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讓400噸的龐然大物安全墜毀成難題

2020-11-05 艾伯史密斯

國際空間站已經服役了20多年,期間進行了42次(美國37,俄羅斯5)的模塊組裝,迄今為止,有19個國家的241人造訪過國際空間站,太空人進行了230次太空行走,空間站尺寸109米*73米,重量大約420噸,生活倉可供六人長期生活。

然而隨著服役時間的增加,國際空間站的許多部件已經老化,零件的可靠性降低,出現的問題逐漸增多,比如2020年8月就發生了漏氣,使得美國太空人不得不轉移到俄羅斯倉段生活三天。

國際空間站是多個國家和組織合作建立起來的,總耗資超過1600億美元,按照計劃,國際空間站至少要到2024年12月份退役,而NASA宣稱國際空間站最晚到2028年退役。

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大約400公裡,該高度下其實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大氣層,雖然這個高度下空氣密度非常微薄,但是空間站以7.7公裡/秒速度在其中飛行,必定會損失動能,隨著國際空間站的退役,不再有燃料為空間站維持軌道高度後,空間站墜毀是早晚的事,而且還有空間碎片和隕石撞擊的可能,都會嚴重威脅到未來軌道器的運行。

在2017年,NASA的研究小組就開始考慮空間站的退役問題,評估了一些處理方案後,認為比較靠譜的辦法是與和平號空間站一樣進行主動墜毀,和平號空間站在2001年通過三次點火制動後墜毀到南太平洋的指定區域。

可是國際空間站要比和平號空間站重三倍,而質量越大的物體墜毀大氣層時,在大氣層中完全燃燒的可能性越小,加上國際空間站的太陽能板面積較大,墜毀過程很容易失控。

研究小組的成員麥克道爾說到:不管什麼原因導致失控,碎片都會散布到更廣的區域,雖然比不上核爆炸,但是結果都不會是好的,如果一部分墜落在人口密集的區域內,情況將會非常糟糕。

類似的先例也是有的,1979年7月11日,NASA重達77噸的太空實驗室(Skylab)脫離軌道後失控墜毀,其殘骸大部分落到了澳大利亞,當時美國總統還向澳大利亞公開道歉,當時澳大利亞沒有傷亡報告。

從國際空間站的途徑區域看,最好的墜落地點是太平洋,而和平號空間站的墜落範圍是1500公裡*100公裡,由於重量更大,可以預測國際空間站的墜落範圍肯定比這個廣;不過國際空間站的每個模塊都單獨設計,擁有獨立的推進器,有必要時,國際空間站也可以分離每個模塊後進行單獨墜毀。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空間站或成唯一?別再被雞血文忽悠了
    近幾年,「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屆時中國的空間站或將成為唯一服役的空間站」這一則消息在航天愛好者圈裡成為了熱議的話題,也成為國人引以自豪的一件事,但事實是不是這樣的,今天學長來跟大家客觀分析分析,這事「它靠不靠譜!」
  • 天宮一號空間站即將墜落地球 砸到人概率多大?說出來你都不信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最新消息,中國首座空間站「天宮一號」即將在未來幾天內墜落地球表面,目前中國航天飛控中心正在嚴密監視天宮一號的軌道,目前該空間站處於216公裡高近地軌道並且高度不斷降低,航天專家表示,天宮一號的大部分結構將在重返大氣層時燒毀,只剩下非常微小的殘骸將撞向地球,基本上不會造成任何人員財產損害
  • 即將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居然是個縫合怪?
    ,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星辰」艙再次發現漏氣。考慮到原計劃在2020年後結束使命的情況(後又延到2024年),狀況百出的國際空間站是否真的不行了?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國際空間站的前世今生。50次太空飛行和組裝,其中的39次飛行需要由太空梭完成,每次約15噸左右,有大約30次飛行和裝配任務需要進步號飛船上的貨物提供支持。
  • 即將退役的國際空間站 居然是個縫合怪?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國際空間站的前世今生。整個建造工作完成後,國際空間站將會有1200立方米的內部空間,總重量420噸,總輸出功率達到110千瓦,桁架長度108.4米,艙體長度74米,額定乘員6人。
  • 國際空間站將停用,我國天宮空間站即將上線,多國申請合作
    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是前蘇聯發射的「禮炮一號」,後來又發射了多個版本。美國也不甘示弱,在空間站方面也大力發展。後來,由於空間站的維護實在太昂貴了,各國決定合作,共同運營一個國際空間站。1998年,第一個國際空間站發射升空。
  • 天宮空間站2022年將投入使用,完全自主研發,造價達400億
    此前在以美國俄羅斯為首的16個國家地區合力打造國際空間站時,美國聯手其他國家對中國採取技術排擠,在2011年的時候甚至指定且公布了相關的條約,以此來防止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不過最終中國的共同發展理念和行為得到了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的認可,並且與中國籤訂了空間站的相關協議。
  • 微生物加速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
    據俄羅斯馬媒體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通過對國際空間站俄羅斯部分的調查研究發現,太空人在空間站中發現了131個最容易腐蝕的地方,其中兩個地方在廁所。這一發現將加速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國際空間站科學家表示,微生物滋生最快最多的地方一般出現在屬於「寒冷」的地區,因為那裡的大氣水分凝結的可能性很高
  • 全世界僅中國一家,我國空間站即將來臨,艙室造價堪比山東艦
    相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建立的國際空間站即將墜毀,我國空間站已經完成了正樣評審,並預計在2022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到那時太空空間站將只有中國一家。而且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的技術水平領先國際空間站一代。
  • 國際空間站發生空氣洩露,洩漏點在美國艙段,它還能安全退役嗎?
    根據中國新聞網網8月21日報導,國際空間站上再次發生輕微空氣洩露,並且這次的洩露點很可能是在美國艙段。其實這並不是國際空間站第一次出問題,早在2018年就發生過一次空氣洩露。在2018年8月航天員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上發現了一個非自然形成的小孔,太空人將這個小孔封上了。之後俄航天集團的調查委員會經過調查,排除了飛船在地面受損的可能,但是最終這個小孔究竟是如何出現的至今依舊沒有調查清楚。
  • 中國空間站將成全球唯一,和其他國家比處在什麼水平?
    也只有它才能拖載起空間站的核心艙了。如此看來國家計劃在2022年前後全面建成我國第1個空間站,將很快實現了。 在那時候,作為目前唯一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也將除役,那時中國的國際空間站,就會成為唯一一個長期有人駐守的空間站了。
  • 投入1300億美元,遠超登月計劃,美國建設國際空間站值不值
    二十年前的這個月,即2000年11月,三名太空人打開了新建成的國際空間站的大門,漂浮了進去,從此開啟了人類在這個太空前哨上的長期生活和工作。事實上,國際空間站的經濟價值早已超過了投入,國際空間站是一個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超過400噸的龐然大物。
  • 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所以早在1983年就有人提出了一個設想建造國際空間站,之後以俄羅斯、美國為首,多國合作建造了這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際空間站。而現在這個國際空間站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美國本還想著延遲這個空間站的使用,而現在俄羅斯要拋棄美國一個人玩!國際空間站恐提前退役,將自己設計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天空是蔚藍色,宇宙是黑暗的,是閃亮的,是無限的,是畏懼的,同時也是充滿希望的另一個空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存活了將近50億年,和宇宙相比,地球微不足道,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更好地在太空中工作,建立了國際空間站,如今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成為最後唯一的希望
  • 繼出現漏氣後,國際空間站又出現新情況?緊急規避「不速之客」
    在載人太空飛行中,空間站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太空飛行器,因為可以在外太空中長時間飛行。目前仍在軌運行的空間站是「國際空間站」。米,寬度達到88米,總質量達到400多噸。由於我們國家目前也在準備建造自己的空間站,所以如果國際空間站如期退役,屆時意味著我們的空間站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目前國際空間站還沒退役,但是已經出現了一些狀況。
  • 剛剛,「天宮一號」墜毀!炸在了外國媒體臉上!
    微信ID:CaptainWuya今天,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個重要的日子:我們的天宮一號今天圓滿謝幕他在太空工作了2378天後超長服役了4年後墜入大氣層在與大氣層的摩擦中化成了流星雨說實話,其實本來太空飛行器服役結束於是退役或者是被計劃墜毀是很普通的事情因為人類往天上發了那麼多衛星這些衛星老了舊了總歸是要墜毀的這都屬於常規操作但是,天宮一號有什麼不尋常呢?
  • 國際空間站再次發生漏氣事件,看來距報廢不遠了,坐等天宮空間站
    這已經不是國際空間站第一次出現漏氣事件了,早在2018年國際空間站就已經檢測到了有氣體洩漏,最終經過排查他們在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聯盟MS-09」飛船上發現了一個2毫米的洞。無獨有偶,在大約一個月之前,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國際空間站上發現了輕微的空氣洩露,而洩露的艙段很可能就在美國艙段,只不過還沒有威脅到太空人的生命安全。
  • 天宮一號現已進入墜毀模式
    就在最近,來自聯合國外太空事務辦公室(UNOOSA)的消息稱(當然這也是中國航天局的通報內容),重達8.5噸的天宮一號,軌道已從原來距離地面400公裡,下降到了349公裡,並且以每天下降160米的軌道高度不斷跌落,預計2017年10月~2018年4月間,墜落在較高緯度地區,尤其在2018年1月,可能性最高!
  • 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未來將成為國際空間站,美國也要「討好」我們
    在1986年蘇聯成功發射了全球第一個空間站,並且在2003完成使命最終墜毀在南太平洋。可以說這是蘇聯高科技的最好體現。為了展示自己強大的實力,美國在1993年聯合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等16個國家,共同打造國際空間站。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天宮」會成為太空「獨苗」嗎?
    國際空間站面臨退役,中國空間站會成為全球唯一空間站嗎?2015年,美國與俄羅斯航天部門籤署協議,將國際空間站的退役時間推遲到了2024年,而我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投入運行,那麼當國際空間站退役後,我國空間站會成為全球唯一嗎?
  • 國際空間站註定要被火「燒死」?面對抉擇,中國航天將何去何從
    在著名的軌道前哨基地升空20年後,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決定如何讓這個工作了二十年之久的國際空間站返回。可悲的是,國際空間站,即便國際空間站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人類也無法保證讓它安全返回。但和和人類一樣,國際空間站也在老化,而且,它不可能無限期地停留在軌道上-,它需要定期的助推或來自到訪太空飛行器的燃油噴射。如果這些助推器停止了,或者其他什麼地方出了問題,遲早實驗室會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