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文/姚瑤
東京皇居的東御苑是日本皇室的大花園,春有櫻花、秋有紅葉,而與這份靜謐近在咫尺的便是日本的「金融街」—日本橋地區,如果你從東御苑的大手門出來,隨即映入眼帘的便是兩排鱗次櫛比的商務樓,商界響噹噹的日本金融巨頭總部都位於此,更有日本銀行、東京證券交易所等。
東京灣區乃至於整個日本能夠在二戰後重振實體經濟,實現高速發展,都離不開源於此的金融血液的支持。
緊密銀企關係為重振工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戰後的日本,不得不面對的一大現實就是儲蓄水平較低,儘管股票和債券市場已重新開放,但日本民眾更重視風險的規避,因此金融資產主要集中於銀行儲蓄。
在經濟重建與資金供給嚴重短缺的現實矛盾之下,日本政府設計了一套將資金調動並運用到關鍵產業的體系,而非依賴市場主導的資金配置來實現高速的經濟增長,當時日本的「間接金融為主」融資方式的核心就是「主銀行制度」,一種高度緊密的銀企關係。
「主銀行制度」包括以下特點,首先是持股關係主銀行和客戶企業互相持股,且主銀行一般是客戶的大股東,不僅長期持有股票,且不因股價波動而拋售股票,除非想放棄主銀行的地位;融資關係,主銀行向客戶企業提供短期、長期的系列貸款,還會牽頭銀團貸款,並在其中佔大頭;主銀行還可以向企業派董事和經理,參與董事會層面的重要決策並參與財務等日常的經營管理。
此外,政府還為這種模式提供有利環境,當時的制度特色就是金融管制,一方面實施外匯管制以減少外匯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另外人為實施低利率政策。
上述金融體系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性和保護性,政策性金融對主導產業和基礎產業實行優惠政策、提供貸款;限定最高利率,確保產業的投資效益;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優先發展產業和基礎設施,實行政府扶持型的產業集聚模式,集中資源大興工業基礎,包括發展計算半導體器件、汽車、造船和數控工具機等產業,從而實現了日本的高速發展。
「如果當時日本的金融是以直接金融為中心的話,那麼興辦風險大的新工業的公司的股票和債券就賣不出去,這種工業恐怕也就建立不起來。」日本學者都留重人曾作出如此評價。
但這樣一套模式並非一勞永逸,隨著內外部形勢的變化,上述模式顯示出了其滯後性,還為泡沫經濟埋下了種子。在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裂後,巨額不良債權對日本銀行業帶來沉重打擊,不少中小銀行成批破產,銀行被迫收緊銀根,從「超貸」轉變為「惜貸」。
此後,日本政府也試圖大刀闊斧搞金融改革,在1996年左右啟動了「金融再生項目」和「金融大爆炸」兩大改革。
從企業融資方式及資本市場活性來看,確實發生了一定積極的轉變。對於日本大企業來說,轉變是顯著的,其直接金融融資大幅上升。但和英美的直接金融為主、市場導向的體系相比,日本的金融體系還是以間接金融為主、銀行導向。尤其是日本中小企業,時至今日仍非常依賴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
2019年8月底,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導》與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計劃派出調研團隊奔赴日本,對東京灣區的政府部門、企業、機構和專家學者展開了調研,調研團此次行程正是始於日本橋地區。
在歷經了泡沫破裂之後,日本進入了所謂的「失落的二十年」,不過在今日的日本橋街頭,絲毫感受不到「失落感」,只見許多商務人士快步行走,熙熙攘攘。
中資行等「外來和尚」的存在感
日本橋一丁目3-5,交通銀行東京分行正坐落於此。1993年12月1日,交通銀行在東京設立代表處。1995年12月1日,經中國人民銀行和日本大藏省的批准,東京代表處正式升格為東京分行。這是交通銀行恢復組建後在海外設立的第二家分行,也是中資銀行在日本設立的第二家分行。交通銀行東京分行總經理曹宇青和副總經理陳笑鹿在此接待了調研團一行人員,介紹了對於東京灣區產融關係的見解,以及中資行在日本金融心臟地帶的存在感。
在曹宇青看來,目前日本的銀企關係仍然比較緊密,半個多世紀以前正是這種緊密的銀企關係為東京灣區和全日本的製造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互持股結構伊始於二戰後,在經濟高速發展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為銀企關係上了保護機制。正是這樣的起點,使得對於日本企業來說,日本法人並不將持股作為融資和獲益的手段,而是作為穩定股東持有股份,無論股價上升還是下跌,都不進行交易。不過泡沫破裂成為了一個轉折點,由於經濟走低、股市暴跌,使日本企業和銀行明顯感受到了相互持股的風險,開始出售所持股票,相互持股結構開始逐漸解體。
「這種精神仍然存在,有一種利益共生般的關係。不管是日本的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有長期合作的主交易銀行,大企業有大銀行,中小企業有地方小銀行服務,正是在這樣一種關係的作用下,銀行給予一定的融資便利,就可以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穩固的基礎,金融主動去服務實體。」 曹宇青說。
儘管如此緊密的銀企關係為壯大日本工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但對於「外來和尚」而言,則意味著不小的障礙。
據介紹,日本本土企業一般較少與外資行合作,對與外資行來說,更多的是服務於進入日本的市場的本國企業。
對於交行東京分行來說,一方面為中資企業在日本投資併購和拓展業務提供相關服務,二為中資企業在境外投融資提供金融服務,並不斷探索服務日資企業客戶的方式。
曹宇青表示,確實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對日本的技術產生興趣,包括高科技、養老健康產業等。另外目前日本的金融市場流動性很寬裕、資金成本也低,因此去日本市場融資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今年7月1日,由中投公司和日本野村證券等中日大型金融機構共同舉辦的中日產業合作東京論壇在東京盛大召開,共吸引了1300多名的與會人員,其中一半專程從中國過去,「大家都想過來了解一下日本的投資機會。」曹宇青說。
在結束了對東京交行的拜訪之後,調研團一行還拜訪了東京港灣局、橫濱港灣局、東京都議員等政府及議會代表,丸紅商社、住友商事等代表商社,瑞薩電子、村田製作所東京支社等科技公司和若干家頗具代表性的中小企業,瑞穗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富士通總研、羅蘭貝格東京辦公室等機構的專家學者。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
將於12月19日正式發布
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結束後,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與世界頂級諮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發揮各自優勢,聯合撰寫了《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
在為期四個月的時間內,調研團隊根據東京灣區實地調研的成果,結合前期案頭研究的基礎,並陸續對企業、商社、機構展開回訪,前後完成與百餘位企業人士、政府人士、研究機構人員和學者的深入探討。
12月19日,《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報告將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及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承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上正式發布。
報告將全面呈現東京灣區從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到創新經濟的發展歷程,從頂層設計、港口經濟的發展與轉型、製造業的轉型與升級以及大企業競爭性寡頭結構下的產業鏈配套集群,以及創新能力和產融互動等多個維度解讀東京灣區。
如今的東京灣區已由過去的「世界最大工業帶」轉型為了典型的「知識型灣區」,不過上述四個階段的發展成果在如今的東京灣區已實現共存共促的和諧局面,報告也將以一一呈現。
東京灣區以僅佔日本全國3.5%的土地面積,貢獻了日本三分之一的GDP。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其建設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功發展,理應向世界取經。報告將對比東京灣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特色,為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借鑑建議。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