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夥伴們都去看了電影《海王》,紛紛被「海底阿凡達」「水下潘多拉」的絢麗風光和海王的肌肉折服。而且很多人都覺得這部電影讓人想起孫悟空來,海王的三叉戟真的和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很像有沒有!
《海王》的導演溫子仁是一位華裔,他導演的一系列恐怖片都非常經典,比如《死寂》、《電鋸驚魂》、《招魂》等等。在電影上映期間來華宣傳時溫子仁親口表示:「孫悟空這個角色非常棒,而且這些角色背後所蘊含的哲理也是令人振奮的,所以我肯定會在將來考慮將中國神話加入到我的影片中。其實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這些中國元素的影響,在我拍的恐怖片當中已經融入進去了。」
還有好事者給海王預告片配上了《西遊記》片頭曲《雲宮迅音》,簡直毫無違和感!
笑過之後我們來正經臉說一句:其實孫悟空還真的和水有剪不斷的關係,它本來就是個水猴子啊!《海王》的原文名稱是「Aquaman」(水人),看完下面我們的科普之後,你會了解到,其實孫悟空是「Aquamonkey」。
孫悟空的原型,一直有「進口說」和「國產說」兩種說法。「進口說」由胡適發端,認為孫悟空是受了印度神猴哈曼奴的影響而創造出來的;「國產說」則以魯迅為代表,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中國古代神話裡的水怪無支祁。淮河流域水系豐沛,河脈眾多,再加上黃河又時有奪淮河入海的災害,所以淮河沿岸一直不乏各種洪水神話傳說。其中,淮渦水怪無支祁是流傳較久、較廣的代表。
水怪無支祁
自唐代以來就屢見於各家記載。其大要如下:
楚州有漁人,忽於淮中釣得古鐵鎖,挽之不絕,以告官。刺史李陽大集人力引之。鎖窮,有青獼猴躍出水,復沒而逝。後有驗《山海經》云:「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唐李肇《國史補》)
有漁人夜釣於龜山之下……見大鐵鎖,盤繞山足……鎖之末見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臂,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蹲踞之狀若猿猴。……禹理水,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庚辰以戟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唐李公佐《李湯》)
筆者此前梳理過齊天大聖的家族關係【悟空也有兄弟姐妹!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在多種小說、戲曲中,無支祁化身為巫支祁聖母、泗洲聖母、龜山聖母或鐵色獼猴,以齊天大聖姐妹的身份繼續興風作浪。這一切都昭示著孫悟空這個形象,與其遠祖無支祁之間若無似有的血緣關係。雖然無支祁的洪水神話情節在孫悟空的身上已經淘漬殆盡,但在泗州城和廣大的淮河流域仍繼續產生著持續而深遠的影響,並且歷久彌新,衍生變換出種種別的故事來。
唐朝初年,西域一位名叫僧伽的僧人來到中原,停駐泗州弘揚佛法。傳說他曾顯示種種神跡,還有人親見他顯化十一面觀音相,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人都相信他是觀音的化身,稱他為「泗州大聖」。由於他的神通廣大和信眾的信仰深切,便把大禹降服無支祁的神話附會到他的身上,說成是他用鐵索把無支祁鎖到山下:
水母洞,在龜山寺,俗傳泗州僧伽降水母於此。(宋王象之《輿地紀勝》)
如今世俗僧伽降無之祈、許遜斬蛟蜃精之類,本無稽據,而好事者遂假託撰造以實之。(宋朱熹《楚辭辨證》)
昔李公佐得《古嶽瀆經》……禹理水,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釋氏乃以為泗州僧伽之所降水母。(宋羅泌《路史》)
泗州塔下,相傳泗州大聖鎖水母處。(明陶宗儀《輟耕錄》)
《西遊記》第66回還有孫悟空搬救兵,前往泗州找到大聖國師王菩薩,以及菩薩降服水母娘娘和水猿大聖的情節。這位名目奇怪的菩薩,其原型,就是僧伽。「大聖國師王菩薩」這個名號雖然不倫不類,卻無一字無來歷:僧伽曾被唐中宗尊為國師,在泗州建普光王寺,民間往往稱呼他為普照光王、泗洲大聖、觀音菩薩。
因為僧伽被附會為觀音,所有後來的民間傳說與戲曲等,又進一步把鎖鎮無支祁的神祇附會為觀音。比如明末清初的著名小說《檮杌閒評》開頭第一回便是這個故事:
那淮瀆之中,有一水怪,名曰支祁連,生得龍首猿身,渾身有四萬八千毛竅,皆放出水來,為民生大害。禹命六丁神將收之,鎮於龜山潭底,千萬年不許出世。至唐德宗時,五位失政,六氣成災,這怪物因乘戾氣,復放出水來,淹沒民居。觀音大士憫念生民,化形下凡收之,大小四十九戰……化為飯店老嫗,……將鐵索化為切面與他吃……遂鎖住了肝腸……仍鎖在龜山潭底,鐵索繞山百道,又於泗州立寶塔鎮之。
京劇的傳統劇目中有一出《泗州城》,演繹的是淮河水母貪戀泗州知州之子書生(或作狀元),贈以避水之珠,又因其父的阻撓,一怒之下水淹泗州城,最終被觀音降服,鎮壓在龜山之下。這個劇目後來被改編為《虹橋贈珠》,結尾也被改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結局,至今仍在上演。
京劇《泗州城》中水母娘娘與孫悟空的扮相,來自清宮舊藏《昇平署臉譜》。在《泗州城》中,孫悟空是隨同觀音一同討伐鎮壓水母的。戲曲只求故事精彩好看,卻不知水母與孫悟空的原型都是無支祁,孫悟空徵伐水母,自相殘殺,正所謂「兄弟鬩於牆」者也。
無支祁神話的變種尚不止此,更嫁接衍生了一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白蛇傳》。《白蛇傳》的故事發生在蘇州、杭州,依託的是本地水系長江、錢塘江和西湖。明清兩代的筆記方志中往往有西湖或錢塘附近的白蛇為妖的記載:
……只見卯奴變成了烏雞,婆子是個獺,白衣娘子是條白蛇。奚真人道:「取鐵罐來,捉此三個怪物,盛在裡面。」封了,把符壓住,安在湖中心。奚真人化緣,造成三個石塔,鎮住三怪於湖內。(宋話本小說《西湖三塔記》)
俗傳湖中有青魚白蛇之妖,建塔相鎮,大士囑之曰:「塔倒湖幹,方許出世。」(清陸次雲《湖壖雜記》)
宋時法師缽貯白蛇,覆於雷鋒塔下。(清徐逢吉《清波小志》)
明末馮夢龍編輯《警世通言》,其卷二十八的《白娘子永鎮雷鋒塔》,已經敷演出足夠繁複曲折的情節,但其中法海和尚降服白蛇輕而易舉,白蛇根本沒有反抗能力,更不要說水漫金山。直到清代嘉慶年間的彈詞《義妖傳》,才出現了白蛇青蛇發動水族,借長江水勢與法海和尚在金山寺鏖戰,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水漫金山」的情節,達到整個故事的高潮。白蛇最後的命運也是被鎮壓在雷峰塔下,與無支祁和水母娘娘被鎮壓在龜山或泗州塔下的命運一樣。
削剪細枝末節的元素,細細抽繹《白蛇傳》的故事情節,其模式與水母神話相同,都是水怪貪戀人間男子,被阻撓後發動洪水淹沒人間,最後被高僧降服。整個故事的核心,乃是水淹泗州或水漫金山,而這個核心元素的淵源,便是無支祁的洪水神話。我們有理由相信,《白蛇傳》故事就是無支祁神話的翻版,是同一個故事在不同地域的演繹,是淮河水怪被移植嫁接到長江流域後掀起的另一場風浪。
所以,從故事的淵源與傳承關係上說,白素貞正是孫悟空的妹妹,他們本是無支祁神話的「花開兩朵」,卻在「各表一枝」的路上越走越遠。魯迅先生考證了孫悟空與無支祁的傳承關係,卻又在他那著名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裡,對「偏要放下經卷,橫來招是搬非」的法海和尚極盡嘲弄。法海和尚的原型乃是僧伽和尚,再上而溯之,可以追到觀音與大禹,降妖伏魔,為天下蒼生平除水患,原是不該遭受「活該」的嘲弄的。
文| 九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