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多晶矽人對多晶矽行業的認知我想不必多說,同時我也認為關注並閱讀這篇文章的人也一定是對這個行業有很深間接的內行人士,所以對我將要談到的東西肯定不會陌生。
多晶矽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個神奇而具有誘惑力的東西,讓無數商海英雄迷戀一時,多少老闆一下子成了風口浪尖的弄潮兒,又有多少被大浪拍死在崖壁之上,這之間的成功的速度與激情,孤獨的堅持與辛酸,競爭的殘酷與激烈完全可以寫一本中國企業的辛酸血淚史。
前些天剛好有幸陪同多晶矽的世界老大——江蘇中能矽業的總經理吃飯,他也提到一段辛酸,他說當時開始搞多晶矽的時候,在那些展會上一聽到說中國人要搞多晶矽,洋鬼子都是很鄙夷的搖搖頭,很瞧不起,不敢相信中國人能搞好多晶矽!但是他們不信,他說只要方向找對了,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但是他們去德國瓦克參觀,想去看看裝置,但是人家不給看。等到後來中能做到世界老大了,好了,這些什麼瓦克啊,REC啊,MEMC啊都找上門來了,想看看他們在短短時間內能做到世界老大到底是如何神奇,想看看他們的裝置,這時候蔣總果斷拒絕了!當年你們瞧不起我們,不讓我們看,我現在肯定不會給你看!
這點我是深有感觸,尤其是在海外的時候,有過這麼一件事情。在卡達多晶矽的時候,當時客戶要買無縫鋼管,因為卡達這個國家除了石油天然氣其他的資源基本是沒有的,所以基本都是進口,他們當時的計劃是亞洲採購,但是明確提出中國和印度的不要。我不想在這裡慶幸還有個印度陪著,這本身就是對我們的一種鄙夷態度,所以我們只能靠自強才能揚眉吐氣,這點上我覺得中能是給我們國人爭臉了。
回到正題上來,還是來講講多晶矽技術設備的國產化之路吧。
剛開始多晶矽的核心設備和配套的工藝只有幾家寡頭在做,美國GT、美國PPP、德國Centrotherm Si Tec、德國MSA、德國GEC。
先說說德系的,因為最早到中國賣爐子的是德國的MSA,這家公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老謝可以說是給中國多晶矽實業做出了很大推動貢獻,同行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無論是從MSA在中國的192臺還原爐,72臺氫化爐的業績來看還是進入中國時間最早來看,MSA無疑都在中國多晶矽行業發展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MSA的爐子也是後來國產化被仿的最早和最多的,但是話說回來,仿畢竟是仿,能形似不能神似,能仿到形狀尺寸,仿不到精髓。
有人會問後來MSA為何在中國市場上逐漸淡出了,我想說的是對於一個德國設計生產製造的設備,賣到中國來,這確實是要巨大的經濟成本在裡面,而且隨著行業的發展和中國設備國產化以及低廉的勞動力因素影響,以技術密集型著稱的歐美企業怎麼也幹不過勞動密集型且勞動力低廉的中國市場,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一直在尋找有資質的合作對象,完成將爐子做到極致的夢想。
而2015年10月成功籤收南京德邦裝備,至此,多晶矽核心裝備裡有多了一位後起之秀,再次之前南京德邦的冷氫化反應器將近佔有了國內的八九成的市場。這也為MSA重返中國市場奠定了基礎。
說到GEC大家我之前不是很了解,但是後來才知道,首先這個名字是Graeber Engineering consultant,這個Graeber也曾經是MSA的銷售人員,據說是銷售總監,後來自己出來單幹了,也是仿的MSA的爐子,但是問題是他自身沒有研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