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處煙塵,是隋唐系列小說形容隋末天下形勢時,常用的一句形容,也有「三十二處」煙塵的說法,其實多少處煙塵都無所謂,說的就是隋末亂局,天下反隋勢力烽煙四起,大諸侯有十八家,小山頭不計其數,所以六十四也好,三十二也罷,不過都是個概稱。其實就連這看似有數可計的十八路反王,其實都是民間藝人隨口說的,可能是為了模仿《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氣勢,但問題是,三國演義中的諸侯都是有名有姓有地盤的十八位地方軍閥,可是隋唐十八家反王,就眾說紛紜了。當然,怎麼湊都能湊齊這個數字,但就是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反王名單沒有統一,所以誰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都不好說,如果說北平王羅藝最後也算一路的話,那麼他就應該是第一個稱王的;可在很多版本中,羅藝並不在其列,那麼在很多說書先生眼中,第一個造反稱王的就應該是南陽王朱燦,比如在《興唐傳》中,就明確指明了這一點,說朱燦是十八路反王的第一家。
這個朱燦本來是南陽關的一個普通的農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當時的南陽關總鎮官員是大隋名將,在隋唐英雄中排名第五的伍雲召,因為領地的關係,伍雲召也受爵南陽侯。朱燦一個人照顧自己的老母親,沒少收到南陽侯的照顧,甚至還幫他娶妻立業,因此朱燦全家對伍雲召都感恩戴德。直到後來,伍氏全家被隋煬帝殺害,隋軍自然也放不過在南陽的伍雲召,伍雲召的本事,突圍逃生並不難,誰知朝廷派來了宇文成都對付他,在當時的武將地位中,宇文成都是實際上的天下第一,而伍雲召算是天下第三,所以南陽侯明顯不是對手,幸虧有了朱燦的幫忙,伍雲召才能成功逃離南陽關。(按照小說的說法,朱燦裝神弄鬼嚇走了宇文成都,這個故事,老樂以前也介紹過,這裡就不多說了。)臨走前,伍雲召將兒子伍登留給了朱燦,從此,朱燦就跟伍雲召結為八拜之交,並且將伍登改名為朱登,由朱燦平安養大。
也就是從那時起,朱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為了南陽侯的把兄弟,等伍雲召的堂兄伍天錫率領救兵來到南陽關的時候,早已失去了伍雲召的消息,直到伍天錫和雄闊海等英雄攻佔南陽關,找到朱燦後,才了解了伍雲召的情況,這時,既然已經和隋朝公開對立,他們索性就佔據南陽關造反了,但是誰來當這個南陽王,有了一定的爭議,因為按照地位,南陽關是伍家的領地,伍雲召走了,他的堂兄伍天錫應該當南陽王,可是伍天錫想要去找伍雲召,於是,南陽王便讓給了伍雲召的結義兄弟,朱燦,正是因此,朱燦才成為了第一家稱王的反隋勢力。
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一個曾經受到伍氏豪門恩惠的平頭百姓,最終竟然成了調遣伍氏英豪的反王,可見朱燦的運氣之好。然而在真正的歷史上,是不可能這麼富有戲劇性的,歷史上的朱燦真正應該叫「朱粲」,而且他也不是個受人擁戴的義軍首領,反而還是個殘暴的割據軍閥,自然也就不會有伍家的故事了。
然而,我們單純從小說上討論,朱燦之所以能從一介平民稱王稱霸,還能號令自己的恩人,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在於他重情重義,知恩圖報。所以,故事可以是編的,但做人的道理都是真實的——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是面對著湧泉之恩,假如我們只有滴水的話,這滴水也應該毫無保留地回報出去,也許意外的收穫就在不遠的將來,又有誰能說得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