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華高萊斯 ,作者華高萊斯
華高萊斯
分享城市與產業領域新銳觀點、專題研究和特色案例。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興起,作為世界級代表的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以及東京灣區,常常被當做榜樣案例進行參考。本系列文章以小主題的形式,針對系統性研究相對較少的東京灣區進行解析,幫助大家對東京灣區這個以製造業制勝的灣區增進了解。
文章來源:華高萊斯
「全能選手」也有產業專長
1. 全科優秀的學生也會有「偏科」
東京灣區通常指以東京都為中心的一都三縣區域(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與日本所稱的首都圈範圍相近,面積13565平方公裡,人口近3700萬,也保持著世界最大都市圈的桂冠,這裡聚集了日本全國1/3的人口,以及1/3的經濟產值。因此東京灣區是一個在商務、科技、金融、產業、文化等各領域都沒有短板的經濟巨無霸。
圖片來源:yokota-transporting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全能型」經濟霸王,相對於作為「科技灣區」的舊金山灣區、「金融灣區」的紐約灣區來說,東京灣以「產業灣區」著稱於世,擁有5000多家工業企業,工業從業人數佔全日本1/4。那麼,東京灣區是如何走上製造業崛起的道路的呢?作為灣區,港口群的協調與整合,就是製造業崛起的重中之重!
2. 六大良港,不發展工業都對不起自己
東京灣是一個標準的天然良港孕育地——深入陸地60km,口窄灣闊的條件,成為最好的港口聚集地,從海灣頂端的隅田川入海口開始,形成了西岸與東岸共6大港口,分別是西岸的東京港、川崎港、橫濱港、橫須賀港,以及東岸的千葉港和木更津港,依託眾多良港的條件,工業向沿海港口附近聚集,由此形成了日後著名的京濱工業帶與京葉工業帶。
圖片來源:hkmb.hktdc
六大港整合,分工後更整體
1. 五、六十年代無序競爭,港口群混亂至極
戰後的日本進入了社會經濟復甦時期,需要大量的建設物資與生活物資,再加上50年代美軍的周邊戰爭需要,軍工企業開始大規模進駐東京周圍,這些港口就成為了原材料輸入與工業成品輸出的樞紐。各個港口之間不僅存在混亂的同質競爭,而且由於管理不善,經常出現大批貨船在港口積壓的情況。
尤其是1959年東京港解禁後,東京灣貨運量比1955年增加2倍,造成大量滯船、滯貨問題出現,到了1961年,最誇張時出現了60多艘船滯港100天以上的狀況。
圖片來源:mtomisan.my.coocan
2. 熊孩子們需要家長管:國家出面整體規劃,地方監管分工協調
基於各港口各自為戰,混亂不堪的情況,195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港灣法》,這部法律確立了國家對於各港口的發展的宏觀戰略制定地位與基礎設施建設,並且確定了各港口的級別分類。各港口具體有地方政府設立的港灣管理局管理制定發展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若國土交通省認為有必要,可以要求地方重新修改調整發展規劃,或者成立聯合委員會協調各港口之間的合作問題。
圖片來源:日本埋立浚渫協會
3. 領袖城市牽頭分工,根據特長獨當一面
隨著東京灣區持續高速成長,港口需要更加明確的協調才能發揮更大作用。1967年,由東京都牽頭制定了《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想》,意圖把六個港口整合起來,形成廣域港灣體系,並通過市場化分工,確定各港口的不同專攻領域:
東京港主要負責輸入和內貿
橫濱港負責輸出和國際貿易
千葉港負責能源和重工業
川崎港負責原料、成品的進出口
木更津港負責運營地方商港和旅遊業
橫須賀港則主要為軍事港口
圖片來源:中國港灣建設
4. 新經濟時代,細化分工合作,聚焦專業領域
經歷了80年代的巔峰之後,如今東京灣各港口更加細化分工,避免重複建設,並且優勢互補,發揮合力。如2008年東京、川崎和橫濱三市政府進一步合作,成立京濱港協議會,並制定《京濱港綜合規劃》以提高全球競爭力,按照各自優勢互相補充,成為一個優勢共享的整體。
如東京港背靠市區,打造為東京市民提供高效物流的港口;川崎港利用先進的倉庫設施打造進口商品貨物輸入樞紐;橫濱港則利用天然深水岸線接收國際大型船舶。
合六為一,港口群整體優勢凸顯
1. 整體化協作,每個港口都迎來最好的自己
通過整體化合作分工,東京灣六大港口成為了綿延上百公裡的巨大統一性港口群,雖然如今已經走過了80年代的最巔峰時刻,但是整個東京灣的貨物吞吐量依然達到5億噸,超過深圳港與香港的吞吐量總和。
圖片來源:東京港埠頭株式會社
這當中每個港口都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定位,也做到了自身擅長領域的最頂級。如橫濱港作為國際樞紐,貨櫃吞吐量為日本國內第二;千葉港作為能源和重工業港,原油和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佔到全國約1/7。
2. 整體化的集群建設,跨地域實現高效自循環
整體協作的產業集群化。由於國家主導東京灣各港口的基礎建設與規劃,因此能夠形成跨地域的通盤建設,這種各地一盤棋的建設為臨港工業的集群化帶來最大優勢。如富士石油、出光興產、極東石油、科斯莫石油這四大原油公司與住友化學、出光化學、三井化學、京葉乙烯等化工企業通過公用管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製造中心。此外,區域內還有五個火力發電站(千葉、五井、姊崎、袖浦、富津),有力地保障了石化產業群的用電。
圖片來源:日本經濟新聞
整體建設下的內部高效自循環。六個港口綿延整個東京灣臨海地區,使得以鋼鐵、石油、化學產業為主的臨海重工業可以通過水運直接實現內部物流支持,所有工業群需要的原材料和製成品依託水運快速內部輸送,極大提升效率。
圖片來源:富士石油企業官網
結語
東京灣港口群覆蓋面之廣,複雜程度等不遜於我國的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港口群,而東京灣的經驗在於,在經歷過一定程度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之後,各港口已經呈現出各自的市場化優勢的情況下,適時的通過政府頂層機構介入,把握區域整體方向,形成區域合作的機制。更重要的是整體把握港口群的基礎建設問題,形成廣域的整體化開發,而非表面協商,各自又繼續重複建設的不良循環。
原標題:《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一)——港口群分工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