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已經服役了20多年,期間進行了42次(美國37,俄羅斯5)的模塊組裝,迄今為止,有19個國家的241人造訪過國際空間站,太空人進行了230次太空行走,空間站尺寸109米*73米,重量大約420噸,生活倉可供六人長期生活。
然而隨著服役時間的增加,國際空間站的許多部件已經老化,零件的可靠性降低,出現的問題逐漸增多,比如2020年8月就發生了漏氣,使得美國太空人不得不轉移到俄羅斯倉段生活三天。
國際空間站是多個國家和組織合作建立起來的,總耗資超過1600億美元,按照計劃,國際空間站至少要到2024年12月份退役,而NASA宣稱國際空間站最晚到2028年退役。
國際空間站軌道高度大約400公裡,該高度下其實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大氣層,雖然這個高度下空氣密度非常微薄,但是空間站以7.7公裡/秒速度在其中飛行,必定會損失動能,隨著國際空間站的退役,不再有燃料為空間站維持軌道高度後,空間站墜毀是早晚的事,而且還有空間碎片和隕石撞擊的可能,都會嚴重威脅到未來軌道器的運行。
在2017年,NASA的研究小組就開始考慮空間站的退役問題,評估了一些處理方案後,認為比較靠譜的辦法是與和平號空間站一樣進行主動墜毀,和平號空間站在2001年通過三次點火制動後墜毀到南太平洋的指定區域。
可是國際空間站要比和平號空間站重三倍,而質量越大的物體墜毀大氣層時,在大氣層中完全燃燒的可能性越小,加上國際空間站的太陽能板面積較大,墜毀過程很容易失控。
研究小組的成員麥克道爾說到:不管什麼原因導致失控,碎片都會散布到更廣的區域,雖然比不上核爆炸,但是結果都不會是好的,如果一部分墜落在人口密集的區域內,情況將會非常糟糕。
類似的先例也是有的,1979年7月11日,NASA重達77噸的太空實驗室(Skylab)脫離軌道後失控墜毀,其殘骸大部分落到了澳大利亞,當時美國總統還向澳大利亞公開道歉,當時澳大利亞沒有傷亡報告。
從國際空間站的途徑區域看,最好的墜落地點是太平洋,而和平號空間站的墜落範圍是1500公裡*100公裡,由於重量更大,可以預測國際空間站的墜落範圍肯定比這個廣;不過國際空間站的每個模塊都單獨設計,擁有獨立的推進器,有必要時,國際空間站也可以分離每個模塊後進行單獨墜毀。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