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矽谷坐落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中部,20世紀50年代以前還是美國著名的杏、李等果品生產基地。舊金山灣區並非美國傳統的經濟、政治中心,更多依託新興產業帶動金融、旅遊以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包括著名的「矽谷」。
代表產業包括電子信息、網際網路、生物產業,知名企業有蘋果、谷歌、微軟、特斯拉等。
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城際軌道交通、優良的城市環境、具有競爭力的高校群和城市協調機制是舊金山灣區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法寶。
02世界科技的心臟:美國舊金山灣區產業集群
1961 年成立區域性地方政府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Bay Area Governments,簡稱ABAG)。這個協會是一個契約型組織,也是一個正式的綜合區域規劃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強化地方政府間的合作,所以還具有行政區的特徵。
舊金山灣區地處加州北部、太平洋東岸,包含加州的12個郡,主要有舊金山、聖何塞、奧克蘭、聖克拉拉等城市。
該地區總面積1.8萬平方公裡,總人口數約 777萬,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約0.83萬億美元,近年呈現出趕超紐約州的勢頭。
03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矽谷的創立。
舊金山灣區的微電子業是全美乃至全球微電子業的先導,而矽谷所在的聖克拉拉縣(Santa Clara County)是舊金山灣區微電子行業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地區。
矽谷微電子產業集群主要由中小企業組成,各企業雖同在一個行業,但類型多樣、發展重點
不同,企業在相互競爭和學習中尋求發展。
矽谷的發展就是起源於史丹福大學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斯坦福研究園。美國科技政策完善,技術創新投入較多,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而發達的工業和農業基礎,為相關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矽谷坐落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中部, 20世紀50年代以前還是美國著名的杏、李等果品生產基地。
1951年,世界第一個大學科技園——斯坦福研究園誕生,並成為人們公認的「矽谷」發源地。矽谷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史丹福大學副校長弗雷德裡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他獨具慧眼,發現正在興起的高技術產業對科學具有較大的依賴性,並且在大學附近建立研究性企業也會給學校帶來益處,於是便成立史丹福大學研究所,從事和國防相關的研究並幫助教師、學生創立發展公司,建立起史丹福大學和當地企業之間的合作紐帶。
20世紀60年代——紮實的發展基礎。
隨著第一批創業公司在矽谷誕生,灣區奠定了其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基礎,同時吸引了眾多老牌公司如西屋、瑞森、IBM等在該地區建立研究中心。20世紀60年代,矽谷藉助國防部採購基金的支持,逐步成立了極富創新精神的微電子公司,在60年代後期成為航天工業和電子工業中心。
20世紀70年代——主要產業的轉變。
20世紀70年代半導體工業成為矽谷經濟中最大且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同時風險投資取代軍費成為矽谷創業者的主要經費來源,矽谷自己的社會網絡造就了自我支持的金融系統。
矽谷的風險投資起始於五十年代末,現今,在沙丘路上仍聚集著全球最大最多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風險投資的助力下,誕生了仙童半導體公司、英特爾、施樂、蘋果和微軟,從硬體開發到軟體興起,矽谷幾乎引領了其後每一次科技產業的變革。
矽谷具備的正是能將科技研究發展形成對應的產業發展的商業環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技術「變現」。而風險投資的發展則助力了「變現」的重要過程。成熟的風險投資發展除了資金支持外,還會給創業公司提供投後管理在內的一切服務支持。
從1996年至2015年,灣區內風險投資持續走強,從最開始的30億美金髮展到逾280億美金一年。與此同時,舊金山灣區的金融業逐漸成熟。
20世紀80-90年代——計算機工業的支配地位逐步確立。
至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工業超過半導體業成為該地區最重要的基礎產業,產業的國際化進程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步伐都不斷加快。
目前,軟體產業又進一步取代硬體製造成為促進矽谷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縱觀整個矽谷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依靠的主要是私人、企業和科研機構等民間力量,政府除間接參與風險投資運作外,主要是制定有利的政策、出臺各種法律、法規,以及給風險投資以優惠,另外還對風險投資的高科技企業進行監管。
因此,可以說矽谷是市場主導型高科技產業集群的典範。它的發展充分利用了本地資源,創建獨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網絡,通過人才、技術、資金在本地的互動,最終使得該地區能夠協調、迅猛地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成為全球知識經濟的發源地。
20世紀90年代至今——產業集群的精確定位。
2016年灣區(CSA統計口徑,含十二個郡縣)GDP增速達5.4%,實際GDP的驅動力量從工業製造業轉向服務業,主要貢獻來自於金融、保險、房地產和租賃業的大幅增長,是全美增長最有活力的地區。
灣區內支柱產業功能分區成熟,差異化定位明顯。舊金山市以旅遊、商業和金融發展見長;東灣以重工業、金屬加工和船運為核;北灣葡萄酒業發展良好;南灣是矽谷的所在地;連接舊金山市和南灣的半島,則地產業發達。灣區內產業具備多樣化齊頭發展實力。其他傳統港口城市群所具有的發達產業,舊金山灣區依舊具備且功能分區明顯,發展突出。
截至2014年,世界五百強公司中有30家總部坐落於灣區內,其中包括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數量僅次於紐約。
除了矽谷,舊金山灣區的特別之處在於其獨特的城郊化發展。舊金山灣區是由九個郡101個城市組成的大型灣區。要串聯起這樣一個龐大的海灣城市群,特別是其正處於地震帶上,海陸空交通網絡的多樣和堅實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伯克利教授理察·沃克對於舊金山灣區的案例研究中,談到了舊金山灣區獨有的郊區化發展進程。一般我們所認為的灣區城市圈應該像紐約和東京一樣,城市化高度發展再逐步轉向城郊化發展。但舊金山灣區的城郊化進程已經非常成熟,高度發達的產業功能區帶動了周邊地產,居民居住功能朝向郊區化發展。
成熟的交通網絡能夠滿足灣區內龐大的通勤需求。
舒適宜人的地中海氣候,發達的教育、經濟和城市化為灣區吸引了大量的遷移人口,中心區域帶高昂的租金和房屋價格又推動人們向中心區域外圍尋找合適的居住區域,而便利發達的公路鐵路交通網絡能及時滿足人們對於區域內中長距離的通勤流需求。區域內各城鎮基建設施和氣候並無明顯差異,普遍宜居的條件使得人員向郊區遷居變得順暢。這也就推動了居住功能郊區化的發展。
資料來源:廣東中創產業研究院,世界三大灣區產業集群發展優勢解析,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19年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