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灣區:酒店、文旅新版圖城市群「角鬥場」

2021-01-16 界面新聞

文|空間秘探 許柚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早在2019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多個章節就曾提及旅遊46次、文化71次。被無數目光所傾注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帶著高光的縮影的模樣,呈現了城市灣區的文旅逐夢之路。

1.中國灣區旅遊史

在當下的國際經濟版圖中,灣區經濟的力量不容小覷,成為創新與聚集輻射的引領者,而作為灣區經濟的一部分,灣區旅遊顯然承載了灣區的優勢,又是反哺城市群的重要力量。國內的「灣區經濟」,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深圳市政府在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而到了2015年,一帶一路頂層設計提出要「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伴隨著「灣區經濟」的出現,灣區旅遊應運而生,而灣區旅遊的發展,與在不斷進階的灣區關係密切。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正式籤署,提出了粵港澳三地合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部署。一個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冉冉升起。

此後,灣區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灣區文旅資源價值也隨之凸顯,文旅商、地產商紛紛追趕紅利,在粵港澳大灣區展開激烈角逐。有媒體統計顯示,全國50強房企中有超過30家房企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前10強房企中,無一例外均在大灣區布局。而酒店集團更是將大灣區視作新的掘金地,希爾頓、世茂、佳兆業等在此尋找改革開放「第二春」。

儘管中國的灣區旅遊歷史不長,但粵港澳大灣區卻並非唯一,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2017年,浙江大灣區建設構想也被首次提出,與珠三角遙遙相對的長三角區域,「中國第二個大灣區」環杭州灣大灣區呼之欲出。

與粵港澳大灣區類似,杭州灣區也以上海、杭州、寧波作為三個頂點,連接寧波、嘉興、紹興和舟山。長三角區域具有發達的城市群,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區域之一,擁有更加豐富的旅遊資源與旅遊人群,在承接灣區旅遊上,有著天然優勢。在價值1.5萬億的120個大灣區建設項目中,文化旅遊、特色小鎮等文旅項目,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相較前兩者,環渤海大灣區的起步則要晚得多,在2019年,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可以超前謀劃和推動構建環渤海大灣區,以京津引領,帶動大連、唐山、青島、煙臺、秦皇島、威海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北方灣區也即將出現。儘管渤海大灣區仍在推動階段,但可以預見,其未來對華北地區旅遊發展的影響必然極為深遠。

2.灣區是發展酒店群和文旅的好地方嗎

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文旅產業的大爆發,以「城市群」形象出現的灣區,勢必成為不同於單一城市的全新文旅力量。

城市先鋒聚集地  

灣區常常是作為「城市先鋒」而存在的,在這一片被劃出的戰略性區域中,要想展現作為灣區的經濟實力,就勢必要在科技、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引領城市甚至是時代的潮流,才能進而影響到旅遊的發展。其「先鋒性」,在於「人」與「理念」。

一方面,灣區能夠成為城市先鋒人群的聚集地。譬如有預測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如今正成為「壓倒性」人口增長中心,其人口在未來兩到三年將增加1800萬。在這樣的人口紅利的機遇下,勢必為灣區帶來足夠多的「新新人類」,確保灣區的活力。另一方面,灣區則是前沿理念試驗地。在這一片極具活力的土地上,新的理念、技術與產業,擁有足夠的發揮空間與更低的試錯成本,而藉助其龐大人口基數,前沿理念更易於傳播,得到更多關注。

在城市先鋒的引導下,灣區的旅遊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客群與技術支撐,進而成為整個文旅市場中獨特的力量,吸引更多時代的弄潮兒來體驗、投資。

充滿活力的酒店入局者

早在2014年,國家旅遊局發布的《關於改革完善國內旅遊接待統計體系試點工作情況的通報》中規定,新的國內旅遊接待統計指標評價辦法中,以住宿過夜人天數為核心基礎指標,這與世界旅遊組織發布的《世界旅遊統計概覽》的統計指標,也是接軌的。因此,酒店成為了衡量城市或城市群旅遊接待能力的重要因素,而酒店亦是經濟發展狀況的風向標,越是具備發展潛力的區域,酒店的布局也越活躍。

如今國內的灣區,顯然成為了不少酒店的必爭之地,拋開尚未開始正式布局的環渤海大灣區,位於華東的環杭州灣大灣區,歷來是酒店的布局重地,酒店在此早已下沉到三四線城市;而如今最為火熱的粵港澳大灣區,則成為了酒店新陣地。

空間秘探曾在《粵港澳大灣區,還缺酒店嗎?》就曾進行過探討,根據華美顧問《粵港澳大灣區酒店市場報告》顯示,2016年—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新增客房供給數量裡,廣州、深圳、惠州排名前三,新增了3萬間以上的客房,從增幅來看,惠州客房增幅則超過了60%,佛山、珠海、深圳、廣州則均在40%左右。大灣區的酒店業發展,不可謂不驚人。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片熱土之上,酒店集團、文旅地產集團呈現出了久違的活力,為了吸引更多客流,呈現出更多在其他區域並不常見的全新「競合」關係,在競爭中尋找到合作的契機,偶爾握手言和地協同發展、瓜分市場。

譬如世茂港珠澳口岸城打造了一個「海棠灣模式」的酒店集群,囊括了康萊德、費爾蒙、茂御、茂御居與凡象等品牌,從城市地標奢華酒店,到高端商務、服務式長住公寓以及專為千禧一代所打造的生活方式酒店,以滿足不同階層、年齡段旅客的所有偏好與個性化需求;此外,世茂港珠澳口岸城與佳兆業金沙灣國際海濱度假區還力圖打造這片區域的文旅綜合體,遊樂場館、購物中心、免稅店等多產業聯動,打通全域旅遊。

城市群的聯動機會  

灣區旅遊的一大優勢,在於其並非僅僅依靠單一城市單兵突進,而是靠城市群集聚力量,以「一站式遊玩」的噱頭聯動宣傳,提升了一次旅行的「性價比」。

這樣的優勢,絕非停留於口頭,灣區的經濟及旅遊發展,與交通網絡的便利與密集關係密切。因此,在灣區城際本就較為發達的交通線路之外,仍有不斷規劃。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2020年規劃建成一個「12312」的交通圈,「1」代表未來1小時達到珠三角各個城市;「2」代表2小時達到廣東省粵北、粵西等城市;「3」代表3小時可以達到周邊的省會;「12」代表12小時內到達全球主要的城市,伴隨著交通的發展,各區域的緊密性會得到更大的提升,提升各區域緊密度。環杭州灣大灣區亦在布局環杭州灣智慧高速公路工程、沿海高鐵工程、滬甬跨海大通道工程等交通線路。

依靠越來越便利的交通網,灣區「多中心時代」的實現成為可能,非中心城市的旅遊市場將迎來更多高支付力客源,灣區旅遊將呈現出不同於普通城市旅遊的全新樣貌,亦使得灣區旅遊成為值得關注與投資的戰略要地。

​3.世界三大灣區的文旅借鑑

美國的舊金山灣、紐約灣,日本的東京灣和國內的粵港澳大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從國外三個灣區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灣區從出現到成形大致要經歷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四個階段。國內的灣區則並不循規蹈矩地一一走過四個階段,而是同時經歷,因而在灣區旅遊的發展上,勢必需要取長補短,借鑑三大灣區已有的文旅經驗——「灣區」既是地理概念、經濟現象,更是旅遊產業中最具特色的非典型「綜合體」。

打造旅遊名片

國內灣區旅遊相較於國外三大灣區的重要一點,在於缺乏特色旅遊產品,需要說明的是,國內灣區的旅遊資源絕對稱得上豐富,環杭州灣大灣區常年位於全國旅客接待省份前列,粵港澳大灣區的5A、4A級景區亦有近百處,加之港澳的獨特旅遊體驗,使大灣區旅遊收入逐年增加。但問題在於,徒有旅遊資源卻沒有將其打造成帶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那幾乎就是靠天吃飯,加之區域旅遊發展的不平衡,很容易「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相比起來,紐約、舊金山、東京及其灣區周邊的城市,都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而幾乎每個灣區,都為自己打造了國際級的文化旅遊IP,譬如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聯動,延伸到拉斯維加斯,紐約灣區將城市群與歷史結合,成為新潮與復古的融合體,都為其帶來了穩定、龐大的客流;東京灣區則將京都、大阪、神戶聯動,形成典型的都市旅遊格局,並藉助櫻花節、宗教寺廟等旅遊產品及文旅資源,帶來巨大流量,因此,根據2019年《城市觀察》介紹,東京灣區雖然作為世界三大灣區面積最小的灣區,經濟總值卻位居第一。

重視區域配合

由於國內灣區同時經歷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四個階段,因此,當下的灣區旅遊,大多仍處於各自野蠻生長的狀態,常常會出現區域之間旅遊特色重複或缺乏定位,只有跟風的狀態。因此,區域之間的協同變得尤其重要,採取不同的發展戰略,避開旅遊元素重合,使旅行者「來了還想來」,而不是「走到哪裡都一樣」,對於灣區中的城市來說,也能實現地方旅遊發展的最大化。

以舊金山灣區為例,舊金山重點發展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奧克蘭發展港口經濟,聖何塞則發展電子產業,各有側重,方能穩步前進。

完善旅遊政策制度

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必然要有法律作為保障,即使是國內一些知名旅遊城市,也曾因缺乏制度的規範而出過醜聞,影響形象,以城市群構建起來的灣區,則更需要旅遊制度的規範,以實現良性發展。以日本東京灣為例,從19世紀80年代起,日本政府便開始重視旅遊法律制度的建設,至今已臻於完善,保證了旅遊業的順利發展。

​4.中國式灣區旅遊的未來模樣

對比國內灣區旅遊兇猛崛起的前5年,未來似乎更值得期待。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魏小安曾指出,灣區的旅遊發展要各擅所長,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市制宜,灣區旅遊沒有共同模式。因此,國外灣區的優越之處,自然值得借鑑,但國內灣區的未來,必然是「中國式」的精耕細作。

傳統文化與在地文化融合 

縱觀世界灣區,其在旅遊的輸出上,必然會帶上自身文化烙印,譬如紐約灣的自由女神像、舊金山灣的金門大橋、東京灣的櫻花等,因此,中國式的灣區旅遊要「不同」,則需要將中式傳統文化與灣區在地文化進行融合,譬如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府文化,而根據廣府文化,又能根據不同地域進行拆解,順德的美食名片,廣州的民國風情等,又譬如環杭州灣大灣區的東海文明,囊括了上海的海派、杭州的宋代美學等。唯有在這些獨一無二的元素之上,才能構建起吸引旅行者前來的文化要素。

旅遊消費的新支撐地  

旅遊發展的落腳點,最終還是落在了旅遊消費上。具備前沿旅遊產品旅遊體驗的灣區,將比單一的旅遊目的地更讓人有消費的欲望。而通過區域的協同發展以及交通網絡的完善構建,將不斷增強城市間的聯繫,使得多目的地的旅遊消費變得更為理所當然,城市的區域旅遊差距被不斷縮小,進而提升整體的旅遊消費,灣區將成為新的旅遊消費支撐地。

酒旅行業人才培訓基地  

在多年前,海南曾被稱為國內酒店業的「黃埔軍校」,數量龐大的國際高星酒店,為國內酒旅業輸出了為數眾多的行業人才。伴隨著灣區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知名酒店將在中國三大灣區落戶,將吸引更多酒旅人才在此尋找機會。而根據前文所述,灣區酒店的活力與競爭的強度與烈度,遠遠超過其他城市,從業者需要思考出更具創新的經營模式,才能在灣區立足。當這些「久經沙場」的酒旅人才離開灣區這個「培訓基地」,前往各地的時候,便自然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為行業帶來新風。

智慧型目的地  

網際網路時代下,城市正加速進入「數字世代」,城市灣區的旅遊業,自然也離不開數據與智慧化強而有力的支撐,使其藉助科技的力量,彰顯出灣區旅遊在接地氣之外的前瞻氣質。在我國網際網路經濟與應用已經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之上,完善的網絡信息系統、可靠的信息安全、便捷的旅遊信息渠道,使得以「智慧型目的地」為特色的灣區旅遊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智慧型目的地並不意味著灣區旅遊成為冰冷的科技體驗,智能化的科技,將如同透明的線條被織入灣區旅遊之中,無形卻有痕,一切科技存在的基礎,都是以旅行者體驗為前提,譬如使用門檻更低的預訂系統、更無處不在的場景導覽等,用無感情的科技,換取有溫度的旅途。

從19世紀中期便開始發展的第一個世界級灣區紐約灣,到如今國內的粵港澳、環杭州灣、環渤海灣,城市灣區的發展,早已跨過了歷史巨變,煥然一新,灣區旅遊的下一程,也早已不是「亦步亦趨」或「粗放經營」就能輕鬆到達,在中國三大灣區的戰場上,新時代下酒店、文旅的角逐,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中國目前的城鎮化已經開始以區域為中心擴散,目前形成了四大都市圈分別是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都市圈和成渝經濟圈。世界四大灣區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美國,經濟發達國家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經濟體,世界四大灣區美國佔了兩個分別是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2010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輝煌時期日本gdp一度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71%,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經濟總量已經落後中國但是一直穩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寶座
  • 借鑑世界三大灣區經驗,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該如何提速增效?
    2018 年,三大世界級灣區生產總值分別為 1.5萬億、0.8萬億、1.8萬億美元,這些灣區在本區域乃至全球高科技產業群的轉型和演化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 三大世界級灣區介紹 1 紐約灣區 紐約灣區地處美國經濟核心地帶。
  • 美國十大城市群:波士華城市群最厲害!加州擁有兩大世界級城市群
    (注意:它在美國東北部,而與此相對的是位於美國西部沿海的舊金山灣區或叫做北加州城市群)。矽谷北加州城市群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地方——就是舊金山灣區(僅這裡就創造了8000億美金GDP,人均GDP更是全球前列
  • 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的PK竟輸在了一個廁所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不少網友常將這幾大灣區放在一起比較,四大大灣區之間有什麼差距、多大差距,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回答。
  • 研究報告稱,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灣區經濟體 | 美通社頭條
    》研究報告發布CBRE 世邦魏理仕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先驅城市群未來世界第一灣》研究報告,指出受益於政策支持及基建配套,大灣區有潛力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灣區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是包括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和江門九市,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佔地56,000多公頃,人口超過6,800萬,以全國0.6%的土地面積和5%的人口,產出全國12%的 GDP,其經濟效益超過國內兩個主要經濟帶京津冀和長三角。未來在區內城市互惠共融下,大灣區有望實現與全球三大灣區東京、紐約和舊金山並駕齊驅。
  • 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2019
    目前大部分城市群依舊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培育。城市群更具生產效率,更節約土地、能源等,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城市層級結構方面,長三角城市群呈現出「一超二特三大」的格局,是中國城市層級結構最為合理的城市群,體現了「龍頭城市-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這一層次合理、結構清晰的城市體系。上海城區人口超過了2000萬,是長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1000萬以上)。
  • 真正的灣區封面,來了!
    自去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讓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劍指世界的城市群,贏得全世界的關注。回顧過去一年多,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謂是驚人。據統計,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9+2」城GDP總量達11.6萬億元,總量已與紐約灣區旗鼓相當,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極點。
  • 絕美全南聲名鵲起 融入灣區初顯成效
    作為本次活動的媒體支持單位,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特地組織了多家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走進全南,實地考察重點文旅項目,感受當地靈山秀水,解碼客瑤濃鬱風情,助力全南文旅發展。在雅溪古村景區的特色文創商品店、溫德姆酒店的文創產品展示區、天龍山景區的吉祥物造景……全南的文旅品牌形象"全寶&南仔"無處不在;在馬路上的巨型三角廣告牌、街道上的建築物外牆顯示屏、公交站牌廣告、公交車LED顯示屏……第二屆桃江旅遊文化節的相關信息無縫滲透。
  • 從紐約灣到東京灣,美豪瀾庭緊抓灣區發展機遇!
    世界灣區圖  近幾年來,中國對灣區的戰略布局也達到了很高的重視程度!前有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後有杭州灣破土而出。  放眼全國,粵港澳、滬杭甬和環渤海作為三大灣區將承擔起引領作用,成為中國參與全球價 值鏈分工的戰略新平臺!  三大灣圈中的諸多城市,均是在經濟上備受矚目一二線城市,引領著「一方風採」!
  •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我們能從舊金山灣區學到什麼
    舊金山灣區已經形成了科技創新、總部服務、港口貿易、旅遊消費等四大經濟板塊。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南灣」的矽谷片區,總部服務主要集中在舊金山市,港口貿易主要集中「東灣」的奧克蘭片區,旅遊消費主要集中在「北灣」的農場片區、舊金山市的金門大橋和矽谷片區。回顧舊金山灣區的經濟發展歷史,可概括為以下三大階段。
  • 文旅振興!新區灣區西部華僑城項目將打造肇慶全域旅遊新引擎
    將完成肇慶人的這一小願望圖 | 項目效果圖市委、市政府對該項目非常重視強調要加快項目動工建設早日把灣區西部華僑城>打造成為大灣區文化旅遊新標杆為響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4月4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梁耀鈞率隊來到肇慶新區調研灣區西部華僑城項目。
  • 兩大新城+三大引擎,深圳西部這裡的爆發是必然的
    寶安區發展和改革局在2020年10月14日就曾發布《寶安區重大項目「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這是深圳各區的首份意見稿,其中提出寶安區未來將圍繞寶安中心區、空港新城、空鐵樞紐三大發展核心片區,建設「濱海城市新中心」「西部城市中心」「空鐵門戶樞紐」。
  • 從蘋果產地到創造蘋果之地,舊金山灣區如何確立了世界科技優勢
    舊金山灣區並非美國傳統的經濟、政治中心,更多依託新興產業帶動金融、旅遊以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包括著名的「矽谷」。代表產業包括電子信息、網際網路、生物產業,知名企業有蘋果、谷歌、微軟、特斯拉等。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城際軌道交通、優良的城市環境、具有競爭力的高校群和城市協調機制是舊金山灣區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法寶。
  • 兌現滇池國際灣區紅利!昆明恆大城價值「躍」升
    1999年,以「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為主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成功舉辦,這是中國舉辦的首屆專業類世界博覽會,也是昆明首次舉辦超大規模盛會。為迎接盛會,昆明進行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城市建設,收穫了「一場盛會改變一座城」的美譽。
  • 《中國城市群地圖集》發布
    ,通過研究揭示了城市群形成發育與空間成長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城市群空間範圍的識別標準,從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角度出發,提出建設由五大國家級城市群、九大區域性城市群和六大地區性城市群組成的「5+9+6」的中國城市群空間結構新格局,於2010年和2016年連續兩次發布了《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進一步結合國家批准實施的各類城市群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了由300多幅地圖組成的《中國城市群地圖集》。
  •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功能優化如何布局?
    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發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 放眼全球,這三大城市群在規模體量上已然是世界範圍內的大城市。
  • 灣區時代看惠州: 「萬有引力」打開魔方世界
    「國際視野、中國元素、惠州特色、萬有創意,項目將依託惠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以中國歷史奇幻文化和中國特有的熊貓為兩大主要IP,打造八大文化特色景區、兩大國際演藝、十二大度假酒店和國際珍稀動植物種源基地、大熊貓基地等項目為一體的世界級文化旅遊綜合體,將填補華南地區世界級文旅3.0版空白。」投資方有著夢想般的願景。 這個願景並非空中樓閣。
  • 三大城市群,購物中心「藍海」在哪丨WIN DATA 研究
    近日,贏商大數據發布了《三大城市群購物中心客流指數榜單(2019年3-5月)》(點擊連結可查看),反映監測期內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購物中心客流整體規模、項目單位面積的客流規模,獲得業內的極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