術人員和未來學家預測未來將有大量的計算機資源。讓我們先假設這些預測是正確的。
未來人類可以用超強計算機去做的一件事,就是對他們的祖先或像他們祖先的人們進行詳細的模擬。由於他們的計算機如此強大,他們可以運行數目眾多的這樣的模擬。
假設這些模擬的人是有意識的(只要模擬得足夠精細就可以,並且假設我們對意識的哲學定義是正確的)。那麼像我們這樣的絕大多數人都不屬於原始人類本身,而屬於原始人類的先進後裔所模擬的人。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由此推論,我們更可能是被模擬出來的人,而不是原始的生物人。因此,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是生活在計算機模擬中,我們就沒理由去認為我們的後代會為他們的祖先做大量的計算機模擬。
––– Nick Bostr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