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又接獲舉報,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三名學生聯合署名發表在行業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涉嫌抄襲同校建築與土木工程專業2011級一名碩士畢業生的碩士學位論文。
隨後,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上獲取了上述兩篇論文。一篇是以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2013級本科生李鑫雨為第一作者的、題目為《成都市建築垃圾減排及資源化利用的阻礙性因素研究》的論文(以下簡稱「李鑫雨論文」),另一篇是西南交通大學2011級建築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生陳天傑的碩士學位論文《成都市建築垃圾減排及資源化利用研究》。
從時間上來看,陳天傑論文完成時間是2014年5月,李鑫雨論文發表在建材行業期刊《建材發展導向》2015年第18期上,由於《建材發展導向》是半月刊,其發表時間是2015年9月下半月,另外根據李鑫雨論文提到的一篇參考文獻《交通安全設施設置相關問題分析》是於2014年7月發表的,可推測李鑫雨論文的完成時間要晚於2014年7月,也即晚於陳天傑論文的完成時間。
澎湃新聞對比發現,李鑫雨論文與陳天傑論文第3章「成都市建築垃圾管理現狀」的第3小節「成都市建築垃圾減排及資源化利用的阻礙性因素」,從題目到內容近乎隻字不差。
12月11日下午,澎湃新聞致電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學生處。該處一名負責人僅表示李鑫雨還未畢業,對其學術論文抄襲一事並未做明確表態。
截至記者發稿時,西南交通大學校辦的電話仍無人接聽。
論文正文幾乎一字不差照搬
陳天傑論文正文共分為六章,其中第3章是圍繞成都市建築垃圾管理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第3章又分為3個節,分別是「成都市概況描述」、「成都市建築垃圾相關法規發展歷程」、「成都市建築垃圾減排及資源化利用的阻礙性因素」。
澎湃新聞比對發現,李鑫雨論文照搬了陳天傑論文第3章第3小節的題目和內容。
從標題上看,陳天傑論文的「成都市建築垃圾減排及資源化利用的阻礙性因素」小節設置了3個小標題,分別是「政府上的阻礙」、「技術上的阻礙」和「市場上的阻礙」。
李鑫雨論文也整體分為3個小標題,同樣是「政府上的阻礙」、「技術上的阻礙」和「市場上的阻礙」。
陳天傑論文「技術上的阻礙」一節中關於建築施工上的阻礙的分析
再從具體內容上看,陳天傑論文在「政府上的阻礙」小節的第一段中寫道:「首先在我國的大環境下,我國還沒有一部關於建築垃圾減排和資源化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文件。《固體廢棄物汙染防治法》中雖明確要求了生產者要進行清潔生產,但這些僅是一種原則上的要求,並沒有一些實質性的規定與處罰要求。而《城市建築垃圾管理規定》則主要著重於運輸控制和去向控制。其次成都市市政府頒布的《成都市建築垃圾處置管理條例》中只明確了排放許可、運輸許可與消納管理,雖然其提及了減排和綜合利用,但只是號召。其並未明確提出企業關於單位建築面積允許排放多少建築垃圾;也並未體現建立建築垃圾管理的定量指標,如建築垃圾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指標,建築垃圾的產生量指標等,這些法律法規的空白給具體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再者,成都市制定的幾部相關法規基本都是從市場秩序和市容環境衛生的角度去考慮的,並未真正的重視建築垃圾變廢為寶的潛力,這樣的出發點就導致法規內容與『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宗旨背道而馳。」
李鑫雨論文「政府上的阻礙」一節
李鑫雨論文這一段的內容表述為:「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關於建築垃圾減排和資源化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文件。《固體廢棄物汙染防治法》中雖明確要求了生產者要進行清潔生產,但這些僅是一種原則上的要求,並沒有一些實質性的規定與處罰要求。而《城市建築垃圾管理規定》則主要著重於運輸控制和去向控制。其次成都市市政府頒布的《成都市建築垃圾處置管理條例》中只明確了排放許可、運輸許可與消納管理,雖然其提及了減排和綜合利用,但只是號召。其並未明確提出企業關於單位建築面積允許排放多少建築垃圾;也並未體現建築垃圾資源化、回收利用率方面的相關內容與硬性規定。總的來說,就是未建立建築垃圾管理的定量指標,如建築垃圾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指標,建築垃圾的產生量指標等,這些法律法規的空白給具體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再者,成都市制定的幾部相關法規基本都是從市場秩序和市容環境衛生的角度去考慮的,並未真正的重視建築垃圾變廢為寶的潛力,這樣的出發點就導致法規內容與『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宗旨背道而馳。」
對比以上兩段內容發現,李鑫雨論文除了去了狀語「首先在我國的大環境下」和「總的來說」,以及增加一句「也並未體現建築垃圾資源化、回收利用率方面的相關內容與硬性規定」,其他內容與陳天傑論文隻字不差。
陳天傑論文「政府上的阻礙」一節
再比如,在「技術上的阻礙」一節中,陳天傑論文在其中一段關於建築施工上的阻礙的分析中寫道:「在我國建築施工主要還採用純手工操作與製作,施工工藝和技術相對落後,再結合施工隊伍的管理水平有限,從而使得建築材料的損耗率上升,以至於造成了大量的建築垃圾。雖然近年來國內不斷有新型建材被開發出來,但是使用規模和開發數量都還相對有限。所以要在施工環節減少建築垃圾的排放量,就得大力開發和推廣新型建材和新型施工工藝、技術。」
李鑫雨論文「技術上的阻礙」一節
李鑫雨論文在同樣小節中的表述為:「在我國建築施工主要還採用純手工操作與製作,施工工藝和技術相對落後,再結合施工隊伍的管理水平有限,從而使得建築材料的損耗率上升,以至於造成了大量的建築垃圾。雖然近年來國內不斷開發新型建材,但是使用規模和開發數量都還相對有限。所以要在施工環節減少建築垃圾的排放量,就得大力開發和推廣新型建材和新型施工工藝、技術。」
對比發現,李鑫雨論文只將「不斷有新型建材被開發出來」改寫成「不斷開發新型建材」,其他內容完全一致。
陳天傑論文在「市場上的阻礙」一節的最後一段
還比如,陳天傑論文在「市場上的阻礙」一節的最後一段表述為:「建築垃圾減量化排放和資源化利用是最近幾年國內一個比較新穎的領域,現在關於建築垃圾的相關數據還比較缺乏,政府部門專門的數據收集和統計也很少,而且相關的計算法則也是眾說紛紜。關於成都市,也僅有統計局說現在成都市中心主城區建築垃圾產量為每年2000萬立方米(包括工程開挖渣土)左右。一是為了讓成都市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建築垃圾的產量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為他們制定建築垃圾減排及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政策提供原始依據;二是為相關建築垃圾資源化投資商提供數據依據。就必去對成都市建築垃圾的產量作出精確的計算。」
李鑫雨論文「市場上的阻礙」一節最後一個小標題
李鑫雨論文的最後一個小標題的內容則為:「建築垃圾減量化排放和資源化利用是最近幾年國內一個比較新穎的領域,現在關於建築垃圾的相關數據還比較缺乏,政府部門專門的數據收集和統計也很少,而且相關的計算法則也是眾說紛紜。關於成都市,也僅有統計局說現在成都市中心主城區建築垃圾產量為每年2000萬立方米(包括工程開挖渣土)左右。一是為了讓成都市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建築垃圾的產量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為他們制定建築垃圾減排及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政策提供原始依據;二是為相關建築垃圾資源化投資商提供數據依據。就必去對成都市建築垃圾的產量作出精確的計算。」
對比發現,兩段文字一字不差。
涉嫌抄襲者曾被舉報學術不端
雖然全文有著如此高的相似度,但是李鑫雨論文的參考文獻中並未提及陳天傑論文。
事實上,李鑫雨因學術不端被舉報不是第一次了。澎湃新聞了解到,李鑫雨是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2013級的一名本科生,在該校較有名氣。去年,他曾被提名為西南交通大學本科生最高榮譽「竢實揚華獎章」的候選人之一。不過,最終因為全班同學聯名舉報其學風不正、學術作假、多次抄襲,李鑫雨最終被取消了「竢實揚華獎章」的評選資格。
成都本地媒體《華西都市報》去年11月曾對李鑫雨因被舉報落選「竢實揚華獎章」一事進行過報導。
澎湃新聞從西南交通大學官網「校史文化」一欄了解到「竢實揚華」的由來。1916年,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舉辦全國高等學校作業成績展覽評比。西南交通大學以94分的優異成績榮獲全國第一名。同年12月,教育部為西南交通大學頒發了獎狀,除此之外,還由教育總長範源濂特獎該校「竢實揚華」匾額一方,寓意培養出人才,同時使人才更加務實、誠實,從而揚我中華,振興中華,復興中華。
西南交通大學於2004年設立「竢實揚華獎章」獎項,2005年首次開展「竢實揚華獎章」評選。
另外,澎湃新聞由西南交通大學教務處官網了解到,該網站於2014年7月25日發布的《西南交通大學學生違紀處分條例》的該條例第三章第十九條規定:在畢業(設計)論文、各級各類科技競賽等學術領域中弄虛作假的,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的,給予留校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可以給予開除學籍處分。
針對李鑫雨學術論文涉嫌抄襲一事,12月11日下午,澎湃新聞電話聯繫了相關部門。
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學生處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李鑫雨所學專業為五年制,目前還未畢業,仍是該校的學生。但對其署名第一作者在《建材發展導向》發表的學術論文涉嫌抄襲一事,這名工作人員沒有做更多說明。
《建材發展導向》期刊編輯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則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編輯部對於投稿文章的要求是在發表前經過查重,不能抄襲。但這名工作人員又稱,自己並不了解刊發李鑫雨論文時的具體情況,暫時無法給出明確的回應。針對「如果在獲知已刊發稿件涉嫌抄襲會如何處理」這一問題,該工作人員表示,編輯部還沒有處理過類似事件,對此不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