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那子 發布時間: 2018-08-21 07:00
作者:那子 發布時間: 2018-08-21 07:00
芥末堆 那子 8月21日報導
「同等大項目+本土化案例,用講故事的形式貼近小學生的認知方式,面向老師、學生、家長的項目制教學教材。」
這本由德稻教育和上海教育出版社聯合策劃的國內首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材《設計我們的海綿社區》已於近日正式發布,作者盧海是這樣向芥末堆記者這本教材的特點。
據了解,《設計我們的海綿社區》是該系列叢書中面向小學四年級上冊的教材,該系列叢書將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共計24本教材,預計2023年完成。其他的教材內容包括《材料!革命吧!》、《明日城市》、《擁抱人工智慧時代》等。
《設計我們的海綿社區》計劃將與今年秋季學期落地上海花木中心小學,以正課科學課的形式開展。盧海介紹說,德稻教育會至少提前兩個教學周為合作校提供師資培訓,並會每周跟進。
注重元概念的講解定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系列配套輔助教材,該套叢書強調尋找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並針對真實群體進行STEAM-PBL設計。《設計我們的海綿社區》則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精神而來。盧海告訴芥末堆,「海綿社區」概念對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教材則從學生居住的社區出發,帶領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和土壤的特點之後,引入「雨水花園」的概念,最後過渡到「海綿社區」概念。最後要求學生按照「海綿社區」的概念去改造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環境,從而達到真實問題與教學目的相結合。
(目錄)在這一過程中,盧海十分注重對「元概念」的講解。在盧海看來,目前很多STEAM課堂存在對元概念解釋不清的情況,例如講述恐龍進化史的時候,模糊「生物進化軸」的概念,只講解能吸引學生的知識。
具像化,是《設計我們的海綿社區》所採用講解元概念的方法。芥末堆記者在第一章中發現,教材會要求學生上網百度「社區」的概念和通過圖解設計法了解社區的構成,並安排討論環節交流各小區之間的相似與不同。盧海介紹說,此外老師也會要求學生聯繫生活實踐,嘗試為「社區」下定義,並反問百度出來的是標準答案嗎?
全書由背景知識構建、工作坊、展示與說明、實地考察以及成果匯報五個部分組成。就第一章內容而言,在講解完社區概念之後,學生會用兩課時來繪製自己所居住社區的地圖,並在本章的最後一節課上,展示和說明自己所繪製的社區數據地圖。
對標課標,強調實踐「以科學課標為基礎,以實踐課程為要求」,這是盧海為教材制定的基本要求。盧海介紹說,在編寫教材時,他會對標《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這兩個課標。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含物質科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四個領域內容。《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對小學課的課程目標是,學生能夠結合生活中的現象,發現並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將問題轉化為研究小課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
內容上,學生通過繪製自己所居住的社區地圖,從而學習比例尺和測量距離、時間的常用方法等物質科學領域的知識;通過描述一天之中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進而學習到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相關知識。
(第一章覆蓋的知識點)形式上,在第五章《神秘的雨水花園》中會加入「實地考察」,老師需帶領學生實地考察上海世博後灘溼地公園。盧海介紹說,除了這種大型的實踐項目之外,平時作業也是需要學生親自去自己所在的社區,探索生物多樣性、水循環系統等課程內容。
如何讓各學科協同開展PBL教學同等大項目,是該系列叢書的一大特點。
盧海解釋說,同等大項目在PBL教學法的基礎上,更強調一學期內各個學科的課程內容講授是圍繞一個主題開展。但這在前期磨課階段,盧海已經感覺到實踐操作中,各學科之間的協同度不夠。「如果課程能夠結合英語講,效果會更好。」盧海設想說,如果英語老師能夠拆分年級難度,在課程中融入英語閱讀等英語學科的知識,各學科的協同度會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德稻教育團隊還感受到另一痛點——校內外時間不夠。校內課堂的45分鐘時間,對於項目的完成來說,時間太少,完成效果流於表面。校外方面會存在家長不理解PBL教育法,課外實踐時間無法保證。
對此,盧海採取的解決辦法是,針對校內,一方面通過學科帶頭人協調各學科的協調度,另一方面,德稻教育團隊與實踐校保持溝通,開放渠道與一線教師交流,根據難度刪減部分內容。校外方面,德稻教育團隊積極與研學基地合作,拓寬校外活動場所,豐富實踐形式。
此前,STEM教材大多為廠商為其產品配套的服務產品,或是優秀校本課程案例集,並未出現一本國家出版認定的呈體系化的STEM教材。
今年5月,由北京師範大學牽頭編著的小學STEAM科創教育系列叢書《科創教育實驗教材》正式發布。此前,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機構圍繞人工智慧與STEM相結合也出版對應不同年級的教材。各家圍繞STEM教材的新一輪的競爭已經悄然開始。
梳理成體系的本土化的STEM教學體系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地,如何取得預期的效果,也是需要思考的事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