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華高萊斯 ,作者華高萊斯
華高萊斯
分享城市與產業領域新銳觀點、專題研究和特色案例。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
東京灣區的製造業之強,就強在其規模龐大的臨港工業區,不僅勝在規模,也勝在製造業的聚集形式。本期簡單剖析東京灣區臨港工業帶形成過程中的經驗。
文章來源:華高萊斯
從軍工到民用,
靠重工業發家的東京灣
東京灣區的臨港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岸一周的填海土地上,這一點從衛星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東京灣區的工業發展從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開始持續了近150餘年。從產業的發展階段來講,大體上經過了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創新經濟四個階段,可謂步步升級。
而其中的核心要義,就在於工業以東京為中心的工業聚集,到向外分散,進而形成了「京濱工業帶與京葉工業帶」的超級臨港工業區,促使東京灣區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工業大都會」。
東京灣區
圖片來源:www1.kaiho.mlit.go.jp
1 工業也曾面臨「東京一極集中」
東京灣區的工業大發展,是從最核心的東京都開始的,從19世紀末開始,東京都以芝浦碼頭為中心的臨海地帶,開始聚集了棉紡織業等初級工業;真正的工業大聚集開始出現在日俄戰爭至一戰期間。由於戰爭的需要,在東京都的臨海港口聚集了大量的機械生產及化工企業。
2 東京「雨露均沾」,周邊沿海解鎖工業潛力
軍工需求帶動重化工業分散布局。東京都的臨海區域空間狹小,很快便不能支撐東京灣區的工業用地需求,而隨著抗日戰爭爆發,為了保障軍需物資的高效輸送,日本政府力推「重化工業」向東京灣第一良港之稱的「橫濱港」聚集,從此神奈川縣的臨港地區形成了重工業基礎。
二戰時期的橫濱港
圖片來源:yokohama-akarenga
民用需求帶動重工業轉型。二戰後,日本的主要工業轉向滿足民用需求上,如1957年神奈川縣工業生產額超過8000億日元;從產業門類上看,輸送機械、鋼鐵、化工、電器機械四大種類合計佔比超過55%,而千葉縣此時也開始聚集以能源為主為大型工業企業。
工業分散戰略,成就環東京灣工業帶。進入了六、七十年代,日本開始全面高速發展,為了避免大量工業集中在東京等少數主要港口附近帶來的弊端,開始實行「工業分散戰略」,大量工業企業從東京外遷至周邊的神奈川縣與千葉縣。再加上神奈川縣與千葉縣相對東京都的土地成本與空間的巨大優勢開始顯現,因此實現了工業分布的區域平衡。據日本通產省統計,1974年東京都有66家工廠外遷,從70年代開始,這種趨勢有增無減。
千葉市工業集中區(藍色)
圖片來源:city.chiba
面朝大海,
全球貿易的正確打開方式
東京灣區的工業發展,之所以形成了大型的臨港工業區,是全面擁抱全球貿易,以及日本自身為了打造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基礎的極限方式。總而言之,就是一切向海發展,一切貼近海岸。
1 土地不夠,大海來湊
東京灣綿延上百公裡的填海工業帶是其工業規模的最直觀表現,而之所以向大海要土地,原因在於陸地空間狹小以及土地私有帶來的用地緊張困難。因此,填海造陸後成為政府所有權的土地,成為了大規模建設工業等基礎設施的最好選擇。
從17世紀初到現在,東京灣的填海造陸從未停止過,目前已經有90%的岸線成為人工岸線,填海造陸面積超過250平方公裡,在這些向大海要來的土地上,不僅有大量的工業區和港口設施,還建設了如臺場、豐州等商務區、高端住宅區等區域。
東京灣建設歷史
圖片來源:shimura.moo
2 臨港的意義,在於全球貿易的最高效化
東京灣的臨港工業帶中,工業集群與港口設施並存,交互分布;工廠從港口輸入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可以直接進入工廠內部,進行加工生產;成品出廠後也可以直接進入港口裝貨輸出;同時,在工業帶內部也可以平行流動各廠所需的部件和材料;這些大多不需要走出臨港工業帶,更不需要面臨城市交通的困擾與限制,用最短的操作鏈條完成全球貿易的每一筆訂單,並且隨時方便大量進出口。
東京灣的臨港工業帶,工業集群與港口設施並存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
3 物以群分,工業也以類聚,實現錯位發展
在東京灣的臨港工業帶中,東京都、神奈川縣和千葉縣雖然是一體,但是內部按照工業類別則實現了群聚效應——
神奈川縣的臨港工業集中了大量的電器、機械、鋼鐵工業;千葉縣的臨港工業集中了大量的能源、重化工工業;東京都在工業外遷後,實現了完全的升級,目前以印刷業為核心的都市工業為主,還有部分精密機械工業,重工業等已經全部退出東京都。
產城融合的層析城市
1 以工業帶為基礎,層層清晰的功能布局
在東京灣臨港工業帶上,通常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功能分層:臨港工業-生活區-商業服務區,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如川崎市,千葉市和船橋市等;這樣形成了東京都市圈層次分明的功能布局,而且更加有利於整個都市區的展開,為灣區的多中心格局的形成起到了根本作用。
東京灣臨港工業帶上的生活及商業服務區
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
2 混合工業區形成,產城融合的典範
除了工業與城市功能分層布局以外,同時還出現了生活-生產混合區這樣的產城融合現象,如東京都東南部臨近沿海的大田區,這裡的臨港工業帶聚集了眾多金屬加工和機械製造工業,其中很多與隔壁的川崎市相關製造企業聯繫緊密。而在大田區臨港工業帶的內陸一側,則緊密分布著大面積的生活居住區,臨港工業帶的工人們很多住在這裡,就近上班,就近生活,這裡甚至能買到非常稀罕的基礎生活物資;而生活居住區再向內陸一側的品川,則是商務商業中心,這裡的工作人員同樣有不少居住在附近,在生活居住區裡就可以完成日常生活。
結語
臨港工業帶理念可取,形式要斟酌。東京灣的臨港工業帶通過大量填海,充分貼近海洋的極限方式,擁抱全球貿易,進而催生工業集群的生成。這種以港口為中心,緊密布局工業集群,提升效率的理念是非常正確的,即便是如現在製造業已經頗有基礎的粵港澳大灣區,在充分利用海岸與港口提升工業效率方面亦有提升空間。
但大規模填海造陸的方式值得斟酌,畢竟兩國土地資源情況不同,況且填海造陸已經為東京灣帶來了極大的環境與生態破壞;雖然從7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花大力氣治理東京灣環境,但直到今天尚未修復,這是全國港口填海風潮下,粵港澳大灣區值得警醒的方面。
原標題:《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二)——臨港工業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