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銅仁日報社編委、全媒體編輯中心主任 張勇
1129米。358米。
前者是思南四角山的海拔高度,後者是邵家橋鎮海拔最地處——趙家壩一角。
春暖花開,佇立山花競放的四角山山頂臺地上俯瞰,款款而流的烏江頓失野性,仿佛釋放出千嬌百媚,與綠意萌動的山巒、黑瓦白牆的房舍、金光燦燦的油菜花等,組合成千裡烏江一道炫目而低調的別樣風景……
烏江兩江口風光
烏江岸邊,四角山麓。
樓宇林立的思州新城正在茁壯成長,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聚焦的目光,改寫著思南的未來。
歷史與現實的穿越——
烏江文化坐標上的地標
源出烏蒙山的滔滔烏江,一路奔走至思南邵家橋鎮,縱橫鎮境南北,東西兩岸丘陵密布、溝壑縱橫。地勢東、西部較高,南、北部較低,自南向北逐漸傾斜,呈「V」形狀。田疇相連,阡陌相通,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賞心悅目。「看得見山,望得著水,記得住鄉愁!」這個地方在人們眼裡美輪美奐。
全鎮平均海拔600米許,東臨烏江的四角山為最高峰,它是喀斯特地形地貌孕育的風物,山上峰巒疊翠,怪石嶙峋,呈南北走向,高於四周山脈,山腳至山頂海拔高差為500多米。山麓面臨烏江、背依四角山的三角壩沿烏江一帶山水相擁,自古以來物阜民豐、人傑地靈和文脈厚重的厚土。
前幾年,當地林業部門組織力量通過調查,共查明四角山一帶有植物種類有426種,其中,木本植物272種,草本植物154種。新發現木本、草本植物近50種,尤以四角山、黑河峽最為典型,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香果樹、宜昌橙等。
烏江千古流,一去不復回……在山巒聳立、群峰披翠的四角山,多少往事已隱秘於歷史的塵埃!在當地鄉親們口中,這座巍巍青山始終披著神秘面紗。
四角山?文筆峰?
逶迤30多公裡的四角山,在思南人心中十分有分量,其北至思南縣城大巖關、南到烏江思林電站大壩處,奔騰不息的烏江水環繞著從山腳一路奔流,千百年來四角山一帶人才輩出,留下了無數歷史典故和奇聞軼事。
據報載,70歲的劉大春祖祖輩輩生活在四角山南邊烏江河畔,由於家境困窘他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但從小就愛好文學的他,結婚成家後參加了鄉文藝宣傳隊,經常自編自演歌劇、花燈和舞蹈四處表演,並多次獲得當地政府嘉獎。每每農閒時,他最快樂的事就是讀書看報。1981年,他以四角山為背景開始了創作,歷時23年凝聚其心血的《四角山傳奇》脫稿,全篇分25個章回共26萬字。
前不久,記者實地踏訪四角山時,特意追尋鍾情故園風土人情的劉大春,知情者相告老人已作古,耗費他大半輩子的文稿不知所蹤。
像劉大春一樣熱愛家鄉的大有人在。今年64歲的郭豐林是當地雷坪小學退休教師,長期關注以烏江和四角山為主的鄉土文化。他退休後耕田種地之餘,最大的喜好仍是如此。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他推薦思南文人墨客撰寫的《四角山記》流傳網絡。現輯錄附後——
思南四角山,東臥印江,南枕石阡,北挽德江,西南諸峰,林壑優美,峰巒迭起,巍峨挺拔,傲視蒼穹,故名四角山,或曰文筆峰也。山高千仞,地域200平方公裡。峰迴路轉,屈盤如髻,巴水環流,雲滃霞標,輝映日月,乃黔東北之形勝,思南勝景也。明嘉靖年間,川通知縣羅國賢詩云:「突兀群山聳秀峰,天工巧斫玉芙蓉。紅霞紫霧浮還斂,瑤草瓊花翠復濃。」更有「四角文峰揮羽翰,烏江秀水浣徵衣」的豪邁氣概。
山頂古有教廟,引無數佛徒香客前來求拜,焚香花紙,禪音不絕。晨鐘暮鼓,響徹雲天;山下有清流湍急,瓊田玉界,映帶左右,足以暢敘幽情;遠望烏江,漁歌互答,鷗鷺閒眠。天容水色,樓臺影動。溪橋細柳,萬家掩映,令風妒月笑,長帶東君。此地土肥水美,溪峽泉湧,成盈盈一湖,湖上石牆數道,牆門中開,屯也。鄉人避兵亂之地。石牆、石門、水湖,乃神也。 山水間,更有動聽神話,神奇傳說,撲朔迷離,魂牽夢繞,能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四角山,乃思南文脈也,其山有靈,其水有魂。詩曰:「惟嶽神降,生甫及申。」古人曰文筆峰,其義深遠。山之靈秀,曠古遺風,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威震海內,古今聖賢,遍及黔山秦嶺,古有朝廷大臣,今有護國良將,天下文曲,承載烏江;田秋、李渭、田仰、孫順、董尚書、肖重望、敖宗慶、張守宗、郭石渠、程少珊、曠繼勳、曾天暑、饒德俊、郭登敖、廖錫龍諸君,如星辰登空,光芒四射,中流砥柱,彪炳青史,為華夏崛起,鞠躬盡瘁,披荊斬棘,方顯英雄本色,天地神靈,人傑湧現。今日祭山,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祈降神靈,前賢后繼,絡繹不絕,悠然心會,美哉壯哉?
四角山麓的田園風景
辛卯年春,鄉人祭山,始有百人,爾後方圓鄰裡,數萬登臨,人山人海,洋洋壯觀。為此,公議每年4月8 日為登山祭神之日,併集資數萬,勒石銘記,壯我山威,神靈庇佑,祈江岸物華天寶,文運長遠!
四角山默默無聞見證了烏江的變遷。在以航運為主要交通的古時,思南從蠻夷之邦的一個小碼頭成長為重要商品集散地。四川、重慶、江西、陝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的客商,溯烏江而上把食鹽為主的生活用品運至思南及周邊,再收購桐油、棬油、動物皮張等山貨順江而下經銷各地。因此,思南是貴州開發最早的縣份之一,人稱「小重慶」。
思南,烏江馱來的城市!來來往往間,不管是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還是赤腳的縴夫,都喜歡上了這個美麗的濱江城市,紮根下來娶妻生子、開枝散葉。後來,就有了「八方商客溯烏江,三萬『舉子』出思南」之說。思南曾因富甲黔中,被譽為「黔中首郡」,累累記載於浩瀚的史料中。
烏江,貴州的母親河。它帶給思南不但是財富,還有源遠流長的烏江文化,素有「黔中首郡·烏江明珠」之美譽,名動黔中,聲名遠播。
烏江穿越邵家橋
「烏江曾是開啟貴州文明的大通道,四方來客帶來的儒家文化、巴楚文化等多元文化,與當地鄉土文化相融相生,便形成了思南獨特的烏江文化,在烏江流域獨樹一幟。」省土家學會副會長、思南縣作家協會主席田永紅這樣表達,「我們要加強文化自信,勠力同心以此為新引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溯烏江行船,過去從思南可抵達石阡、餘慶等地,水陸路聯動延伸到黔中腹地;順烏江而下,經思南,過沿河,走彭水,越武隆,抵達重慶涪陵再入長江,走向山外。憑藉烏江舟楫之利,思南曾因烏江而生,因烏江而榮。
據調查資料顯示,思南烏江水利風景區為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由思南縣境內的烏江流域及河段兩岸可視範圍組成的區域,規劃面積為86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45平方公裡;該風景區內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白鷺湖國家溼地公園、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思唐古建築群,九天溫泉、萬聖山省級森林公園等;同時,思南烏江水利風景區的水文化、鹽運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名人文化、龍舟文化、土司文化等十分豐富,是思南全力打造烏江生態文化旅遊廊道黃金節點和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生動要素。
一路前行、穿越思南縣城的烏江,縱貫思南縣境78公裡,鬼斧神工般造就了一道天然風景線。其中,巍巍四角山成為了思南人與梵淨山媲美的地標,它也是當地百姓心中的一道文化風景線。
本文作者張勇(右二)與當地幹部在四角山頂留影
本文作者張勇(左二)在四角山採訪
「烏江滋養了我們,四角山磨礪著我們,這裡鄉村旅遊開放前景寬闊,我們期待開放四角山旅遊資源帶動大發展。」邵家橋鎮三角壩村黨支部書記田正洪為家鄉的綠水青山而自豪,年過半百的他一直在為開放利用好四角山奔走呼號,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
與田正洪觀念對應的是,在三角壩村建設思南教育園區徵地拆遷中,實現零阻撓零阻工零上訪,群眾積極期盼發展、支持發展和投身發展的熱情彰顯,從而加快了園區建設投入使用。
守望與憧憬的碰撞——
全域旅遊大背景下的覺醒
烏江(思南段)及其兩岸風光美不勝收,似一軸山水長卷,濃縮了烏江的精華,頗具特質的思南自然風光與烏江文化相融共生、和諧發展,是貴州乃至全國一個全新的文化旅遊新地標。
在全域旅遊大背景下,思南圍繞「黔中首郡·烏江明珠」城市形象定位,以打造濱江山水旅遊城市為目標,以「景城融合、教旅一體、產城互動」的發展路徑,實施舊城提級改造、新區提速發展和景區品牌創建「三輪驅動」,以「烏江、溫泉、石林、歷史文化」四張名片為突破口,加快景區和城鎮化深度融合發展,依託烏江山水和烏江文化,打造百裡烏江畫廊,弘揚烏江文化內涵,不斷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如今,烏江是全國25條生態旅遊廊道規劃建設河流之一。它是貴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的橋頭堡。正是基於此,觀察人士強調,把烏江生態文化有機融合旅遊產業,開發旅遊產品,圍繞協調共建、共享、共贏原則,構建中國烏江生態文化旅遊廊道具有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烏江生態經濟轉型發展正當其時。這位觀察人士認為,構建中國烏江生態文化旅遊廊道主要具有三大機遇——
其一,政策機遇,從宏觀局面上看國家發展之態勢,大力發展交通和文化旅遊發展之趨勢。烏江已納入25條國家旅遊風景規劃廊道之一。從區域層面來說,大武陵山片區融合發展和貴州省委政府對烏江區域發展提上重要建設工程,烏江生態走廊是銅仁「兩區一走廊」 建設的重點。特別是思南、德江、沿河對烏江生態走廊建設持續高強度投入,為烏江生態經濟大發展奠定基礎。
其二,競合機遇,大武陵源山區三處世界遺產地拱衛,梵淨山正積極「申遺」,同時融入長江經濟帶,契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政策利好釋放著活力。
其三,市場機遇,世界遺產地市場世界遺產地群鑄就國家旅遊市場;長江經濟帶市場;長江經濟帶成為自駕遊最大客源地市場之一。貴州市場貴州旅遊接待人數增長率位列全國第一,旅遊市場近八成為自駕遊客。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牽引力不斷提升。
「我們要抓住國家重大戰略和政策機遇,加快推進思南全域旅遊大發展、大加速、大提質,煉就具有影響力與競爭力的朝陽產業。」該縣決策層直言,「要以『環梵淨山金三角文化旅遊創新區』『一帶雙核』為依託,全力以赴融入梵淨山、鳳凰、遵義、張家界、重慶大景區和多彩貴州山地公園發展中,著力打造烏江生態文化旅遊廊道黃金節點和全域旅遊示範區」。
這幾年,思南依託「烏江、石林、溫泉、歷史文化」四張名片,以休閒養生、體驗感受為重點,以「一城一村」「一湖一峽」「一泉一林」為核心(「一城」,指有著2000多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的思南古城;「一村」指有著風水文化活化石之稱的千年古寨郝家灣;「一湖」指素有「百裡烏江水天堂」之稱的國家溼地公園白鷺湖;「一峽」指烏江畫廊裡灘險浪急、纖道留痕的騰龍峽;「一泉」指溫潤舒適、神湯養生的思南九天溫泉;「一林」指形神俱佳、生態完美的思南石林),突出漁樵耕讀和碼頭文化特色,按照「一廊打通、兩級拉動、三足鼎立、四面開花」的思路,著力打造「山地公園」中的「水上天堂」,「多彩貴州」裡的「思南江湖」品牌(一廊打通,就是沿烏江修建一條高等級公路,將沿線景區景點串連起來;兩極拉動,就是以思南古城和百裡烏江水天堂白鷺湖景區作為兩個重要節點,拉動全縣旅遊景區開發建設;三足鼎立,就是以郝家灣古寨、思南石林、思南高山草原作為旅遊黃金節點,支撐全域旅遊發展。四面開花,就是有效利用、合理開發縣域內四野屯自然保護區、萬聖屯森林公園、茶旅一體化景區、小溪河自然風光等生態資源,形成四面開花、全域發展的格局)。
據完全統計,全縣目前已發展200餘家旅遊商品生產和經營企業。景區群眾人均收入年增3200元以上,促進全縣4萬多人轉移就業。
該縣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力爭創建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5個,年接待遊客突破1500萬人次,年實現旅遊收入達100億元以上。躋身全省山地旅遊重點縣和全國休閒旅遊目的地,思南正在緊扣這個目標發力、加速和衝刺。
在全域旅遊大背景下,地處烏江中遊的思南迎來新時代的發展良機。如今,從思南縣城進入邵家橋鎮水陸交通便捷,「一江兩路」貫穿全境,即烏江航道、思(南)石(阡)公路、思林電站左岸進場公路。眼下,橫跨烏江連結該鎮趙家壩與思南中學新校區的大橋正在建設推進,通行指日可待。
思南中學全景
山青水碧、山雄水奇的邵家橋鎮,前臨烏江,左攬龍底江,右牽清渡河,三江匯流的這片土地自然風光得天獨厚,旅遊資源豐富多樣。
作為思南新型工業園區、縣城思州新區和貴州首個教育園區的所在地,邵家橋鎮人文歷史綿長厚重,既有彪炳青史的董尚書、孫兵部、郭翰林、田都堂等歷史名人,又有聞名遐邇的尚書筆、官陽宅、大夫第、神道碑等古蹟遺址,還有蒼勁奇險的烏江縴夫古道、山水奇特的烏江兩江口等。
思南中學新校區
思南中學校園 一角
烏江文化源遠流長,烏江文脈薪火相傳。最近幾年,思源中學、書生高級中學、思南中學新校區等著名學校相繼落戶四角山麓,莘莘學子誦讀經典的讀書聲穿越時空,在烏江岸邊久久迴響,他們足下的土地就是當年郭翰林等歷史名人戀戀不捨的鄉土,前僕後繼的徵程中成千上萬的青年才俊走出大山。
「遠方與詩,是歷史與現實穿越新時代的回聲!四角山旅遊資源潛力大,當地村民信心足,各種政策紅利多,大力開發正當其時。」邵家橋鎮黨委書記吳光友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將立足優勢連結思南烏江全域旅遊開放,著力推介『山水風光、縴夫古道、文物遺址、文化教育』四張名片,搶抓鄉村振興戰略,逐步把邵家橋建設為美麗宜居的家園、增收致富的田園、觀光休閒的公園、桃李芬芳的校園與投資興業的樂園。」
思南中學校園一景
思南中學一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該縣立足思南、放眼世界,依託「美麗中國十佳旅遊縣」 「最美中國文化魅力鄉村旅遊目的地城市」 「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等國字號名片,大手筆把思南縣城整體(老城區、思州新區、雙龍新區)作為5A級景區加以打造,同時,加快與周邊城市有機連結,努力構建「4小時旅遊經濟圈」,目標劍指中國烏江生態文化旅遊廊道黃金節點和全域旅遊示範區,全力重整「烏江明珠」風採。
作為烏江文化坐標上的地標,巍巍四角山與百年學府思南中學、中國十大美麗江灣烏江兩江口、烏江思林電站等毗鄰,加之多彩貴州旅遊業「井噴」的大趨勢大走向,它迎來前所未有的大開發機遇。而今,當地黨委政府已把四角山列入思州新區整體規劃發展一盤棋,新願景、新目標與新動能必將牽引四角山發生「核變」,逐步從烏江文化坐標上的地標成長為桃源銅仁的旅遊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