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鷹出來,可不是大搖大擺出來,有講究。
把眼罩兒給鷹戴上,人胳膊上,要套一個泛黃的白色皮套袖。
套袖應該是羊皮的吧,厚厚的,約有半寸左右厚,白白的,裡邊絮的大概是棉花之類的東西;套袖的裡面兒,也是皮的。為防止鷹爪抓胳膊。
因為這個時候,鷹是離開木棍架子,站到人胳膊上的。
皮套袖就是為這個情況而準備。
此時,架鷹的人,胳膊橫在胸前,胳膊前臂,如同打了厚厚的石膏,宛若電影裡胳膊受傷的戰士。
架鷹架鷹,就是這麼回事,以後玩兒鷹放鷹遛鷹,都離不開皮套袖。
馴化階段或是其他時候,除了放鷹抓野兔子的,鷹的兩條腿兒,是被一根兩尺多的牛皮條兒連在一起的,鷹兩爪間最大距離,大概控制在十釐米左右,叫做&34;。牛皮條兒另一端,系上銅錢或其他東西,被架鷹人攥在手裡。作用自然是從人身安全考慮和防止鷹飛走了,不然,鷹活動沒限制,不定抓到人哪裡,抓上就不輕;戴著絆,手裡沒牽頭兒,鷹飛走也只在一瞬間。
剛出來遛的鷹,身後是不能站人的,那樣鷹容易受驚嚇,儘管它戴著眼罩兒。
鷹被熬了幾天,膘兒下來了,得餵膘兒,讓它再恢復體力長肉兒。
別看鷹餓得不行不行的,除了肉,啥也不吃,餵鷹用的肉,還必須是瘦肉。
每次餵鷹,都不能餵飽。
伯父因為餵鷹,花錢很大方,天天去肉攤兒給鷹買新鮮的瘦豬肉。
那時候,農村人吃頓肉,新鮮,不像現在想吃就吃。
為此,村裡人,尤其老年人,總看不慣這浪費行為:可惜了的,好好兒的肉,餵了鷹……
餵鷹也有講究,開始一個人喊著口令,餵它,量也小;待慢慢熟悉點兒環境了,人和鷹默契了,就要兩個人,各自戴著皮套袖,分開二三十米,手裡拿著肉條兒,吆喝口令,讓鷹飛過來飛過去吃肉。
這時候,是馴鷹基本成功後,可以聽從人的指令了,再進行訓練的過程。
這個過程裡,鷹每天是要稱重的,餵它的肉,也要稱重。
鷹的體重,應該很關鍵。
再後來,訓練鷹的兩人,會距離拉得更大,如是反覆訓練,鷹就慢慢聽從主人口令了。
當然,這時候,鷹那個眼罩,自然是要去掉的。
鷹馴化訓練成了,秋收也就基本結束。地裡的野兔兒,沒了青紗帳的遮掩,很容易暴露,正是鷹抓兔兒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