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5期,原文標題《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設計的目的不僅在於展示未來,而且能夠把人們直接帶入未來。」法比恩·庫斯託繼承了祖父的光榮與夢想,7月末,他和他的海洋學習中心(FCOLC)對外公布了「普羅透斯」(Proteus)的概念方案,以希臘海洋之神的名字命名,一個迄今為止最大、最先進的水下科學研究站和棲息地,「相當於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
-
Fabien Cousteau欲為科研人員打造Proteus「水下國際空間站」
本周早些時候,Fabien Cousteau 宣布了以希臘早期海神「普羅透斯」(Proteus)命名的「水下國際空間站」項目。其旨在通過非切割材料來製作,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下研究站點和棲息地。現年 52 歲的 Fabien 經營著家族生意,他從四歲開始學習潛水,並且成為了一位知名的海洋保護主義者兼紀錄片製片人。
-
世界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設計出爐,耗資1.35億美刀
這不,就在前幾天,全球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就出爐了> 和設計師 Yves Behar 宣布了要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 Proteus。地球表面71%是海洋,但人類目前只探索了其中的5%,繪製了這些海洋中不到20%的地圖。
-
世界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設計出爐,耗資1.35億美刀!
這不,就在前幾天, 全球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就出爐了!和設計師Yves Behar宣布了要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 地球表面71%是海洋,但人類目前只探索了其中的5%,繪製了這些海洋中不到20%的地圖。
-
如何設計一個空間站?
太空梭一次只能將空間站相對較小的部分送入軌道,意味著無論選擇哪一種空間站設計,都必須在太空中建造。當然,這也意味著空間站可以在完工前投入使用。考慮到大多數設計都預期數年才能完成,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量。 1984年,大約在承包商提交設計一年後,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他的國情諮文中正式指示NASA建造一個空間站。
-
海洋探險家正在建造水下「國際空間站」
擁有通往海洋及其海洋生物的通道是無與倫比的。 今天,我仍然保持與小時候一樣的好奇心–我仍然敬畏觀察海洋必須提供和教給我們的一切。」海洋所要教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根據庫斯託(Cousteau)的說法,人類僅探索了其中的5%。有了PROTEUS,他希望改變這種狀況。PROTEUS是法比恩·庫斯託海洋學習中心(FCOLC)的一個項目,被認為是水下版的國際空間站。
-
迄今為止最大的水下國際空間站
Proteus水下國際空間站海洋探險家法比恩·庫斯託(Fabien Cousteau)和設計師伊夫·貝哈爾(Yves Behar)在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Proteus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國際空間站,佔地4000平方英尺(約372平方米),可容納12人。
-
水下「空間站」-深入探索海洋
水下「空間站」-深入探索海洋傳奇海洋探險家雅克·庫斯託(Jacques Cousteau)的孫子法比恩·庫斯託(Fabien Cousteau)想要在海底建造相當於國際空間站(ISS)的海底空間站。Proteus一種螺旋式的雙層高蹺設計,可適應不斷變化的海床,完全由海洋表面的風能和太陽能以及海洋熱能轉化提供動力
-
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首批國際合作項目公布
外空司司長迪·皮蓬對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成員國開放中國空間站的應用資源表示高度讚賞,稱中國的這一舉措,有力促進了載人航天國際合作,使得更多的國家能夠有機會參與載人航天技術研究,是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力支持。
-
Astrobee:NASA 為國際空間站設計的最新機器人
每個角和大部分邊上都覆蓋了一層柔性保險槓材料,從中嵌入了推進系統。機器人的中心部分包含豐富的傳感器、控制系統、觸控屏幕,以及為後續增加硬體而預留的有效載荷託架,其中包括一個手臂用於抓取國際空間站的扶手。
-
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所以早在1983年就有人提出了一個設想建造國際空間站,之後以俄羅斯、美國為首,多國合作建造了這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際空間站。而現在這個國際空間站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美國本還想著延遲這個空間站的使用,而現在俄羅斯要拋棄美國一個人玩!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出現「散架」趨勢,北鬥完成組網,中國空間站蓄勢待發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由於超期服役,目前國際空間站存在眾多問題故障,很有可能在2024年就被迫停用。此後,隨著全球多個國家加入該項目,國際空間站也開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過,航天項目本來就耗資巨大,近20年來全球經濟整體呈現下行趨勢,這也導致各國在航天領域的資金投入捉襟見肘。以國際空間站來說,它原本設計的使用年限截至到2015年。然而,本著「縫縫補補將就用」的原則,國際空間站經過了連續兩次延期,甚至有些國家還提出,要將其使用壽命延長到2030年。
-
報告,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人類登上國際空間站20年,太空中人類文明的符號
圖片:AFP1984年,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他的國情諮文中正式指示NASA建造一個空間站,他將這個空間站命名為「自由號」(Freedom),並視其為發展強大太空經濟的捷徑。「我們可以追隨夢想前往遙遠的星球,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獲得和平的經濟和科學成果,」裡根告訴美國人,「就像海洋為快帆船和美國商人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一樣,太空在今天擁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
國際空間站成功躲避太空垃圾[組圖]
3月10日一名太空人拍攝的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3月10日,美國太空人邁克·芬克在艙外維護國際空間站。新華社/法新 新華網莫斯科3月12日電(記者聶雲鵬)俄羅斯飛行控制中心發言人倫金12日宣布,國際空間站當天晚間成功躲避了太空垃圾。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科幻史
20 周年似乎並不是一個裡程碑,對於在危險的太空環境中運行的複雜機械而言,國際空間站正接近老齡化。近年來,它也遇到了幾個問題,比如,最近俄羅斯模塊 Zvezda 發生了漏氣事件。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史已經證明人類可以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但上面的環境如何?是否存在著能夠威脅常駐機組人員生命健康的微生物或細菌?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8月2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事實上,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軌道實驗室,沒有完全密封,漏出一定量的空氣實屬正常。但是,隨著空氣流失率的增加,3名太空人將在俄羅斯艙段三天按兵不動,等待地球上的負責人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
空客公布了其零排放概念飛機的設計
▲「混合翼體」設計(可容納200名乘客)的概念,即機翼與機身合併空中巴士公司公布了三款以氫為動力的「零排放」飛機的視覺概念。第三個方案則採用了革命性的「混合翼體」設計,與今年2月提出的方案類似。▲空中巴士公司公布的其零排放概念的三種設計儘管氫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被討論,但它仍然過於昂貴而不能廣泛使用
-
國際空間站出現空氣洩漏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時任美國總統裡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
俄科學院認為應當重審國際空間站飛行期限並設計本國軌道站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月14日消息 俄羅斯科學院太空委員會發布的決議指出,由於維持國際空間站運行的費用會不可避免地增加,因此需要重審其飛行期限,同時必須設計本國的軌道站。該委員會官網發布的這份決議披露,「俄羅斯聯邦約定在2025年之前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此後俄羅斯模塊艙維持工作能力和安全運行所消耗的資金比例將大幅增加。」決議稱,「根據這些約定,必須重審國際空間站飛行計劃的期限並著手擬定俄羅斯新的載人航天發展構想,其中包括在環地軌道建造本國載人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