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一)——港口群分工協作

2021-01-11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華高萊斯 ,作者華高萊斯

華高萊斯

分享城市與產業領域新銳觀點、專題研究和特色案例。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興起,作為世界級代表的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以及東京灣區,常常被當做榜樣案例進行參考。本系列文章以小主題的形式,針對系統性研究相對較少的東京灣區進行解析,幫助大家對東京灣區這個以製造業制勝的灣區增進了解。

文章來源:華高萊斯

「全能選手」也有產業專長

1. 全科優秀的學生也會有「偏科」

東京灣區通常指以東京都為中心的一都三縣區域(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與日本所稱的首都圈範圍相近,面積13565平方公裡,人口近3700萬,也保持著世界最大都市圈的桂冠,這裡聚集了日本全國1/3的人口,以及1/3的經濟產值。因此東京灣區是一個在商務、科技、金融、產業、文化等各領域都沒有短板的經濟巨無霸。

圖片來源:yokota-transporting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全能型」經濟霸王,相對於作為「科技灣區」的舊金山灣區、「金融灣區」的紐約灣區來說,東京灣以「產業灣區」著稱於世,擁有5000多家工業企業,工業從業人數佔全日本1/4。那麼,東京灣區是如何走上製造業崛起的道路的呢?作為灣區,港口群的協調與整合,就是製造業崛起的重中之重!

2. 六大良港,不發展工業都對不起自己

東京灣是一個標準的天然良港孕育地——深入陸地60km,口窄灣闊的條件,成為最好的港口聚集地,從海灣頂端的隅田川入海口開始,形成了西岸與東岸共6大港口,分別是西岸的東京港、川崎港、橫濱港、橫須賀港,以及東岸的千葉港和木更津港,依託眾多良港的條件,工業向沿海港口附近聚集,由此形成了日後著名的京濱工業帶與京葉工業帶。

圖片來源:hkmb.hktdc

六大港整合,分工後更整體

1. 五、六十年代無序競爭,港口群混亂至極

戰後的日本進入了社會經濟復甦時期,需要大量的建設物資與生活物資,再加上50年代美軍的周邊戰爭需要,軍工企業開始大規模進駐東京周圍,這些港口就成為了原材料輸入與工業成品輸出的樞紐。各個港口之間不僅存在混亂的同質競爭,而且由於管理不善,經常出現大批貨船在港口積壓的情況。

尤其是1959年東京港解禁後,東京灣貨運量比1955年增加2倍,造成大量滯船、滯貨問題出現,到了1961年,最誇張時出現了60多艘船滯港100天以上的狀況。

圖片來源:mtomisan.my.coocan

2. 熊孩子們需要家長管:國家出面整體規劃,地方監管分工協調

基於各港口各自為戰,混亂不堪的情況,195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港灣法》,這部法律確立了國家對於各港口的發展的宏觀戰略制定地位與基礎設施建設,並且確定了各港口的級別分類。各港口具體有地方政府設立的港灣管理局管理制定發展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若國土交通省認為有必要,可以要求地方重新修改調整發展規劃,或者成立聯合委員會協調各港口之間的合作問題。

圖片來源:日本埋立浚渫協會

3. 領袖城市牽頭分工,根據特長獨當一面

隨著東京灣區持續高速成長,港口需要更加明確的協調才能發揮更大作用。1967年,由東京都牽頭制定了《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想》,意圖把六個港口整合起來,形成廣域港灣體系,並通過市場化分工,確定各港口的不同專攻領域:

東京港主要負責輸入和內貿

橫濱港負責輸出和國際貿易

千葉港負責能源和重工業

川崎港負責原料、成品的進出口

木更津港負責運營地方商港和旅遊業

橫須賀港則主要為軍事港口

圖片來源:中國港灣建設

4. 新經濟時代,細化分工合作,聚焦專業領域

經歷了80年代的巔峰之後,如今東京灣各港口更加細化分工,避免重複建設,並且優勢互補,發揮合力。如2008年東京、川崎和橫濱三市政府進一步合作,成立京濱港協議會,並制定《京濱港綜合規劃》以提高全球競爭力,按照各自優勢互相補充,成為一個優勢共享的整體。

如東京港背靠市區,打造為東京市民提供高效物流的港口;川崎港利用先進的倉庫設施打造進口商品貨物輸入樞紐;橫濱港則利用天然深水岸線接收國際大型船舶。

合六為一,港口群整體優勢凸顯

1. 整體化協作,每個港口都迎來最好的自己

通過整體化合作分工,東京灣六大港口成為了綿延上百公裡的巨大統一性港口群,雖然如今已經走過了80年代的最巔峰時刻,但是整個東京灣的貨物吞吐量依然達到5億噸,超過深圳港與香港的吞吐量總和。

圖片來源:東京港埠頭株式會社

這當中每個港口都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定位,也做到了自身擅長領域的最頂級。如橫濱港作為國際樞紐,貨櫃吞吐量為日本國內第二;千葉港作為能源和重工業港,原油和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佔到全國約1/7。

2. 整體化的集群建設,跨地域實現高效自循環

整體協作的產業集群化。由於國家主導東京灣各港口的基礎建設與規劃,因此能夠形成跨地域的通盤建設,這種各地一盤棋的建設為臨港工業的集群化帶來最大優勢。如富士石油、出光興產、極東石油、科斯莫石油這四大原油公司與住友化學、出光化學、三井化學、京葉乙烯等化工企業通過公用管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製造中心。此外,區域內還有五個火力發電站(千葉、五井、姊崎、袖浦、富津),有力地保障了石化產業群的用電。

圖片來源:日本經濟新聞

整體建設下的內部高效自循環。六個港口綿延整個東京灣臨海地區,使得以鋼鐵、石油、化學產業為主的臨海重工業可以通過水運直接實現內部物流支持,所有工業群需要的原材料和製成品依託水運快速內部輸送,極大提升效率。

圖片來源:富士石油企業官網

結語

東京灣港口群覆蓋面之廣,複雜程度等不遜於我國的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港口群,而東京灣的經驗在於,在經歷過一定程度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之後,各港口已經呈現出各自的市場化優勢的情況下,適時的通過政府頂層機構介入,把握區域整體方向,形成區域合作的機制。更重要的是整體把握港口群的基礎建設問題,形成廣域的整體化開發,而非表面協商,各自又繼續重複建設的不良循環。

原標題:《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一)——港口群分工協作》

相關焦點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二)——臨港工業區的形成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東京灣區的製造業之強,就強在其規模龐大的臨港工業區,不僅勝在規模,也勝在製造業的聚集形式。本期簡單剖析東京灣區臨港工業帶形成過程中的經驗。文章來源:華高萊斯從軍工到民用,靠重工業發家的東京灣東京灣區的臨港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岸一周的填海土地上,這一點從衛星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東京灣區的工業發展從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開始持續了近150餘年。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三)——產業格局的重塑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關鍵詞:東京灣區、製造業升級、產業轉移、產業集聚東京灣區的製造業具有明顯的分布規律,而這種分布規律又是幾十年來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結果,在這種梯次式製造業升級和轉移的過程中,東京灣區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布局鮮明的格局,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梯次式升級,整個灣區從沿海到內陸都惠及了製造業。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四):知識牽引製造業內遷——神奈川縣
    ,儘可能融入到東京灣區發展之中,並且也通過自身的發展戰略推進位造業升級。本期內容就三縣中的神奈川縣應對灣區發展所經歷的戰略歷程進行簡單分析。文章來源:華高萊斯作者:張文暉丨知識管理中心沿海到內陸,製造靠「腦子」牽引1 沿海重工業起步,填海空間快速耗盡戰後的神奈川縣,作為工業基礎較好,而且緊鄰東京的優良港口所在地,被賦予了大力發展重工業的使命。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日本東京灣區世界四大灣區之一。紐約曼哈頓金融灣區——紐約灣區紐約灣區,是世界第一灣區,分布於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它北起波士頓,南至華盛頓,以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等一系列大城市為中心地帶,
  •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我們能從舊金山灣區學到什麼
    一、舊金山灣區的形成和演化舊金山灣區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環繞舊金山海灣。因地處晴朗溫暖的地中海氣候區,舊金山具備天然的宜居性,是加州第二大城市群(人口及面積),僅次於洛杉磯地區。舊金山灣區由9個縣組成,其中著名城市包括舊金山市、奧克蘭市和聖何塞,面積達1.8萬平方千米。
  • 全球第一灣區落戶中國,覆蓋11個城市,未來6年超越東京灣區
    但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粵港澳大灣區所要比較的是日本東京大灣區。東京都市圈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區26個城市,太平洋諸多島嶼,面積2100平方公裡,土地面積和深圳無幾。東京都市圈人口1300萬,與深圳人口所差無幾。但是東京2016年的總體GDP高達1.1億美金,是深圳的4倍之多。
  • 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的PK竟輸在了一個廁所
    也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不少網友常將這幾大灣區放在一起比較,四大大灣區之間有什麼差距、多大差距,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回答。這雖然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要想回答清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 借鑑世界三大灣區經驗,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該如何提速增效?
    依託美國第一大港口城市紐約,灣區在歷史上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運用資本優勢推動鋼鐵、能源等機械電氣產業的大併購,通過不斷強化金融中心地位驅動產業發展,推動紐約灣區成為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以及國際航運中心。
  • 中國三大灣區:酒店、文旅新版圖城市群「角鬥場」
    此後,灣區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灣區文旅資源價值也隨之凸顯,文旅商、地產商紛紛追趕紅利,在粵港澳大灣區展開激烈角逐。有媒體統計顯示,全國50強房企中有超過30家房企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前10強房企中,無一例外均在大灣區布局。而酒店集團更是將大灣區視作新的掘金地,希爾頓、世茂、佳兆業等在此尋找改革開放「第二春」。
  • ...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揭秘:緊密銀企關係為重振東京灣區...
    在經濟重建與資金供給嚴重短缺的現實矛盾之下,日本政府設計了一套將資金調動並運用到關鍵產業的體系,而非依賴市場主導的資金配置來實現高速的經濟增長,當時日本的「間接金融為主」融資方式的核心就是「主銀行制度」,一種高度緊密的銀企關係。
  • 深圳能從舊金山灣區借鑑到什麼?
    2017年總人口773萬,人均GDP高達10.8萬美元,遠高於同期紐約灣區的7.3萬美元、東京灣區的5.0萬美元和粵港澳大灣區的2.3萬美元。舊金山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之路通常灣區經濟會隨著港口城市功能的升級而不斷轉型提升,大部分灣區經濟都會經歷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四個發展階段,舊金山灣區也不例外。
  • 港澳船舶進出內地港口有新規,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將提升
    來源:一財網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今天(23日)表示,港澳船舶進出內地港口將按國內航線管理,同時推進內地和港澳引航互認,推動三地建設、開放搜救飛機補給與起降點,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將全面提升。在交通運輸部今天下午舉行的2020年6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楊新宅介紹,海事部門將優化對大灣區內地航行港澳船舶的安全管理,將在大灣區內進出港並航行於粵港澳之間的三類船舶(港澳籍船舶、內地運輸船舶、大灣區船籍港內地非運輸船舶)按照各自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規進行管理,進出內地港口時按照國內航線實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大灣區水上通行效率。
  • 「開放門戶」海南港口群
    海南建省後,港口開發的落後停滯局面發生重大改變。根據全省劃為海口、三亞、清瀾、洋浦、八所5個經濟區的需要,海南港口群布局體系已基本形成:海口港為全省樞紐港;三亞港、洋浦港、八所港、清瀾港、烏場港為地區中心港;其他港口則作為縣鄉鎮地方性小港。這個層次和空間布局,將有利於充分開發島上港口資源,帶動以港口城市為中心的各個經濟區發展。
  • 舊金山灣區發展啟示:從淘金勝地到科技矽谷的涅槃之路
    資料來源:中國指數研究院整理縱觀灣區的發展歷史,灣區的形成依賴於自身的資源和港口群,入海口的區位優勢是灣區萌芽的先天便利條件。Census Bureau,中國指數研究院整理矽谷的迅猛崛起,無疑是這一階段舊金山灣區發展的最大推力,可以說,矽谷把舊金山灣區送上了世界三大灣區之一的寶座,也為舊金山灣區貼上了「科研灣區」的顯著標籤。
  • 從蘋果產地到創造蘋果之地,舊金山灣區如何確立了世界科技優勢
    舊金山灣區並非美國傳統的經濟、政治中心,更多依託新興產業帶動金融、旅遊以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包括著名的「矽谷」。代表產業包括電子信息、網際網路、生物產業,知名企業有蘋果、谷歌、微軟、特斯拉等。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城際軌道交通、優良的城市環境、具有競爭力的高校群和城市協調機制是舊金山灣區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