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NASA公布了很多火星探測資料,發現火星上有水,都以冰凍形態存在於地下。火星有稀薄的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火星上溫度極低,可以達到零下125度左右。這顯然不適宜人類生存。
科學家預計假如火星擁有了大氣層,火星的表面溫度就會升高,地下冰凍水就會融化形成地表水,火星就會出現河流和胡泊,那麼一些植物和厭氧微生物就可以在火星繁衍,不要太久的時間火星就會變成適宜人類的星球。
火星為什麼沒有大氣層呢?是因為火星沒有強大的磁場,無法抵抗太陽風的剝蝕。那麼我們就明白,要讓火星擁有大氣,就必須使火星擁有磁場。科學家認為火星原來是有磁場的,而且也有大氣層和水。後來因為溫度下降,內核冷凝於是磁場逐漸消失,太陽風吹走了大氣,火星就失去了一切。
可想可知,只要火星恢復了磁場,火星就會自己產生大氣層,其它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們如何恢復火星磁場呢?科學家提出了不少設想,比如小行星撞擊激活等等,但最終都比較傾向於建造人工磁場。畢竟地球的磁場強度並不是很強,目前我們可以造出比地球磁場強百萬倍的人工磁場,技術應當不是問題。可行的方法是在火星兩級建造核電廠,利用強大的電力製造磁場。
那麼這就需要我們的科學技術取得突破,尤其是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突破,會大大促進火星磁場的建設。有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會有強大的電力,以及強大的星際航行動力。
那麼需要多麼大的經濟能力呢?這好像不太好計算。如果去火星建設發電廠和磁場。需要建立火星建設基地,需要人員的後勤保障,需要大批的建設物質等等。那麼就需要一支龐大的星際艦隊,確保人員物質在預定的時間可以往返運輸。這可能會連續數百年。
這就需要動員全球的力量,還得全人類達成共識,一代一代挖山不止。
若論經濟效益,人類可以得到一個和地球一樣的新家園,我覺得值,這事兒可以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