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孩子多經濟條件較差,很少吃到肉,就會特別盼望過節。父親是一個慈愛而傳統的人,不苟言笑,卻早將我們的心思看透,所以每到重要節日總會買些豬肉回來。在我們永州,據說冬至時節吃羊肉是習俗,但小時候村子裡幾乎沒人吃過,別說買不起,市場上壓根兒就沒有,不管家庭富裕與貧窮,家家戶戶做得多的還是粉蒸肉和粉蒸鴨。
冬至那天,村子裡據說可以賣掉兩頭整豬,這在周邊的七裡八鄉並不多見,很是讓村裡人自豪,走到哪裡都高昂著頭,仿佛自已被貼上了富有大方的標籤。這一天,沒有買肉的家庭會早早關上門窗,生怕被別人看到。
農家自製的粉蒸肉,食材非常簡單,只需要豬肉或鴨肉和米粉,香料一般就是大料一種。那時候吃肉,一家生火滿院香,屋外的行人都會呑咽口水,當然這是田間山頭那些花草喝養出來的本地黑花豬,現在的人們是無法吃到了。鴨子一般自家養的,生長周期較長,肥瘦適中,吃的時候感覺鮮甜。
大米先炒熟,火候就由各家主婦自己把握,這是評價誰家口味優劣的關鍵所在。炒好的大米,放到大石磨上碾碎,米粉碾壓時不要太精細,粗糙些,最好吃的時候能有扎舌頭的感覺。
推動石磨時,全家都會上陣,父親負責握著磨盤把手大力推動,母親和哥哥們會站在邊上搭把手,我就專心用小掃帚將米粒趕往石磨中間的磨芯裡。石磨飛速轉動,一家老小大汗淋漓,米粉碾好後都會累得氣喘籲籲。大石磨,見證了我們一家人許多的艱辛和歡樂。
米粉碾碎後,放些鹽和大料粉充分攪拌,將豬肉和鴨肉裡上粉後,用厚布包上放到蒸籠裡隔水蒸熟。
小時候家裡做的粉蒸肉,米粉的用量很多,鹹淡適中,可以直接用來當主食的,因為有豬油滲出,味道更是鮮美,和現在酒店裡吃到的多種口味完全兩樣。吃的時候,肉會挑選出來,又成為一道下酒下飯的好菜。
工作後,我們兄弟回家越來越少,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再也沒有吃上父母自做的那碗粉蒸肉。前不久回家為母親過八十歲生日,偶然在廢棄的雜房裡看到那副大石磨,把手已經毀壞,磨盤上長有些青苔,我駐足良久,仿佛聽見了父母和哥哥們推磨時的陣陣歡聲笑語,眼睛慢慢溼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