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最大的水下國際空間站

2020-08-27 經典男士的世界

把複雜的科學轉化為人們喜歡的事物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Proteus水下國際空間站

海洋探險家法比恩·庫斯託(Fabien Cousteau)和設計師伊夫·貝哈爾(Yves Behar)在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Proteus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國際空間站,佔地4000平方英尺(約372平方米),可容納12人。


Proteus水下國際空間站

這一雄心勃勃的項目是仿照國際空間站(ISS)設計的,宗旨是提供一個「家」,成為全球海洋研究人員、學者、政府機構和公司執行研究任務的一個水下會議場所,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研究,從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新海洋生物醫學突破,在這裡大家可以不分國界地進行合作。


Proteus水下國際空間站

Proteus的設計是一個兩層的圓形結構,在海底的支柱上,突出的吊艙包含了實驗室、個人宿舍、醫療艙,在中心,一個螺旋樓梯連接著包含公共空間的兩層結構,包括廚房、餐廳、工作區和第一個水下溫室。該建築由風能、太陽能和海洋熱能轉換提供動力。


Proteus水下國際空間站

「對於我們的生存,對於我們通往未來的軌道,海洋探索比太空探索重要1000倍。」「這是我們的生命維持系統,這正是我們存在的原因。」庫斯託在與Behar的視頻通話中說。據庫斯託說,Proteus可以使科學家們日夜不停地潛水,而不需要在兩次潛水之間進行數小時的減壓。就像太空中的太空人一樣,他們可以一次在水下待上幾天或幾周。儘管2020年因種種原因已經推遲了該項目,但要安裝Proteus還需要三年時間。

相關焦點

  • 「1m 新知」耗資1.35億美元,世界最大的水下國際空間站
    ,該項目甚至被認為是國際空間站的水下版本,由Yves Behar的工作室Fuseproject和Cousteau的非營利組織Fabien Cousteau海洋學習中心(FCOLC)委託創立。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水下空間站是位於大西洋底的水瓶座空間站
  • 世界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設計出爐,耗資1.35億美刀
    這不,就在前幾天,全球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就出爐了本周早些時候,海洋學家、海洋保護主義者、電影製片人 Fabien Cousteau 和設計師 Yves Behar 宣布了要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
  • 世界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設計出爐,耗資1.35億美刀!
    這不,就在前幾天, 全球最大水下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就出爐了! 本周早些時候,海洋學家、海洋保護主義者、電影製片人Fabien Cousteau和設計師Yves Behar宣布了要地表最深處的海底建造一個水下版本的國際空間站
  • Fabien Cousteau欲為科研人員打造Proteus「水下國際空間站」
    本周早些時候,Fabien Cousteau 宣布了以希臘早期海神「普羅透斯」(Proteus)命名的「水下國際空間站」項目。其旨在通過非切割材料來製作,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個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下研究站點和棲息地。現年 52 歲的 Fabien 經營著家族生意,他從四歲開始學習潛水,並且成為了一位知名的海洋保護主義者兼紀錄片製片人。
  • 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5期,原文標題《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設計的目的不僅在於展示未來,而且能夠把人們直接帶入未來。」圖片版權 (c)FCOLC、Fuseproject「普羅透斯」將是迄今為止最大
  • 海洋探險家正在建造水下「國際空間站」
    PROTEUS是法比恩·庫斯託海洋學習中心(FCOLC)的一個項目,被認為是水下版的國際空間站。該項目完成後,將成為全球研究人員、政府機構和企業的協作平臺。這個概念誕生於2014年6月的第31次任務,該任務創下了水下生活時間最長的記錄(打破了雅克30天的記錄)。該實驗室位於世界上唯一的水下「水瓶座」海洋實驗室,距佛羅裡達礁島礁14公裡,海底高度19米。這次任務產生了來自東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北佛羅裡達大學等大學的12項科學研究和9,800篇發表的文章,並激發了水下版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的構想。
  • 水下「空間站」-深入探索海洋
    水下「空間站」-深入探索海洋傳奇海洋探險家雅克·庫斯託(Jacques Cousteau)的孫子法比恩·庫斯託(Fabien Cousteau)想要在海底建造相當於國際空間站(ISS)的海底空間站。這些吊艙中最大的一個是「月池」或「溼走廊」 –一個大的朝下的孔,它將充當潛水器的碼頭,使潛水員可以進入海洋空間站。還將有世界上第一個水下蔬菜園,以及用於視頻製作的設施。
  • 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公布概念設計
    海洋中的「國際空間站」Proteus公布概念設計,Aquanaut公司的Fabien Cousteau和工業設計師Yves Behar計劃在加勒比海面一下60英裡出建造一個水下研究站和棲息地,在這裡政府機構、科學家和私營公司可以不分國界地進行合作。
  • 國際空間站「凌月」
    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會員  劉寧攝今天和大家聊的雖然算不上什麼稀罕的天象,不過也值得我們瞧上一眼——國際空間站「凌月」。運行中的國際空間站。發現號太空梭攝國際空間站(英文縮寫為ISS)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也是人類建造過的最大的人造天體。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目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它在一個距離地球大約360公裡的空中不知疲倦地繞地運行,大約每90分鐘圍繞地球轉一圈。
  • 文物館、博物館、空間站…這都能被按入水下?未來世界還是建築師...
    來自:建道築格ArchiDogs(ID:ArchiDogs_AD) 本文已獲得授權 你能想像 沉船博物館、大型文物館 3D列印城市、水下版國際空間站
  • 沒有中國為何也稱「國際」?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的參與?
    1998年,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模塊發射入軌,國際空間站開始建立。在過去的20年裡,來自19個不同的國家的上百位太空人曾在這裡停留或執行任務。這個經由多國合作才建立完成的空間站向人們展示了國際合作的魅力,它也告訴我們,只有要精誠合作,就能做出偉大的成就。
  • NASA 開始查找國際空間站的空氣洩漏
    NASA 正在查找國際空間站上小的空氣洩漏點。儘管短期內不會有危險,但63 徵程站裡面的工作人員還是會在空間站的俄羅斯分站模塊裡面度過周末。而這是通過補給任務運送到空間站的。空間站的氣體洩漏是在2019年9月份首先發現的,但它並不影響空間站的正常操作。空氣的洩漏這幾個月來,既沒有加速,也沒有觸發報警,所以NASA科學家一直在監控洩漏的同時,處理著優先級更高更緊急的任務。近幾個月,空間站裡的科學家非常忙。他們完成了一系列複雜的太空行走,修復了暗物質檢測設備,並且升級了空間站的電池。
  • 對比美俄等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的主要區別在哪
    但伴隨著蘇聯解體,為了防止其航天技術四處擴散,利用蘇聯遺留下來的成果,美國航天局向剛剛成立的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拋出橄欖枝,兩者一拍即合,計劃共建國際空間站,並且吸納了日本、歐盟歐空局等成員的加入。年11月國際空間站才正式發射入軌,但在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並沒有來自中國的航天機構。
  • 國際空間站載人運行科幻史
    2000 年,人類首次進入外太空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也才真正擁有了從地球以外反觀地球的空間視角。2000 年 11 月 2 日,載有美俄三名太空人的 「聯盟 TM-31」 號宇宙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核心艙成功對接。從此,國際空間站正式開啟至今長達 20 年的載人飛行史。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下科研基地項目,耗資1.35億美元
    但是這些項目多適用於淺海探險,如今有專家要在水下建立世界最大同時,也是最先進的水下科研站,當前整個科研站的設計方案已然出爐,整個項目的耗資金額預計在1.35億美元左右。他們提出這一建議的根據目的就在於更好的認識海洋,出於對大海的熱愛與敬畏之心,他們選取了古希臘的海洋之神普羅透斯,作為這個水下空間站的名稱。
  • 國際空間站出問題了,或不能延長使用,最擔心的是美國
    隨著科技進步的發展,人們慢慢將探尋的腳步轉為外太空,為航天員提供更優越的探索環境,早在20世紀,美國就領著世界各國相互研發了國際空間站,自2001年第一批航天員入駐後,國際空間站迄今已運作近二十年,因而,其剩下使用壽命一直深受科技界的普遍關心,近期,俄羅斯新聞媒體了發布相關國際空間站的最新動態。
  • 國際空間站為什麼不建在月球上,而建在地球高空?看完你就明白了
    之後人類對宇宙的求知慾望更加強烈,為了更好的研究太空,1998年人類還在地球上空400千米處建造了國際空間站,這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支持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
  • 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讓400噸的龐然大物安全墜毀成難題
    國際空間站已經服役了20多年,期間進行了42次(美國37,俄羅斯5)的模塊組裝,迄今為止,有19個國家的241人造訪過國際空間站,太空人進行了230次太空行走,空間站尺寸109米*73米,重量大約420噸,生活倉可供六人長期生活。
  • 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參與?背後原因令人深思,西瓜視頻講航空
    隨著全球航天事業的發展,宇宙空間站這一計劃也被提上了所有國家的日程中,1993年以美俄為首再加上十多個其他國家共同組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航天工程——國際空間站,該工程對於全世界有多重意義,其一讓所有人知道了合作的強大之處,其二讓許多國家的航天事業得到極大發 展,其三讓更多的人見識到宇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