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名單中,我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後研究人員張正清在列。他在我校獲博士學位後,赴華為工作兩年半,現在又回到母校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他告訴記者,這項區塊鏈技術研究聚焦計算機通信、信息技術研究,最終通過產學研結合與土木、建築、交通融合產生化學反應,服務於智慧城市建設。「這是我校研究生培養改革的一朵浪花,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孕育人才,同濟從本世紀初就開始探索,如今已經漸漸蹚出一條清晰的路來。」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7月,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孫春蘭副總理出席會議傳達指示批示並發表重要講話,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指明了新時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9月,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的文件陸續發布,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切實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使命定位,確立了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線。如何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總理的重要批示和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推進同濟大學研究生教育提質增效?」研究生院院長黃宏偉介紹同濟行動說,研究生院已經組織起專題學習小組,對照系列文件,結合「十四五」規劃,按照已經實施、準備實施和完善規劃等三個層次檢視工作舉措,完善制度文件,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擬於本月底或下月初組織召開同濟大學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
新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革命的勃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3D列印、人工智慧等技術飛速發展,當初的CAD繪圖、仿真都已變得「落伍」。新時代新要求,如何讓分得日漸細微的學科再次匯流集合,破藩籬、聚能量,我校從計算機技術普遍注能傳統學科開始,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土木工程施工、規劃建築設計、交通工程等學科高等人才培養改革。
「後工業化時代,規劃學科的定製化智能設計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的培養方案中,在通識、導論與原理課方面強化未來智能城市建設方向,方法類課程注重智能規劃新工具、新方法及其應用場景,研究生培養中尤其突出教師的大量實踐案例解讀與學生的分組課題討論,這些全部是真實的設計課題。」同濟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課題《智能規劃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主要負責人張尚武介紹,課題包括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區、上海2035規劃等最新案例。
智慧城市場景之一
傳統學科中大量引入新技術、新手段,如智能建造、智慧交通、智慧醫學等。「10多年前,軌道交通的運維檢測工作基本全是靠人海戰術。夜裡12點後,百餘人走進隧道,借用照明燈和相機,沿著鐵軌排著隊過篩子。現在不同了,快速移動式智能設備下去,1至2個人監視,拍了很多圖片,智能識別和診斷,機器視覺賦能隧道病害檢測,若沒隱患,試車開跑。」黃宏偉說起傳統學科的新變化,話匣子就打開了,語句簡潔明了,語氣裡溢滿了興奮。
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在大數據背景下變化同樣喜人。針對人工智慧產品進入醫療生態圈後對醫生職能弱化這一普遍問題,我校附屬同濟醫院的畢燕龍展開了一項名為「醫學人才培養『三元交叉』」的試驗,即在國際化視野下開展跨學科交叉、科研與臨床交叉式培養,培養採取申請相關人工智慧眼科設備的研發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眼科AI會議,搭建計算機專業與眼科專業的人才交流學習平臺,定期學習研討以利交叉融通等方式進行。「我們還依託大學平臺優勢,充分融合線上線下以集成多層次教學資源,包括本碩博貫通式培養、雙導師制培養等,使人才培養可持續化。」畢燕龍告訴記者。
實驗室一角
依託同濟大學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自2018年12月揭牌以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國家和地方需求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以人工智慧島為標誌,我校的研究生培養從學科交叉式轉向以交叉學科為核心的新態勢。」黃宏偉表示,如果說學科交叉是蘋果樹上嫁接桃枝,交叉學科則是化學反應後產生新元素,好比碳與不同元素反應後產生的不同物質,如石灰、鎂粉等等新物質。
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引入並整合計算機、控制、醫學、交通、智慧城市等九大領域,以各種應用場景為背景,針對新時代中國的現實、世界的未來、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以基礎科學重大問題的解決為使命,以需求為導向整合各學科,以問題為導向培養人才。中心去年招了118名博士生,今年招了170名,每一位研究生身上都肩負著嶄新的使命。」黃宏偉說,這種交叉試驗,實際上是細分學科數十年後的「逆生長」,目的就是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打破工業時代的學科界限,適應後工業時代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要求。
位於張江的同濟大學智能餐廳
多年的探索,我校人才培養成績喜人。國家獎學金、「青稞節」學術一等獎、臨床技能大賽特等獎、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項目……畢燕龍指導的吳名峰、鍾時穎、孫小婷、沈俊慧、劉歆、劉桑田、林慧……個個學業精進、學術有成;以「三全協同、四元耦合」為基本要素的實驗交通工程學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貫通同濟交通工程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全鏈條,現已推廣至全國30多所高校,服務深交研、BAT、上汽等各行業龍頭企業。「我們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為『酶』、為『酵母』,交融、蝶化傳統學科,試圖重塑未來交通系統,人才培養的效果不錯。」《交通工程精英人才培養模式》課題開展以來,一批具有紮實基礎理論和創新實踐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近三年來進入網際網路、金融、汽車行業的畢業生比例達到15%以上,跨行業就業的蘇貴民、楊劍浩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年,交叉學科作為一級學科已經通過了校內專家評審。明年,我們申報國家一級交叉學科。」黃宏偉介紹,有了獨立的「番號」,我們就可以根據新時代的需要和同濟前進的方向,自主開展學位標準認定,成立學術委員會,開展相應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工作。(程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