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亞洲論壇 收錄於話題#創新報告11個
今日分享的是《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第一章對亞洲創新城市和創意集群的分析,報告認為,在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及東南亞等地,新興城市正帶領周邊區域發展成為多圈層的創新集群,為全球居民創造出世界級都市。
如需了解此前的報告摘編,歡迎點擊:
亞洲正在成為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BFA創新報告(摘編1)世界科技創新能力格局呈多極化發展趨勢——BFA創新報告(摘編2)報告|詳盡戰略和大力投入 東亞三國創新突破發展——BFA創新報告(摘編3)「全球創新之源」以色列的創新戰略解析——BFA創新報告(摘編4)四大因素助力印度創新力飛速攀升——BFA創新報告(摘編5)技術創新將成為引領亞太經濟增長的動力 ——BFA創新報告(摘編6)報告|亞洲創意產業貿易佔全球主導地位——BFA創新報告(摘編7)亞洲城市正在相互競爭中成為創新中心——越來越多的數字冠軍、獨角獸公司和龐大的科研機構,打造了一成了以日韓等發達經濟體城市、中國多中心及東南亞、印度的新興城市為主的多圈層創新集群。
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和中國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創新基礎,並為其他亞洲經濟體的創新提供了資金和知識。大型公司和機構的落地是亞洲發達國家創新引擎之所在,這些公司和機構正在推動技術進步。中國的主要引擎是數字冠軍、獨角獸公司和資金充足的初創企業。東南亞和印度的初創企業的生態正快速引領著改變。
亞洲也有巨大的創新資源。例如,到 2030 年,中國和印度將佔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畢業生總數的 60%以上,而歐洲只有 8%,美國只有 4%。儘管可能在教育質量上存在差距,但龐大的人才庫依然可以促進大量的本地創新。
樞紐型城市帶動亞洲創新集群
亞洲創新城市不僅自身發展速度快,還可以利用成熟的商業模式、資本和創新理念向區域內的其他城市提供新的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東南亞和印度在內的多個地區的初創企業和融資的增長速度非常快,亞洲之間的有效聯動可以使該地區成為全球創新動力。
這些樞紐型城市不僅僅包含中日韓的特大型城市,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新加坡和泰國的多個城市也承載了區域發展中心職能。這些規模大、發展增速快、連接度高的亞洲中心城市,實際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樞紐型城市。
這些城市都是國家首都或省會,具備調動經濟和政治資源的強大能力。它們規模較大,大多擁有較長的歷史,這意味著它們擁有清晰可辨的城市品牌。這些城市發展迅速, 正在推動人口和 GDP 的增長。就人員和資本的流動而言,這些城市高度相連,為全球居民創造出了世界級城市。
東京灣——全球三大灣區之一,創新能力舉世矚目
日本東京的創新能力舉世矚目。2015 年,東京首次進入國際智庫 2thinknow 創新城市排行榜前十。2018 年,東京超越倫敦、紐約,成為首個世界排名第一的亞洲城市。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2018 年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中,東京—橫濱地區憑藉世界第一的 PCT 專利和科學出版物數量,摘得全球創新集群排行榜桂冠。
儘管在 2019 年東京在該兩項排名中有小幅下降,但仍難掩其作為亞洲乃至全球
創新城市的魅力,而以東京為中心,涵蓋埼玉縣、神奈川縣、千葉縣,匯聚日本 30%人口和三分之一 GDP 的東京灣,更是打造創新集群的最好的典範。在東京灣發展的過程中,日本政府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1967 年頒布的《東京灣港灣計劃的基本構想》建議把東京灣沿岸各港口整合為一個分工不同的有機群體,形成一個「廣域港灣」。其特點為各地方港口管理機構擁有對港口的基本管理權,各地方政府組建運輸省,共同協商管理對港口群進行規劃協調,內部聯合,以整體利益為目標,提高整體知名度,港口運輸錯位分工,協調發展, 費用統一定價以消除各港口之間的惡性競爭,實現港口群最大利益。
作為東京灣發展的頂層設計指導者,日本政府始終跟隨市場的腳步,把握市場最新動態,並且做好了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政策跟進。
1.區域發展政策
其主要體現為區域資源的整合優化,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產業結構優化成為東京灣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扶植開發、財團投資等條件下,東京灣內促成了京濱和京葉兩大工業集群,京濱地區也逐步形成了產業分工和協作體系。
2.產業政策
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是其最主要的特徵。京濱工業帶逐漸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產學研體系,並成為東京灣區的產業研發中心。整個東京灣區(首都圈)擁有 263 所大學高等教育機構(2013 年統計),註冊大學生人數超過 127 萬。其中,京濱工業地區包含知名研究型高校。這些機構不單單在人才輸出上為產業服務,在研究合作上, 部分大學和研究所作為獨立法人機構也擁有更大的行政權力來分配研究資源。除了高校,企業自身也高度重視研究和科技創新,豐田、索尼、NEC、佳能、三菱電機、三菱重工以及東芝等企業成立的研究所不勝枚舉,推動了產學研體系的發展壯大。
日本政府通過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和充分重視科技創新,使以京濱、京葉工業區為核心的東京灣沿岸成為日本經濟最發達、工業最密集的區域,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地帶寬僅 6 千米左右,長 100 千米左右,而工業產值卻佔日本全國的 40%,GDP 佔日本全國的 26%。成為以汽車、精密工具機、電子產品、鋼鐵、石油化工、印刷出版等產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區。
3.人才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
日本政府招攬世界各地英才聚集到東京灣區域,截至 2016 年底,東京都市圈外
籍人口達到 95 萬多人。為了吸引更多人才聚集,政府出臺了各項優惠政策,如免除一部分人的學費,也確定了完善的國際人才引進位度。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就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4.交通
東京以及周邊軌道交通極其便利,其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的密集為來往趕班的人群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整個都市圈的吸引力也隨之提升,精密覆蓋的交通網絡使得人、物得到高效流通,而支撐這套精密交通網絡的,是完整而長遠的規劃邏輯。
5.舒適、和諧的城市環境
這也是吸引大量外來人才的重要因素。許多高素質人才在選擇一座城市非常關注一個城市的居住環境。東京灣的港口從全球進口糧食、水果及奢侈品的消費物資來供應東京大都市圈。在日本全國按金額計算的貨物進口量中,東京灣竟佔到了 38.3%,灣區內龐大的倉庫群支撐著東京大都市圈 3 800 萬人高質量的全球性消費;灣區為城市拓展空間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東京灣的填海造地始於德川家康時期,「二戰」後更是實施了規模龐大的填海造地工程。自 1868 年以來,日本共填海造地 252.9 平方千米。2020 年東京奧運會的大部分相關設施也都建立在東京灣填海造地之上。
6.開放、包容
開放、包容早已融入整座城市的發展中去,東京非常重視異域文化聚集區的建設。日本一個獨立調查公司稱,外國人在東京的總數接近 42 萬人,為了滿足這一部分人的日常需求,近幾年東京實施了龐大的公寓建設計劃與外國人社區建造計劃。以上政策的實施與基礎設施的建設都為吸引留住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區域發展政策、產業政策、人才政策之外,東京灣區域還在著力彌補之前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積極進行城市治理,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為城市資源的整合以及區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東京灣區作為都市圈建設的範例,以其發達的經濟建設、高密度大規模的產業群、龐大的人口和相對健康的城市環境吸引無數人才流入。縱觀其發展歷程,始終與日本的整體發展密不可分。東京灣區的規劃者們能夠站在一個長遠宏大的角度去思考地區的發展建設,同時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結合多方意見,做到腳踏實地,以此才保證了東京灣區的穩步發展,協調一致,最終使其成為世界三大灣區之一。
圖片來源:pexels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原標題:《報告|以「東京灣」為例 亞洲正打造城市創意集群——BFA創新報告(摘編8)》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