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極速網
電腦的造型千變萬化,在技術進步的幫助下,很多原先設想中的電腦設計都在今天成為現實。
書本般大小的迷你高清播放電腦就能夠勝任1080P的高清播放工作,尺寸和功耗都只有普通臺式機的幾十分之一。
相比Giada N10還算正常的規則設計,今年Computex上展示的精英青花瓷系統就顯得相當特別了,體積超小的ION系統做到了一個瓷瓶中,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像是電腦了。
下面我們要看到的這些電腦設計大部分都還沒有成為現實,但是其中閃現著不少智慧的火花,肯定會有不少成為市場上的產品,當然也有一些註定是空中樓閣:
三層電腦1987年現在的筆記本都比較輕薄,但是這樣的三層設計卻是另外一個方向,顯示屏、鍵盤加上印表機的設計可以說是最齊全的辦公組合,不過這樣的設計也使得產品的重量、厚度、便攜性等受到不小的影響。
筆記本中的筆記本1988年這樣的設計儘管是1988年提出,但是現在看來也夠新潮。在紙質的筆記本中加入電腦筆記本的設計可以說是結合了兩者的特點,活頁夾式的紙質筆記本中不僅有傳統的紙張供記錄使用,也有電腦供使用。
順便說一下,這項專利是惠普獲得的。
能拆卸屏幕的筆記本這樣看是一臺普通的筆記本
這樣看就明白它的獨特創意了
這項專利是1990年申請的,筆記本中的屏幕可以拆下來放到實物投影機下進行演示使用,屏幕和主體之間可以有6英尺的距離。
這樣的設計現在自然是用不上了。
自帶投影這是1991年Zeos申請的專利,筆記本上沒有使用傳統的液晶屏幕,而是內建了一個投影儀,投射到電腦自帶的幕布上,當然也可以投影到牆壁等處。
當年的設計似乎並沒有能夠實現,現在超小體積的投影元件已經出現,這樣的投影電腦應該也沒有技術難度了吧。
各自獨立的整機這是系統收起來的樣子
這是電腦使用時的樣子
1991年的這項設計和現在的平板電腦很想,不過它並沒有把主機集成到顯示設備上,而是將顯示器之外的鍵盤和存儲設備整合到一起
穿在身上的電腦這是1992年的設計,圖上的人穿著的就是電腦,其中顯示設備戴在頭上,嘴邊有麥克風供語音輸入控制。
順便說一下,第一張圖中,人物腳下的盒子可不是主機,而是電池,主機可是要圍在腰上的。
多重翻蓋式這是電腦展開的樣子
這是電腦合起來的樣子
1992年的這項設計中,鍵盤是可以摺疊的,而自帶的顯示屏幕也可以旋轉之後藏身在鍵盤之間,完全摺疊好之後四四方方的,看不出是臺電腦。
旋轉屏幕的鼻祖現在採用旋轉屏幕的筆記本已經有不少,第一個這樣的設計出現在1992年。
Zeos在1990年就開始賣這樣的電腦產品,不過似乎這樣的設計在當時並沒有受到多少歡迎,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自帶滑鼠墊的筆記本1994年的這項設計很明顯是給那些不喜歡觸摸板和指點杆,更喜歡滑鼠的用戶準備的。
產品的鍵盤可以左右分開,露出中間內建的滑鼠墊,方便用戶操作,而且是左右手都很方便,考慮周到。
顯示屏調節更方便1996年的這項設計一看就明白,相比傳統的筆記本屏幕只能旋轉不能上下移動,這項設計可以讓屏幕在軌道上滑動,讓用戶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和位置。
UMPC的鼻祖1996年的這項設計可以看做是UMPC的鼻祖,鍵盤左右分開,中間嵌入顯示屏幕併集成主機,一套電腦系統就這樣形成了。
看看三星的Q1 Ultra,是不是沿用了上面的設計?
辦公狂的電腦這是1998年的設計,當時網絡還不是很發達,所以這樣帶有電話的電腦也就不難理解了。
電話設計在鍵盤下方的位置,可以隨手提起來,一邊辦公一邊打電話。
穿在身上的電腦相比之前的設計,1998年再度出現的可穿電腦尺寸上小了很多,不過主要部件還是設計在用戶腰部,而用戶手上的小盒子可不是電源,而是顯示設備和鍵盤。
手提箱電腦1998年的這個設計簡單易懂,看了上面的圖片就能明白這是怎麼設計的。你可以把它當做自帶筆記本包的筆記本,也可以當做帶有筆記本的手提箱。
雙屏系統這是一款雙屏幕的電腦,1999年的設計。
電腦中帶有兩個大尺寸屏幕和一套鍵盤,很適合用在銀行、圖書館這樣的公共場所。
順便說一下,設計中鍵盤可是無線操作,可以放在自己想要的地方。
雙重旋轉屏幕相比1999年的雙屏幕設計,2007年的設計無疑技術上提高了不少,兩個屏幕可以獨立旋轉和摺疊,可以並在一起用提高用戶的桌面尺寸,也可以分開使用來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