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華高萊斯 ,作者華高萊斯
華高萊斯
分享城市與產業領域新銳觀點、專題研究和特色案例。
●●● ●●●
東京灣,圖片來源:華高萊斯 1/6圖片工作室
關鍵詞:東京灣區、神奈川縣、製造業內遷京濱工業帶、產業升級、知識集約型、新神奈川計劃、頭腦中心構想、神奈川科學園、機器人產業特區
東京灣區內唱主角的一都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圍繞著東京都的其他三縣在大區域發展中,依照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儘可能融入到東京灣區發展之中,並且也通過自身的發展戰略推進位造業升級。本期內容就三縣中的神奈川縣應對灣區發展所經歷的戰略歷程進行簡單分析。
文章來源:華高萊斯
作者:張文暉丨知識管理中心
沿海到內陸,
製造靠「腦子」牽引
1 沿海重工業起步,填海空間快速耗盡
戰後的神奈川縣,作為工業基礎較好,而且緊鄰東京的優良港口所在地,被賦予了大力發展重工業的使命。在這一時期,為了滿足國家重振工業以及滿足基本民生物資的需要,1955年的第一次神奈川縣綜合規劃中,就是以大力滿足京濱工業帶供水/供電,以及保障勞動人員住宅供給為主要目標的。
到1959年的第二次綜合規劃,更加明確了「臨海重化工業」作為神奈川縣的工業根基地位。但同時,也對不久的將來填海造陸空間消失後的解決辦法進行了探討,因此成為了神奈川縣工業向內陸延展的前奏規劃,並在1964年在厚木和愛川町設立了內陸第一個工業園區。
50年代的京濱工業帶
圖片來源:日本ファブテック 株式會社
2 沿海地不夠,工業往內陸走
進入60年代中期以後,已經經歷了十幾年超高速發展,京濱工業帶臨海地區可用土地消耗殆盡,因此1965年第三次綜合規劃開始從工業企業本身和土地空間兩方面挖潛,企業方面開始重視中小企業的整合與發展,土地空間方面重點向內陸擴展。1969年的改定第三次綜合規劃則延續了向內陸推進位造業的思路,並且陸續設立了伊勢原工業園等項目。
伊勢原工業園
圖片來源:kanagawa-nairiku
3 危機之下求轉型,從耗資源到要「大腦」
70年代是日本也是神奈川縣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時間點,由於石油危機爆發,工業發展陷入停滯,再加上嚴重的環境汙染等公害問題,迫使神奈川縣產業轉型升級。因此1973年的神奈川縣新綜合規劃提出了尊重自然的基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從資源消費型向知識集約型轉換的產業方向。
60年代京濱工業帶的嚴重空氣汙染
圖片來源:jaa2100
長洲一二知事絕對是神奈川縣產業轉型的歷史性人物,他連任5個任期在職20年,是神奈川縣產業升級的主要推動者。雖然其經濟理念有時受到爭議,但正是他的戰略設想,開啟了神奈川縣的產業研發大幕。長洲知事在1978年的《新神奈川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從重工業轉向研發,並且提出了「頭腦中心構想」,將過去的天然資源/資金密集型,轉換為「人類的大腦聚集地」。
神奈川縣也是由此進入了大力吸引研發機構入駐的時代,尤其是縣內中西部內陸地區,隨著製造業的聚集,與環境優良交通便利的新園區開發,如厚木市、海老名市、相模原市和足柄上等很多原本偏遠的地方,成為了知名企業和眾多研究機構的熱門選址地。
厚木市 日產先進技術開發中心
圖片來源:f1engineer-jp
打破內陸封閉感,
對外合作+借力東京
神奈川縣的製造業在向內陸推進的同時,也在與周邊地區進行區域合作,推動自身產業升級。
1 與其自己做研發,不如全國尋合作
神奈川縣通過在1984年設立的神奈川縣研究開發型企業聯絡會議(RADOC),實現了面向全國開展企業交流會議的目的,並且向國家爭取補貼資金,通過RADOC,誕生了神奈川科學園(KSP),KSP直至今日也是神奈川縣最核心的企業聯合研發,科技攻關與創業的機構。
KSP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內容
圖片來源:ksp.or.jp
2 跟著東京混,總歸錯不了
神奈川縣最大的缺點也恰恰是最大的優勢——緊鄰東京都,在發展內陸製造業時,光憑自身沿海產業內遷遠遠不夠,而應與東京都聯合,借力東京的產業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
1998年成立的技術先進首都圈地域組織,簡稱TAMA(Technology Advanced Metropolitan Area),是一個聯合了東京都西部內陸多摩地域、神奈川縣中央部和埼玉縣西南部所構成的成片廣大內陸工業地帶,這裡承接了石油危機後從京濱工業帶內遷而來的製造業與眾多高校,成為了新興的產業帶,2001年改制成為TAMA產業活化協會,共同為區域內製造業,尤其是為中小企業實現產學合作配置資源,助力產業升級。
2007年,進一步合作成立了首都圈西部地域產業活化協議會,以東京西部多摩地區,和神奈川縣的厚木市,相摩原市等為核心,針對汽車產業與精密機械產業的振興與聚集提供幫助。
TAMA的地域構成
圖片來源:rieti.go.jp
向高端製造業強縣發起全面總攻!
1 吹響科研集結號!爭做全國第一產業研發縣
與此同時,神奈川縣也開始了自身內部的戰略崛起。2005年,神奈川縣提出神奈川R&D網絡構想,並且設立神奈川R&D推進協議會,由縣政府與其他23家著名企業機構聯合,共同推進全縣產業研發的網絡構建。
神奈川R&D推進協議會的主要成員企業
圖片來源:projectdesign
目前神奈川縣無論科研人數還是科研人員密度都居全國最頂尖行列,其中科研人員密度甚至高居全國第一,超過了東京。
2005-2009各地科研機構新開設數
圖片來源:神奈川の産業の將來像
2 整合高端製造業的良機——機器人產業特區
神奈川縣不僅自己內部推進戰略崛起,而且還積極申請國家級別的產業戰略,利用自身優秀的產業基礎優勢,神奈川縣在2011年申請成為「京濱沿海生命創新國際戰略特區」,在生命科學領域得到政策支持;2013年,更是成為了「國家戰略特區」與「地域活化綜合特區」的雙重國家特區。
「國家特區」是作為東京都市圈的一部分成為日本面向國際的國際商業·創新特區,而「地域活化綜合特區」則是具體指定打造成為「相模機器人產業特區」。
其中尤其是「相模機器人產業特區」的產業方向,充分藉助了神奈川縣中西部內陸地區多年來形成的精密機械產業、醫療產業與雄厚的研發實力,成為了帶動全縣整體產業進一步高精尖化的催化劑。
機器人產業特區範圍和各地主攻方向
圖片來源:kai-you
3 從沿海到內陸,四條產業帶覆蓋全域
神奈川縣通過製造業逐步向內陸遷移,完成了內陸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並且聚集了大量以世界500強大企業,如富士施樂、日立、住友電器等,以及眾多高質量的中小企業,其中不乏精密機械領域的世界級隱形冠軍。
在東京沒有空間的情況下,能夠提供較多場地面積、對外交通便捷以及自然環境良好的內陸地區後來居上,成為了許多企業生產與研發的共同基地,幫助神奈川縣實現製造業與研發全域鋪開;並呈現出了南北向的四條產業帶,由東到西分別是:京濱臨海重化工業帶,戶塚·大船產業帶,中部相模川沿線產業帶,西部津久井・足柄上產業帶。這四條主要產業帶均是製造業與研發功能並存,共同推進著製造業持續升級。
結語
神奈川縣作為東京灣區僅次於東京都外,最重要的產業聚集區,雖然有其地理、人文方面的先天優勢,但其後天的政策牽引,尤其是始終如一的瞄準產業研發來帶動產業升級是其成功的最大因素。
而從沿海一線的產業帶,逐漸向中西部內陸偏遠地區挺進的製造業傳遞,也同樣是在產業研發的牽引之下實現的,尤其是隨著東部沿海城市用地緊張,導致企業只是設置了研發機構或單個研發部門;但是,中西部由於用地廣闊,產業發達,因此常見的情況是大規模生產中心與研發機構並存,這對內陸地區的產業進步影響巨大。尤其是瀕臨環境良好度假地的偏遠地區,更受企業青睞;臨近箱根與熱海的足柄上地區,匯集了富士施樂等世界頂級企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標題:《東京灣區主題系列(四):知識牽引製造業內遷——神奈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