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

2020-09-04 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5期,原文標題《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設計的目的不僅在於展示未來,而且能夠把人們直接帶入未來。」

文/鍾和晏

圖片版權 (c)FCOLC、Fuseproject

「普羅透斯」將是迄今為止最大、最先進的水下科學研究站和棲息地


水下棲息地普羅

對於今年53歲的海洋探險家和環保主義者法比恩·庫斯託(Fabien Cousteau)來說,海底探險屬於一種家族的傳統。他是傳奇的法國探險家雅克·庫斯託(Jacques-Yves Cousteau,1910~1997)的長孫,從小在祖父的陪伴下長大,4歲時就學會了水肺潛水。早在20世紀40年代,由於雅克·庫斯託改進了自給式水下呼吸器Aqua-Lung的設計,才催生了這一後來被廣泛使用的潛水技術。

然而,水肺潛水的時間確實有限,規避時間限制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居住在水下棲息地。雅克·庫斯託的團隊受法國石化行業資助,在1962年建造了第一個水下棲息地Conshelf I,大概5米高、直徑2.5米的水密性不鏽鋼圓柱體,雖然面積很小,裡面配備了床、電視、收音機等設施。馬賽近海的海面以下約11米處,兩位海洋學家曾在裡面生活了一個星期。

第二年建造的Conshelf II增加了規模,除了海星形狀的生活棲息地之外,還包括另一個33米深的棲息地以及停留雙人潛艇的海底機庫。這一次,雅克·庫斯託帶領另外四名潛水員,在蘇丹紅海11米處的Conshelf II中生活了整整一個月。他把其中的片段拍攝成影片《沒有陽光的世界》,196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法比恩·庫斯託繼承了祖父的光榮與夢想,7月末,他和他的海洋學習中心(FCOLC)對外公布了「普羅透斯」(Proteus)的概念方案,以希臘海洋之神的名字命名,一個迄今為止最大、最先進的水下科學研究站和棲息地,「相當於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普洛透斯將位於加勒比海庫拉索島附近的海洋保護區中,深度約18米,如果邊境開放,庫斯託希望9月份前往庫拉索島確定具體的位置。

水肺潛水技術的流行得益於雅克·庫斯託改進了自給式水下呼吸器Aqua-Lung的設計


他選擇以擁抱技術著稱的矽谷設計師伊夫·貝哈(Yves Behar)作為棲息地的設計者,他們倆是同齡人。貝哈1967年出生於瑞士洛桑,從小著迷於科幻小說,在設計學院時深受美國設計師悉德尼·米德(Sydney Mead)的新未來主義作品影響,米德是《銀翼殺手》《星際迷航》《外星人》等科幻電影背後的設計師。貝哈的早期設計都是出於對科幻世界的致敬,他說過,「我相信設計的目的不僅出於展示未來,而且能夠把人們直接帶入未來」。

普羅透斯之前,水下棲息地都是專為單個或一組任務設計的,從未被構想成國際空間站。貝哈說:「法比恩和我一起檢視了許多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探索性設計,這是庫斯託家族開創海洋研究的黃金時代。」

基於現代船體和複合建築的視覺語言,貝哈把普羅透斯設計成交錯的雙層圓形結構,被適應可變地形的支架固定在海底,總面積大約370平方米,一次可以容納多達12人,在裡面居住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貝哈特意賦予它一種復古未來主義的風格,接近過去科幻小說所想像的水下生活方式。

圓形的主空間包括起居室、廚房、餐廳和工作區等,主要用於居住者的團隊合作與社交互動,一條螺旋形的坡道將上下兩層連接在一起。為了讓更多的自然光透過天窗和舷窗,兩層的空間相互錯開,傾斜的坡道也可以充當體育鍛鍊場所。工作區配備了視頻製作設備,研究員能以16K解析度從海洋深處進行直播。

一系列模塊化吊艙懸掛在主結構周圍,用於特定實驗室、浴室和睡眠區等,最大的吊艙中還有一個讓潛水器停靠的月池。研究站通過一條生命線連接到地面,傳遞通信以及呼吸的空氣。為了符合海洋保護目標,普羅透斯採用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以及海洋熱能轉換的混合,利用淺海熱水和深海冷水之間的溫差來發電。

普羅透斯屬於水下增壓研究站,研究員呼吸的是氦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他們在水下呼吸增壓空氣超過24小時之後,處於完全飽和狀態,可以在海洋中潛水長達9個小時。1963年的Conshelf II任務中,雅克·庫斯託已經證實了飽和潛水的可行性,他在深度艙中填充了一半空氣、一半氦氣,潛水員安全地潛入了110米深處。

貝哈說:「我們需要了解水下建造的限制以及在水下結構中生活的挑戰,解決潮溼、光線不足和缺乏運動等多種不利因素。我從法比恩那裡學到了許多,畢竟,他曾是在水下棲息地中生活時間最長的人。」

貝哈與定製房屋建築公司Plant Prefab合作開發的預製配件住宅單元YB1


「水瓶座」水下實驗室

2014年6月,法比恩·庫斯託帶領一支由科學家、教育家和電影攝製組組成的團隊,在佛羅裡達國家海洋保護區水下19米的深度,一個名為「水瓶座」的水下實驗室中,成功完成了「Mission 31」海底探險活動。作為象徵性的致敬,他比祖父的紀錄多了一天,深度也增加了8米。

「水瓶座」由美國海軍與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於1986年建造,2012年被佛羅裡達國際大學接管。它的面積大約37平方米,重約81噸,裡面有6個床位,還有熱水、迷你廚房、氣溫控制、計算機和無線上網等設施。相比之下,普羅透斯的面積大了10倍。

貝哈把法比恩的水下生活經驗用於普羅透斯的設計,「在海洋中,你渴望獲得新鮮的食物」,法比恩這樣告訴他。所以,普羅透斯中增加了一個水培溫室,讓研究者在水下自己種植新鮮的植物食品,解決增壓環境下不允許明火烹飪的問題。還有實時處理有機樣品的現場實驗室,防止樣品在送往陸地的過程中降解或死亡。

雖然海洋佔世界生存空間的99%以上,迄今為止對它的探索可能只有5%。法比恩的觀點是——海洋是我們的生命支持系統,解決地球問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我們基本上將海洋用作垃圾桶,還存在海底開採、過度捕撈和破壞珊瑚礁等種種破壞行為。2016年,他成立非營利組織海洋學習中心,讓全球各地的社區參與到海洋生態環境的恢復、保護和研究活動中。

與祖父50年前的Conshelf II探險相比,法比恩的水瓶座探險目的已經發生了變化,不是研究如何開發海洋資源,而是側重於氣候變化、海洋酸化、塑料汙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環境保護問題。庫斯託小組在棲息地中收集到足夠的數據,發表了12篇科學論文,一個月的水下停留時間相當於三年的等效研究。

所以,就像國際空間站一樣,法比恩預計普羅透斯未來能夠成為研究者、政府機構和公司之間進行全球合作的平臺,為科學家提供連續的晝夜潛水和數據收集,在荒涼環境中發現海洋生物的新物種,測試綠色能源、水產養殖和機器人勘探等技術。尤其是藥物研究,自1969年以來,FDA已經批准了12種源自魚類等海洋動物的藥物,用於治療癌症、疼痛等,目前還有幾十種海洋藥物處於臨床開發中。

建造這樣一個棲息地估計耗資1.35億美元,建成之後,每年的運營成本約為300萬美元。貝哈估計,完成普羅透斯的建造並把它降到海底,至少需要三年時間。他期望除了科學家之外,水下棲息地也能夠接待平民遊客,「對我來說,參觀普羅透斯可能比去火星更令人興奮」。

墨西哥塔巴斯科州的3D列印房屋社區,為解決無家可歸者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範本


設計的實時反應能力

今年6月初,貝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舉辦講座,向學生們強調設計師的實時反應能力。他說:「設計作為一種前瞻性媒介,必須從地球面臨的問題中汲取教訓。除了人文主義外,設計師的最佳素質之一就是反應能力——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藉助自己的技能和創造力幫助解決問題。」

這種反應能力也許就體現在他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創立的非營利組織OLPC(One Laptop per Child)設計的XO平板電腦中,一款專門針對兒童、價格只有100到150美元的安卓系統觸控螢幕電腦,如今已經售出了超過200萬臺。XO平板電腦的形象甚至出現在盧安達發行的500盧安達法郎上,孩子們使用XO努力學習。

與墨西哥政府合作的免費眼鏡計劃「看得更清楚,學得更好」也是如此,墨西哥的現實情況是,有11%的孩子視力不佳,卻因為買不起、不願意戴眼鏡等原因影響學習。作為解決問題的應對方案,貝哈採用一種名為Grilamide的輕質塑料製作鏡框,鏡框可以上下拆分為兩半。7種不同的顏色,5種不同的鏡架選項,孩子們可以分別選擇框架頂部和底部的顏色,每個人都擁有外觀的獨特性。而且,鏡框分成兩個部分,比起常用的加熱方法,鏡片的插入和更換也更加容易。

這可能是目前為止兒童眼鏡最成功的銷售模式,也是效率和成本的勝利。每對眼鏡成本只有5美元,每年,「看得更清楚,學得更好」慈善基金會向墨西哥貧困社區分發約40萬對這樣的眼鏡。

近幾年,Fuseproject公司超越單一的產品,進入到住宅領域,針對加利福尼亞州缺乏經濟適用房的問題,與定製房屋建築公司Plant Prefab合作開發預製配件的住宅單元YB1。模塊化設計的小型房屋可以根據現場條件、功能和個人品味進行定製。也可以說,整個房屋就是一件產品,房主根據自己的需求改變大小、用途和審美風格。

基於1.2米的網格,每個YB1住宅的建造面積在23平方米到112平方米之間,最初階段提供不同平面圖和屋頂樣式的三種選擇:斜屋頂版本適合較為寒冷潮溼的天氣,兩個平屋頂適合溫暖乾燥的氣候,上面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或者進行屋頂種植。房屋包括了HVAC暖通空調系統,全開式、半開式和天窗式窗戶可以設置在房屋的任何位置,取決於視野或隱私要求。

YB1在Plant Prefab的工廠裡預製,使用螺旋金屬樁作為地錨在現場組裝。目前一套YB1的價格在28萬美元左右,Plant Prefab最近獲得亞馬遜Alexa基金的投資,計劃未來推出起始於10萬美元的更合理價格。

去年夏天,他與非營利性機構New Story和房屋建築技術公司Icon合作,在墨西哥塔巴斯科州推出世界上第一個3D列印房屋社區,目的是為解決無家可歸者的問題提供一個範本。在那裡,居民的平均月收入約為200美元。

3D列印房屋就地建造,24小時內能夠建成,貝哈為此開發了新穎的設計語言。房屋的外部結構由兩層水泥牆組成,通過密集的鋸齒形線連接在一起,形成接近土坯的紋理。房屋不是現場3D列印的部分只有水泥地基和屋頂,按照目前的3D列印技術,還是屬於不可能的任務。

智能健身器/Forme Life

作為在家鍛鍊的解決方案,貝哈設計的Forme Life是一款內置重量訓練系統的互聯健身器。與智能健身系統Tonal相似,Forme Life使用隱藏的阻力系統來模擬重量,使用者可以從各個角度、以不同重量進行推拉和舉重運動。屏幕上顯示真人大小的虛擬私人教練,幫助制定個人健身計劃和負重訓練,系統還附帶可以播放的有氧運動、瑜伽等其他課程。

紫外線傳感器/UV Sense

作為可穿戴設備,Fuseproject與歐萊雅合作開發了紫外線傳感器UV Sense,用於追蹤皮膚暴露於紫外線的情況,降低人們患皮膚癌的風險。UV Sense尺寸微小,只有2毫米厚,直徑9毫米,不需要電池就可以工作,也不會對使用者造成幹擾。佩戴者把它放在拇指的指甲蓋上,傳感器使用磁場感應的無線技術NFC,將紫外線暴露信息傳遞給應用程式,提供相關的實時數據和警示。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本期新刊《消失的愛人》,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公布概念設計
    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公布概念設計,Aquanaut公司的Fabien Cousteau和工業設計師Yves Behar計劃在加勒比海面一下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公布概念設計,Aquanaut公司的Fabien Cousteau和工業設計師Yves Behar計劃在加勒比海面一下
  • 海洋探險家正在建造水下「國際空間站」
    擁有通往海洋及其海洋生物的通道是無與倫比的。 今天,我仍然保持與小時候一樣的好奇心–我仍然敬畏觀察海洋必須提供和教給我們的一切。」海洋所要教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根據庫斯託(Cousteau)的說法,人類僅探索了其中的5%。有了PROTEUS,他希望改變這種狀況。PROTEUS是法比恩·庫斯託海洋學習中心(FCOLC)的一個項目,被認為是水下版的國際空間站。
  • 迄今為止最大的水下國際空間站
    Proteus水下國際空間站海洋探險家法比恩·庫斯託(Fabien Cousteau)和設計師伊夫·貝哈爾(Yves Behar)在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Proteus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國際空間站,佔地4000平方英尺(約372平方米),可容納12人。
  • 水下「空間站」-深入探索海洋
    水下「空間站」-深入探索海洋傳奇海洋探險家雅克·庫斯託(Jacques Cousteau)的孫子法比恩·庫斯託(Fabien Cousteau)想要在海底建造相當於國際空間站(ISS)的海底空間站。Proteus一種螺旋式的雙層高蹺設計,可適應不斷變化的海床,完全由海洋表面的風能和太陽能以及海洋熱能轉化提供動力
  • 世界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設計出爐,耗資1.35億美刀
    > 和設計師 Yves Behar 宣布了要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 Proteus。地球表面71%是海洋,但人類目前只探索了其中的5%,繪製了這些海洋中不到20%的地圖。這個如同科幻電影裡的建築的國際空間站項目以希臘原始海神 &34;(Proteus)命名,其結構靈感來自於珊瑚蟲的樣子,通過非切割材料來建造,旨在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下研究站點和棲息地。
  • 太空|為什麼要建立國際空間站?
    人類的腳步已跨入了太空,人類在太空中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的時候,需要一個工作和生活的「家」,這就是空間站。太空是人類除陸地、海洋和大氣以外的第四環境。對這 個新的環境,人類正在去研究和開發它。而太空中的「小房 子」——空間站,正好為人類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提 供了一個特好的場所。
  • 世界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設計出爐,耗資1.35億美刀!
    這不,就在前幾天, 全球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就出爐了!和設計師Yves Behar宣布了要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 地球表面71%是海洋,但人類目前只探索了其中的5%,繪製了這些海洋中不到20%的地圖。
  • 國際空間站,不妙……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截圖安德烈∙約寧在採訪中表示,國際空間站目前並非面臨某些大部件出現故障的情況,而是小問題,「舊車車主熟悉這種情況約寧認為,國際空間站或許會在2024年停止使用。國際空間站的首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於1998年11月發射,此後一直有新組件被加入其中。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據路透社莫斯科8月20日報導,當地時間周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表示,國際空間站的3名太空人本周末將在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艙段度過,以尋找空間站內的漏氣源頭。
  • 壯美的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正在低地球軌道建造的國際研究設施,計劃由六個國際太空機構合作聯合推進,這六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A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巴西航天局、歐洲空間局(歐洲空間局的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空間局的。)
  • 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太空中人類文明的符號
    圖片:AFP1984年,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他的國情諮文中正式指示NASA建造一個空間站,他將這個空間站命名為「自由號」(Freedom),並視其為發展強大太空經濟的捷徑。「我們可以追隨夢想前往遙遠的星球,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獲得和平的經濟和科學成果,」裡根告訴美國人,「就像海洋為快帆船和美國商人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一樣,太空在今天擁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 國際空間站「凌月」
    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會員  劉寧攝今天和大家聊的雖然算不上什麼稀罕的天象,不過也值得我們瞧上一眼——國際空間站「凌月」。運行中的國際空間站。發現號太空梭攝國際空間站(英文縮寫為ISS)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也是人類建造過的最大的人造天體。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目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它在一個距離地球大約360公裡的空中不知疲倦地繞地運行,大約每90分鐘圍繞地球轉一圈。
  • 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截圖 安德烈∙約寧在採訪中表示,國際空間站目前並非面臨某些大部件出現故障的情況,而是小問題,「舊車車主熟悉這種情況,這叫做開始散架」。約寧認為,國際空間站或許會在2024年停止使用。國際空間站的首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於1998年11月發射,此後一直有新組件被加入其中。
  • 報告,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1998年11月20日 國際空間站第一個組件升空
    1998年11月20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12個成員國組成的16國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序幕。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科幻史
    20 周年似乎並不是一個裡程碑,對於在危險的太空環境中運行的複雜機械而言,國際空間站正接近老齡化。近年來,它也遇到了幾個問題,比如,最近俄羅斯模塊 Zvezda 發生了漏氣事件。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史已經證明人類可以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但上面的環境如何?是否存在著能夠威脅常駐機組人員生命健康的微生物或細菌?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相比而言,它比起目前420噸級的第四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確要小一圈,但天宮對於我國而言已經是最佳方案。我國空間站和國外空間站差距又多大呢?先從簡述前三代空間站歷史和特點說起。1.基本背景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在登月項目的競爭中落敗於美國後,便掀起了新一波的競爭:空間站建設。
  • 龍飛船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
    四位太空人將在幾個小時內進入空間站,並開始在軌道實驗室上進行為期六個月的科學任務,直到明年4月SpaceX的另一艘龍飛船送來其他太空人接替他們。 在日前的發射中,Space X公司的「龍飛船」為機組人員中帶來了一個驚喜。 一隻「尤達寶寶」(Baby Yoda)被選作此次任務的「零重力指示器」,以確認飛船在軌道上並處於微重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