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門戶」海南港口群

2021-01-09 中國經營報

文/司徒尚紀

海南島四面環水,港口資源很豐富,有大小港灣78個,不少港口可建深水泊位。但長期以來,海南港口資源開發程度很低,設備也較落後,許多中小型港口航道處於天然狀態。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起,海南州府改隸於廣東省,此後六百餘年海南島歸廣東省管轄。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海南正式建省。建省次年即1989年,海南全島港口貨物吞吐量才800多萬噸,只有廣州港的17%,湛江港的51%,比仍處在改革開放早期的深圳港少250萬噸,不及山東一個石臼港(編按:位於日照市的大型現代化深水煤炭輸出港,1989年貨物吞吐量841萬噸,為我國沿海港口第10位)。

「以海興瓊 建設海洋大省」

上述狀況與擁有全國最大海洋國土面積的海南的地位很不相稱,也不能適應方興未艾的海南特區開發建設的要求,所以海南建省不久,即於1991年確定「以海興瓊,建設海洋大省」的奮鬥目標,編制了《九十年代海南省海洋開發綱要》,港口開發建設被列為重要項目,其緊迫性也顯得更加突出。事實上,海南作為一個海島省區,若沒有發達的海上交通,沒有眾多港口作為依託,島上開發建設將重蹈歷史上封閉式的覆轍。

海上運輸一直是海南經濟的生命線。海南建省前,全島共有商港14個:海口港(秀英港)、八所港、三亞灣和海口新港為對外開放港口;白馬井港、新村港、博鰲港、清瀾港、鋪前港為小型商港;新盈港、嶺頭港、海頭港、新英港和昌化港為運輸小港,除碼頭外,幾乎沒有港口設備。此外,馬嫋港、調樓港、海尾港、三亞港西、黎安港、港北港、青葛港、潭門港、抱陵港均為縣屬漁港;望樓港、東營港和東寨港都被泥沙淤塞,僅作為季節性捕魚港灣;只有西北部的洋浦港、馬村港和東南部的烏場港等深水港列入開發規劃,其餘港灣則未被利用。

海南建省後,港口開發的落後停滯局面發生重大改變。根據全省劃為海口、三亞、清瀾、洋浦、八所5個經濟區的需要,海南港口群布局體系已基本形成:海口港為全省樞紐港;三亞港、洋浦港、八所港、清瀾港、烏場港為地區中心港;其他港口則作為縣鄉鎮地方性小港。這個層次和空間布局,將有利於充分開發島上港口資源,帶動以港口城市為中心的各個經濟區發展。

海口港:海南崛起龍抬頭

海口港,位於海南島北部海口灣之南,由海灣與河口(南渡江)組成的會潮港。港口周圍地勢低平,有較好的沙質海岸線,長約8.4公裡,具有發展深水泊位乃至超大型深水泊位的條件,只要港址選擇得當,海口港可建設為深水大港。

海口港素有「瓊州門戶」之稱,宋元以來即成為海南與大陸聯繫的主要商港。清鹹豐八年(1858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規定,瓊州(即海口)闢為商埠,1876年在海口設海關,修建碼頭,駁接停靠在深水處外輪貨物。此後港口設施陸續增加,1926年海口設市,海口港發展為海南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1940年,侵佔海南的日軍在秀英村一帶修建可泊千噸級軍艦的港池,自此海口港中心移至秀英,並分為兩個碼頭區,在秀英者稱為秀英港,原來的港址即為長堤碼頭。

新中國成立後,秀英港發展為旅客出入主要門戶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1976年在原海口港舊址進行整治擴建,命名為「海口新港」。為便於識別,習慣上將現海口港稱為秀英港或秀英碼頭,將原海口港舊址稱為新港碼頭或海口內港。

1988年海南建省前後,海口港有14個泊位,其中500噸級5個、1000噸級2個、3000噸級5個、5000噸級2個。當年海口港貨物吞吐量為241萬噸,約佔全島1/3左右。進口大宗貨物為煤炭,次為化肥、糧食、石油、鋼鐵和日用工業品;出口貨物有金屬礦石、化工原料、石英砂、日用工業品及橡膠等。海口港陸向腹地為瓊北各地,包括海口市、瓊山、臨高、澄邁、瓊海、定安、文昌、屯昌、儋縣等;海向腹地除中國大陸沿海外,與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貨運往來,很大一部分貨物運輸採用貨櫃完成。

根據1991年5月13日海南省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規定,到1995年,海口港第一期深水泊位工程,將建設2個萬噸級泊位,新增吞吐能力80萬噸/年;到2000年第二期深水泊位工程,建設2.5萬噸級貨櫃泊位1個,2.5萬噸級散雜泊位1個,1.5萬噸級通用泊位2個,1.5萬噸級糧雜泊位1個,共新增吞吐能力200萬噸/年。同時建設海口高豐煉油廠專用碼頭,包括20萬噸級原油泊位1個;5萬噸級成品油泊位1個,3萬噸級成品油泊位1個;5000噸以下小泊位2個,總吞吐能力840萬噸/年。

海口將成為一個深水大港,有力地促進海南經濟特區的崛起。

港口群「大閱兵」(上):八所與洋浦

八所港在海南島西岸中部,屬海灣港口,修築防波堤圍成港池,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期佔領海南掠奪石碌鐵礦資源而興建,1942年投入使用,建有5000噸級泊位2個和裝礦設施,港池水深7米。抗戰勝利後,由國民政府接收,但港口設施已遭嚴重破壞,無法使用。新中國成立後,修復八所港,港池浚深至9米,成為海南第一個有深水泊位的港口,也是我國唯一以輸出鐵礦石為主的專業性港口,1958年對外開放。到1986年港區面積達4153萬平方米,港口岸線長2600米,泊位4個,其中1萬噸級3個,5000噸級1個,港區作業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核定年通過能力為415萬噸,1988年吞吐量達393萬噸,已接近飽和,到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仍保持350萬~400萬噸,佔海南全島港口吞吐量一半左右。

八所港陸向腹地為東方、昌江、白沙、儋縣,主要出口物資為鐵砂、生鐵、鋼材、水泥、木材、原鹽、蔗糖及其他土特產。海向腹地則與世界上17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及貿易,包括東南亞各國、東歐、西歐、日本、朝鮮及中國香港等。進口國外貨物有煤炭、水泥、糧食、化肥、農藥等。

根據海南特區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八所港發展為綜合性港口,「八五」期間(1991~1995年)興建2個萬噸級光板碼頭配套工程,新增吞吐能力50萬噸,並擴大港池,使港口吞吐能力在1995年達到650萬噸,2000年達到1000萬噸,同時增加更多功能。這樣八所港將由輸出鐵礦砂的專用港,變為瓊西地區多種用途的綜合性深水港口,有力地支持瓊西陸上和以海洋石油為中心的北部灣國土資源開發。

洋浦港在儋縣西北角洋浦灣和新英灣,為兩個連通的臺地溺谷灣(編按:海平面上升時被海水淹沒而成的漏鬥形狹長三角灣),水深可達27米,可泊萬噸巨輪。海岸線全長61公裡,錨地4平方公裡。灣口南北有大鏟、小鏟島和洋浦鼻形成天然屏障,環境相對隱蔽,潮汐深槽(編按:深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河床地貌形態,深槽和淺灘的存在,使河底縱剖面出現一系列的起伏)穩定,含沙量少,是海南島以至華南少有的可發展成大型深水港的優良港灣。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曾設想開發洋浦港,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海南期間也對該港做過規劃,但均未實現。直到1975年才著手籌備建港工程,1985年正式實施。到1990年底,洋浦港已初具規模,建成2個總長444米的2萬噸級深水泊位,1個長100米的3000噸級工作泊位及配套設施,具備了每年220萬噸的吞吐能力。199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洋浦經濟開發區,使海南利用外資、以港口為依託、成片建設洋浦開發區項目步入實施階段。為此興修了總長59公裡的疏港公路,3.5萬伏變電站以及通訊、環保等設施,同時採取一系列靈活政策,使洋浦開發區成為吸引外資成片承包開發的基地,同時也是港口與開發區相結合,進行國土綜合利用的一個範例。

港口群「大閱兵」(下):三亞與清瀾

三亞港在海南島南端,隔鹿回頭嶺與榆林港毗鄰。三面環山,南向大海,海外有東、西玳瑁洲和其他小島、礁灘為屏障,港內風平浪靜,水域寬闊。雖然港區處在沙壩海岸帶上,但動力條件良好,沉積物少,仍能維持一定水深,有些潮汐通道可達7.5米、10米,甚至14米,亦為海南不可多得的優良港口。

南宋(1127~1279年)時已在三亞建臨川港,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鹽商在此經營鹽田,港口隨之興旺。日軍侵佔海南時,三亞成為軍港,修建了一些碼頭和倉庫,後來被破壞殆盡。新中國成立後,港口得到恢復,先後建有1500噸、3000噸和5000噸泊位共7座,碼頭總長714米,是海南通過貨物能力較強的港口。其腹地在瓊南,包括三亞、通什、陵水、保亭、樂東和萬寧等縣市場,貨流種類與島上其他港口相類,1988年貨物吞吐量為59萬噸。

三亞港對外貨運航線分布,除我國沿海主要港口外,還包括亞、非、歐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於三亞港具有許多優良港口資源和區位優勢,早就列為直屬交通部的重要港口。海南建省後,即在港口地區建立三亞經濟開發區。為配合開發區及鶯歌海、瓊東南油氣資源開發,有設想在三亞港建設通過能力達2000萬噸的泊位,或在附近椰莊灣和東玳瑁洲,或延伸至西玳瑁洲,建設3萬~15萬噸級錨地,並建設大型深水專門泊位。

清瀾港位於瓊東北文昌縣境,為潮汐通道港。水域面積12萬平方米,其中港地面積4.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4.43米,泥沙底。通道出口受礁坪屏障,風浪小,屬天然良港。明朝初年,清瀾港已經形成,此後歷代有興衰。民國初年,文昌籍華僑曾集資開發該港,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未果。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把它列為開發港口之一,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清瀾港仍處於自然狀態,僅供漁船停靠和捕魚。

1953年重新開港,1966年建成300噸級泊位1個,到1988年建5000噸級泊位1個,500噸級商用泊位2個,年貨物吞吐量達50萬噸。按規劃將逐步興建2000噸級漁業碼頭,作為開發港外著名的清瀾漁場的基地。

清瀾港是海南島東北水運物資的唯一集散地,利用這一區位優勢,以清瀾港為依託的清瀾臨海開發區正式起步。到1991年,前來開發區投資辦企業的國內外客商有72家,上馬和籌建項目102個,投資總金額2.5億元人民幣、1150萬美元,項目陸續投產並產生經濟效益。清瀾港也由此走向一個兼具商、工、軍、漁、旅遊等多功能的綜合性港口,並可作為開發西沙群島和南海石油的堅實後勤基地。

「南海之心」重任在肩

海南建省後,在高度重視港口建設的同時,也大力發展海洋運輸,1990年創辦了島內第一家遠洋運輸公司——海南省輪船公司。地方船舶國內航線已延至大連、天津、青島等港口,國際航線可達日、韓和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到1990年底,全省共有從事海上運輸的船務公司50餘家,擁有運輸船舶165艘,其中貨輪132艘,合計23.5萬載重噸,為建省前的近6倍。省內的運力結構也漸趨合理,大中小貨船配套,基本上能滿足當時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1990年經海上進出海南的旅客達349萬人次,佔旅客總數近83%;貨物達930餘萬噸,佔貨物總運量接近100%,海洋運輸能力初具規模。

近年來,亞太地區的戰略和經濟地位持續上升。早在2000年前後,西太平洋沿岸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就接近全世界總值的1/4,也有預言「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南海海域豐富的油氣、金屬礦產和熱帶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亞太地區經濟繁榮一樣,都需要從南海航運中得到優質有效的服務,這必將促使南海海運和空運等交通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現代化海港和機場的建設,航線的維護及安全保障措施的改進等,也將提到重大議事日程上來。

地處南海海域交通和地理樞紐位置的海南島,前景十分誘人,基礎設施建設和全方位服務配套,必將得到國家層面高度重視。

作者為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著有《嶺南海洋國土》。

相關焦點

  • 世界最高水平的航權開放,就在海南自貿港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在對等基礎上,推動在雙邊航空運輸協定中實現對雙方承運人開放往返海南的第三、第四航權,並根據我國整體航空運輸政策,擴大包括第五航權在內的海南自由貿易港所必需的航權安排。支持在海南試點開放第七航權。
  • 助力海南邁向航空門戶樞紐 美蘭機場二期通航進入倒計時
    ■ 海南日報記者 王培琳 特約記者 單雲鵬通訊員 潘彤彤投運在即,美蘭機場二期所有硬體設施準備就緒。作為海南交通窗口的美蘭機場,通過二期建設,積極助力海南打造成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門戶樞紐。當天,監控系統工程師楊巖跟同事們正在忙碌。調試接近尾聲,所有監控報警系統的排查,更要仔細嚴謹。楊巖說,美蘭機場二期有350多個手報按鈕、4000多個攝像頭,在運營之前,要確保全部上線,為機場提供全方位、無死角的安全警報系統。
  • 海航機場推進第七航權政策落地,構建海南自貿港開放新高地
    【民航事兒】6月20日訊:民航局近期出臺了《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開放第七航權實施方案》,明確單向自主開放和開放政策疊加內容,這是我國民航首次同時試點開放客運和貨運第七航權,標誌著海南成為我國大陸地區首個開放客運第七航權的省份。
  • 什麼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航權開放?它會為海南帶來什麼?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在對等基礎上,推動在雙邊航空運輸協定中實現對雙方承運人開放往返海南的第三、第四航權,並根據我國整體航空運輸政策,擴大包括第五航權在內的海南自由貿易港所必需的航權安排。支持在海南試點開放第七航權。
  • 海航機場積極推動第七航權政策落地 構建海南自貿港開放新高地
    6月3日,民航局配套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開放第七航權實施方案》,明確單向自主開放和開放政策疊加內容,這是我國民航首次同時試點開放客運和貨運第七航權,標誌著海南成為我國大陸地區首個開放客運第七航權的省份。
  • 海南交通大升級!飛機、輪渡、高速......海陸空齊發力
    丁暉對南航集團在海南自貿港的首單國產飛機租賃項目落地表示祝賀。希望南航集團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優勢政策,藉助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打造面向太平洋、印度洋航空區域門戶樞紐的新機遇,加大在海口的航空產業布局,在推動海口臨空經濟區航空產業聚集中同步快速發展、互惠共贏。
  • 新華縱橫|更開放的海南 更自由的貿易港(高清)
    (同期:海南就是對標全球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這些開放水平也是全國投資者、跨國企業特別看重的。)面向全球,「海」納百川。(同期:不管外面怎麼變化,中國堅定的開放不變。)敬請關注本期節目——《更開放的海南 更自由的貿易港》。
  • 東京灣區主題系列(一)——港口群分工協作
    作為灣區,港口群的協調與整合,就是製造業崛起的重中之重!2.五、六十年代無序競爭,港口群混亂至極戰後的日本進入了社會經濟復甦時期,需要大量的建設物資與生活物資,再加上50年代美軍的周邊戰爭需要,軍工企業開始大規模進駐東京周圍,這些港口就成為了原材料輸入與工業成品輸出的樞紐。各個港口之間不僅存在混亂的同質競爭,而且由於管理不善,經常出現大批貨船在港口積壓的情況。
  • 世界最成功三大自貿港:香港、新加坡、杜拜,海南會是下一個嗎?
    對進出港口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貨物免徵關稅。目前排名世界貨櫃港口中轉量第一、第二的新加坡、中國香港,都是實施自由港政策,所以新加坡、香港也是世界公認比較成功的三大自貿港之二,還有一個就是那個傳說遍地都是土豪的杜拜。首先來看一下我國的香港,香港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整個香港可以說都是一個自貿港。
  • 開放海南第七航權與海南自貿港公共航空運輸業的思考
    據了解,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第一至五航權,少數國際組織和國家之間對等開放第七客貨運航權。中國民航局2003年開放海南第三、四、五航權和中途分程權以來,海南公共航空運輸在國際和地區航線數、入境境外旅客量、入境旅遊外匯收等各方面均取得成效顯著。
  • 原子智庫|代表最高開放水平的第七航權試點能給海南帶來什麼?
    在海南試點開放第七航權,意味著海南的部分國際航線開放給了境外航司運營。單方面、同時開放客運和貨運第七航權,這不僅是中國航空史上第一次,代表最高水平的航權開放,在全球航空史上也是少有。此前僅有個別國家或地區在個別地區開放第七航權。而新加坡、杜拜等自由貿易港,開放的主要是貨運第七航權。因獨特的海島環境,海南一直被視為中國天空開放的突破口。
  • 海南長臂猿E群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海南長臂猿E群的母猿和幼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11月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結束。海南日報記者從多方獲悉,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E群的第一隻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 海南理論網—「海絲想」上線 打造理論資源專業門戶
    12月20日,海南理論網——「海絲想」上線啟動儀式在海口舉行。南海網記者 劉麥 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2月2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劉麥 實習生李許栩)12月20日,海南理論網——「海絲想」上線啟動儀式在海口舉行。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許俊出席啟動儀式並講話,宣布「海絲想」正式上線。  海南理論網由中共海南省委主管,省委宣傳部指導,《今日海南》雜誌社主辦。
  • 浙江有一個新區,人口114萬,未來將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城市
    2011年3月14日,舟山群島新區正式寫入全國十二五規劃,規劃瞄準新加坡、香港等世界一流港口城市,要拉動整個長江流域經濟。2011年6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舟山成為中國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後又一個國家級新區。
  • 港口整合「裂變效應」的路徑選擇
    自2015年以來,我國多個省份港口整合浪潮深入推進、程度不斷提升。全國數十個省市自治區先後出臺相關整合方案,對省級轄區的多個港口予以實質性整合。不少省份如浙江、江蘇、山東、江西、遼寧、安徽、海南等地還在省級層面成立了港口集團,成為省域港口資源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的主平臺。仔細分析我國港口整合的形式,筆者發現,目前主要表現出向海型、腹地型、綜合型三種模式,各有其優劣勢。
  • 海南自貿港首條洲際越洋航線今日開通
    航線途經中國香港、菲律賓宿霧、巴布亞紐幾內亞萊城和莫爾茲比港,以及澳大利亞湯斯維爾和達爾文等港口,可為海南乃至中國與南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椰子、原木、牛肉、礦產和生活快消品貿易提供快捷、高效的海上直航路徑。
  • ...周邊擬打造「南城門戶」 對接城鐵和地鐵7號線等形成地下空間群
    對接城鐵和地鐵7號線等形成地下空間群,地上增加8處人行通道構建開敞空間慢行系統長沙汽車南站周邊擬打造「南城門戶」華聲在線11月8日訊 昨日,正在建設過程中、計劃2019年開通運營的長沙汽車南站樞紐,開始周邊地區的街區層次城市設計公示了。
  • 趙豪志:加快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設,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
    趙豪志到山東省港口集團走訪時強調加快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設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2日訊 今天下午,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趙豪志率有關區市、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走訪山東省港口集團。
  • 海南有可能取代香港、新加坡成為國內富豪家族辦公室首選地嗎?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 胡群/文 12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口 「零關稅」原輔料海關監管辦法》正式實施,首票原輔料「零關稅」貨物經海關快速放行後投入生產使用,標誌著海南自貿港首張「零關稅」清單正式落地實施。
  • 海南自貿港開放第七航權,全球轉機聖地是這樣煉成的
    相對於硬環境,海南的軟環境有很大的不足,這一點是最需要努力的,也是決定海南自貿港成敗的關鍵。最後我們要來說說海南開放航權的意義,這個問題相對專業,這也是海南開放第七航權這麼大一個新聞,在社交媒體上討論的人卻並不多的原因。但相信我,下面的內容絕對是網際網路上關於航權最淺顯易懂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