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這裡說的「啟明」和「長庚」都是指太陽系中的金星,在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金星」。而在西方,羅馬人則稱之為維納斯,美神的意思。
在太陽系中,按照離太陽遠近的排列,金星是太陽系中第二顆行星,它的半徑比地球略小 ,約為6073公裡,體積只有地球的0.88倍,質量是地球的0.8倍,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而其亮度在夜空中僅次於月球,排第二。
金星被周圍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包裹著。雲層在大氣層的頂端,厚度約20~30千米,它是由濃硫酸液滴組成,其中還摻雜著硫粒子,所以它的天空看起來是橙黃色的。大氣層位於雲層之下,它的主要成分為約佔96%的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氮氣。
在金星表面的溫度高達485℃,最低溫度465℃,平均溫度475℃。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金星的表面是很高溫的,同時它的溫差很小,只有20℃。造成這個原因主要是因為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二氧化碳和濃雲只許太陽光通過,卻不讓熱量透過雲層散發到宇宙空間。所以被封閉起來的空間不斷吸收熱量,使得金星表面變得越來越熱。同時大氣層通過運動來達到大氣的對流,使得內部均勻地傳遞熱量,所以它晝夜溫差並不大。
濃厚的大氣層還造成了金星上的氣壓很高,約為地球的90倍,這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
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金星表面白晝朦朧不清,天空是橙黃色的。它的地表和大氣中是沒有水分的,但時常會下很大的具有腐蝕性的酸雨,同時還會伴隨著長時間的閃電。
科學家從理論上推算,金星的內部結構和地球相似,內核由鐵、鎳元素組成,中間的幔主要由矽、氧、鐵、鎂等的化合物組成,而外面一層很薄的殼則主要由矽化合物組成 。
在金星的表面上有70%的平原,20%的高地,還有10%的低地。由於受到濃厚的大氣保護,流星天體在到達金星表面前會被撕裂,所以金星上只分布著極少量的隕石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火山,其擁有的火山數量在太陽系中最多。金星上的火山沒有像地球那樣劇烈地爆發,而是流出熔巖流而已,這可能與它特殊的結構有關。較為普遍的盾狀大型火山在金星上有150多處。這些盾狀直徑多在100公裡至600公裡之間,約有300~5000米高。
金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也叫恆星日是224.7個地球日,它的太陽日則是116.75個地球日。太陽日是指在金星上觀測太陽出沒一次的天數。金星的自轉周期是243個地球日,但它方向與太陽系內大多數的行星是相反的,自東向西轉,所以在金星上看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太陽從西邊升起,從東邊落下。同時由於每天的時間都很長,所以在金星上會有一種度日如年的體驗。