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型鈣鈦礦薄膜讓太陽能電池實現高效率
▲圖片來源:Charlotte Perhammar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邢貴川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二維Ruddlesden-Popper(RP)層鈣鈦礦薄膜,及其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用。相關成果北京時間11月10日發表於《自然—能源》。
該研究展示的純相量子阱,有助於促進太陽能電池和其他鈣鈦礦基光電器件如探測器、發光二極體、雷射器等的發展。
——《中國科學報》
2
我國科學家發現 1.25億年前的「善變」植物
▲遼寧凌源大王丈子義縣組地層中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 圖片來源:化石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的古生物學者最近在遼寧省凌源市發現一種約1.25億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這種有趣的遠古植物,同一個植物個體上長著形態各不相同的葉子和果實,這為人們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態打開了窗口。
這些不同特徵如果放在現代植物中,有可能已經跨越了很多不同的生物類別。但在1.25億年前,它們確實出現在了同一棵植物上。這充分說明,早期被子植物在形態上還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穩定性。
——《科技日報》
3
金魚是鯽魚變的?「親子鑑定」或給出答案
▲圖片來源:搜狐網
金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吉祥、富有的寓意,在世界範圍內也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但金魚從哪裡來?金魚馴化歷史如何?金魚那麼多性狀受哪些基因控制?這些問題人們一直在追尋答案。
近日,國際學術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開了金魚演化的神秘面紗。該成果由福建相關高校學者歷時3年協作完成,首次從基因組學上驗證並豐富了我國學者金魚研究先驅陳楨教授關於金魚演化的理論,深入探討了金魚的起源、演化、馴化和人工選擇。
——環球網
4
「納米多晶金剛石」實現迄今最高強度
日本大阪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研究科博士生片桐健登和副教授尾崎典雅,與愛媛大學地球深部動力學研究中心的入舩徹男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明確了納米多晶狀態金剛石高速變形時的強度。
此次獲得的實驗數據表明,納米多晶金剛石(NPD)的強度達到了普通單晶金剛石的2倍以上。另外還發現,NPD是迄今為止調查過的所有材料中強度最高的。
——環球網
5
宇宙普通物質中40%的潛藏部分或首次發現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法國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通過對20年來科學家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很可能首次發現了這些潛藏的普通物質。
研究人員解釋說,星系通過細絲連接,以複雜節點網絡的形式分布於整個宇宙,這些細絲又被空隙隔開,這就是所謂的宇宙網。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絲線以彌散的熱氣體的形式,囊括了宇宙中幾乎所有普通物質(重子)。但這種彌散氣體發出的信號非常微弱,以至於實際上40%—50%的重子都未被科學家們探測到。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