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個性化?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讓別人可以很容易地記下他是誰。
但中國的城市卻是「千城一面",毫無個性的,如果沒有那幾棟標誌性建築和掛著的牌匾、招牌,你很難分辨出這是哪座城市?中國城市的個性,早已經淹沒在毫無個性的鋼鐵叢林裡,成了「無面者」。我們必須反思中國城市個性的喪失,並重構符合自己文化和傳統的「城市VI」。
何為VI?VI是Visual Identity的簡寫,是視覺識別系統,現在每一個企業、每個網站、每個店鋪都非常注重自己在公眾中的視覺傳達,以求被輕易記住,品牌被廣泛傳播,從而獲得長期經濟利益。
企業視覺,一般包括企業標誌、企業標準色、企業標準字、企業口號、企業象徵圖形等各種元素,這些一般是統一的、系統的,都是為了讓企業從萬千企業中被準確識別而設計的。
對於城市來說,我們還缺少這種統一的「視覺傳達」,城市建設顯得雜亂無序,千城一面。中國城市本質上都是「高樓大廈」紐約模式,或者叫香港模式。這種模式對於農村、小城市、小國家來的人,可能短時間內會有新鮮感,但這種新鮮感很快就會消失,變得單調、乏味、蒼白、無趣。高樓大廈當然可以有,但沒必要整座城市都是高樓大廈,都是玻璃幕牆,都是霓虹閃爍,城市的主體必須要有自己的VI,與眾不同、個性化的VI!
中國應該打造中國風建築美學,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現代建築,從而創造獨屬於中國的建築風格。有些城市已經在個性化上進行了一些嘗試,但大多是粗糙、低級、簡陋的。
一、西安
二、蘇州
三、洛陽
四、北京
這些仿古建築就是非常典型的狗尾續貂,有的是東西風格生硬拼合,有的粗製濫造,有的色系不協調,毫無美感,奇醜無比,令人作嘔!這不是對傳統美學的繼承發揚,而是糟踐、侮辱!
中國現在非常熱衷於仿古建築,或者說山寨古建築,試圖在現代社會用混凝土復原古代建築,這無疑是開歷史的倒車,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我不反對在景區按照古法還原古建築,但我堅決反對在城市建設中山寨古建築,或者簡單地在高樓上加個傳統的屋頂,這非常低劣,不倫不類!
發展傳統建築美學,應從「神」上學習,而不是在「形」上山寨。社會是進步的,傳統建築放在今天當然是落後的,但傳統建築所蘊含的美學卻是無價之寶,歷久彌新。如何把傳統美學與現代建築相結合,創造出渾然天成,上下統一的中國現代建築美學,是每一個建築設計者、城市設計者應該追求的!
我認為比較成功的現代化古風建築有:
1、重慶大禮堂
2、上海世博中國館
3、南京牛首山
4、上海金茂大廈
上述這些建築,都不是中國古建築的全盤複製,而是捻取其中比較鮮明、個性化的元素進行再創造:重慶大禮堂使用了傳統的色彩搭配、幾何圖形和亭臺法式;中國館則更抽象,它有中國紅,有傳統木構,有青銅鼎的造型,雖然和古建築截然不同,但又非常中國;南京牛首山,有陰陽,有黑白黃,有古塔,有太極,還有一些西方元素,雖然貼近傳統,但又非常現代;摩天大樓也可以毫不突兀的中西合璧,上海中心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大廈和金茂大廈三座摩天大樓,哪個更好看,更能代表中國?99%人選擇已經建成20多年的金茂大廈,它的造型來自中國傳統佛塔造型,雖然是摩天大樓,卻又如此中國。
建築師應探索在現代建築材料、力學、結構、空間等基礎之上的現代化的傳統建築美學。玻璃幕牆一樣可以建造傳統亭臺樓閣,古人傳說中的仙境是瓊樓玉宇,可不是磚瓦。醫學中有中西醫結合,建築中也應實現東西方建築美學融合,東方美學和西方美學不是對立關係,可以深度融合。
各城市應成立專業團隊對城市VI進行標準化設計,不設計樣板樓、樣板房,而是設計統一的視覺傳達,從思想上指導城建的個性化和統一化結合。
如果說過去中國是全盤引進西方的一切,那未來中國就是要創新,個性化發展,以中國傳統技術和文化為土壤,創造出全新的現代化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不是停留於過去,而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古與今結合,創造出能夠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的中國文化。
其實不僅僅是建築,美食、書畫、文學、藝術、家具、園林、服飾等各種領域,中國都應該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個性。個性不是對傳統的全盤複製,而是有選擇地繼承和發揚。隨著中國國力強盛,國人的自信心日漸堅定,未來必然會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各種類型的中國文化未來化運動中去。
我希望十年後,中國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有不一樣的文化精神和視覺傳達,走在大街上,能很容易的辨識出這是哪座城市。
中國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必須與時俱進、個性鮮明!
關注侯君集,城市、農村、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